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ielinda wrote:
可不可以講清楚 精確一點
裕隆集團的成員 , 各不相同 , 想必技術資訊不可交流
(中華汽車 不可用 裕隆日產的技術 之類), 所以各子公司應該是獨立營運。
.(恕刪)
中華汽車公司董事長/裕隆汽車公司/納智捷汽車公司三家的董事長都是同一人
我一開始說的是行銷和產品同質性重疊的問題
跟技術協定沒有關係
講更清楚一點就是,台灣市場很小,又有雙田大廠以其產品與品牌優勢霸佔市場
而上述三家汽車公司的董事長竟然要推出自家三牌四種SUV來擠雙田吃剩下的國內SUV市場豈不怪哉?
版頭文已經清楚談到其許多失敗的原因就是判斷與決策錯誤
裕隆汽車基本品質雖有進步但是比起其他大廠牌尚有一段距離
至於造車工藝與技術比起世界各車廠只能說越追越遠
回顧如此多失敗的例子與錯誤膚淺的決策
負責人還想不通如何發展規劃旗下產品嗎?
我一個區區消費者都能點出來部分錯誤在哪裡(慎選生產車種,了解世界汽車發展趨勢與自身弱點,停止不具生產效益之產品與研發,造車重點技術深耕不夠,推出國產車親民價格與增加安全配備,研發團隊與決策小組重新出發強化競爭力,領導者個人意志亦須承擔負責失敗結果..),那愛坐在保時捷跑車裡的大老闆也該做到吧.
勿認為裕日汽車賺錢就是裕隆在汽車界得到勝利
想想海外投資一再失敗與旗下納智捷產品還再繼續苦撐得不到國人支持就應該痛定思痛了.
有人說,光看納智捷那個醜醜的"L"標誌就知道設計者與決策者的思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