沃夫0907 wrote:youtube杰運汽(恕刪) 以前有篇文章是這樣說很多車幾乎都沒有 "防撞的鋼樑"但很多車都有 "保桿的內鐵""保桿的內鐵" 並不等於 "防撞的鋼樑"保桿內沒有內鐵 也不等於 不安全要有防裝的鋼製"樑"我目前想到就坦克
沃夫0907 wrote:youtube杰運汽車拆解2021年tiida後保桿只有三塊保麗龍板,車身結構沒有防撞鋼樑是真的嗎?當初型錄上面ZONE BODY高鋼性車體設計應該會計算後座乘客的饋縮區跟安全性吧!有前輩能解惑嗎? 車體防撞的所有相關環節有時不只負擔單一工作,可能負擔複合作用或是成本考量等的折衷單論主車體外的三個防撞配件:前/後內鐵.發泡體.外保桿這三件前後內鐵:不見得都是鋼製品,以美規來說更常見的是日字構鋁,而且前後都有,她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低速衝撞時車體周圍配件受創重大(頭燈或是散熱器.後車箱等等),對於重大衝擊來說沒有太大防護效果,需要靠更內一層的防撞設計去扛下來,有些小車會反其道而行給予配置高張力/超高張力鋼得配置,那是因為體積或是設計等原因導致更內層沒有足夠吸饋或維持衝擊後形狀完整的能力,只好在外側硬碰硬再上一層防護做抵抗然後有些國家的基本法規對於後撞的標準不若前撞嚴格,因此後內鐵通常在這些國家的販售時會拿掉省成本(反正法規測試還是照過,這個問題順帶造成了一些車廠更偷機的行為待後述)發泡體:位於保桿與內鐵之間的這層物件,主要用途同樣是吸收低速衝擊,但防護得對象不同,它是為了避免與行人碰撞時腿骨去跟內鐵等硬質構造直接碰撞,以減輕骨折嚴重性,跟現代車型引擎蓋與底下引擎存有一個較大間隙是一樣的目的,即降低與行人傷害然後比較近年的車型大多內鐵左右都比舊世代車的長度要短一些,主要也是針對四個角落往往是發泡體保護不到得位置,如果跟行人碰撞傷害會加重,故不是內縮就是還有再用發泡體補充過簡之,這些東西得有或無,其實就跟碰撞測試.成本與長年事故經驗回饋到設計上等等有關如果是比較貴的車型這些東西就比較會都齊全,越平價或入門的,就以能符合法規最低限的方式設計與配置也就是60分得考試分門檻大多有達到,至於更高要求的話就要請您去看看更貴或更高定位的車型去了...
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出來質疑沒有內鐵只有保麗龍認為那是偷料保麗龍要是那麼沒用就不會放在安全帽裡面保護頭部了怕受損的很多物品也是用保麗龍像是電腦還是液晶螢幕這些難道沒有比車子更怕碰撞嗎以前網上還看過有人計算能量結果就是發生事故時那內鐵根本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