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Mitsubishi Outlander S-AWC 旗艦版試駕 智能四驅再燃拉力魂

resolve wrote:
我還是不懂為什麼多了(恕刪)


就只是一種對S-AWC的堅持而已

就好像486的S-AWD,即使在日益嚴苛的環保法規下,仍然堅持全時四驅(即使最低配的S-AWD的後軸預設比例低到10%了...)

當然486是AWD(All wheel drive),掛著這個名字就必須是全時四驅

三菱是All wheel control,硬要解釋成本來就只說是全輪控制沒說是全時驅動,也是說得過去

但這就好像一講到S-AWD,就知道這一定是全時四驅,在過去,講到S-AWC也是全時四驅

而如今...

我沒有說可以純前驅模式不好,這就是適時四驅,是很棒的設計,可以節能又可以自適應道路條件

但這就好像堅持了40年S-AWD的486,如果有一天弄了一台直列四缸的車,還硬是套上S-AWD這個招牌,反正縱置引擎本來做成四驅就是對稱式,但你不覺得這就就少了點什麼嗎?

所以All Grip是適時四驅我沒意見,這是很棒的系統

但S-AWC搞成適時四驅,我的玻璃心不能接受
yagami7215 wrote:
感謝補充,很棒的資訊

只是如果這個是真的

我真的搞不懂三菱的市場策略到底有什麼毛病?

SAWC的確強調的是操控而不是越野能力

而有AFD理應也對操控會有更多助益

但三菱卻把AFD放在Outlander這部家庭用車,而不是放在強調跑旅的日蝕上

原本我認為,舊款配SAWC的outlander一開始這樣設計,並沒有什麼毛病。

後來在規劃日蝕這台車時,因為各種考量把AFD拿掉(可以理解跟成本關係比較大,但也許官方認為軟體的進步讓AFD的必要性比較低)

因為日蝕是新車款,拿掉AFD有它的考量我認為可以接受

但新出的outlander還是使用原配置,這就很莫名其妙,表示原廠對outlander的定位就是認為這台車需要更好的操控,也沒有拿掉AFD的考量,這到底是什麼思維?


根據目前我已知的資料來判斷,十年前三菱為了Outlander開發這套S-AWC系統時,花了非常多的資源。可能是不想浪費開發成本,所以才會仍然出現在最新一代的Outlander上面。至於為什麼不用在日蝕上,以三菱原廠的說法來猜測,原因是日蝕比Outlander輕,所以天生比較穩定,但我查了一下,日蝕不但並沒有比Outlander 2.4輕,其實還更重。所以這個說法其實並不可信。

在2018年的一篇日本三菱汽車的動力總成技術開發部首席工程師澤瀬薫氏的訪談文章中,有幾張非常清楚的各車型的S-AWC比較圖,比之前網路上常見的圖更為詳細。
文章連結:https://www.goo-net.com/magazine/105168.html
圖中藍色箭頭是各輪扭力大小,紅色箭頭為煞車力。
以下解說為google翻譯,如果翻譯有問題請找google。

日蝕:

“ S-AWC”具有簡單緊湊的結構,將製動器AYC和ASC與電控聯軸器4WD結合使用,該電聯軸器4WD也用於Outlander(汽油車)中。它是一種運動型的車輛,比歐藍德的汽車重量輕,因此通常在機動性和穩定性之間保持良好的平衡,但也可能因駕駛員的意願而過度轉向,也可以按原樣運行。S-AWC的概念可能與跨界SUV系列中的LANEVO X最接近。共有三種模式可供選擇:自動,碎石和雪地。

Outlander S-AWC:

除了AYC和ASC制動器外,電控聯軸器類型4WD,EPS(電動助力轉向)和電控離合器還用於控制前差速器和AFD(主動前差速器),AFD控制主動力向左右前輪的分配。 根據歐藍德的性格,它會朝著穩定的方向調味。共有四種模式:AWC ECO,在濕滑的道路上會自動切換到四輪驅動,正常模式,雪地模式和鎖定模式。AFD主要用於改善崎嶇不平的道路上的行駛性能,但令人遺憾的是,它並沒有那麼積極。

Outlander PHEV:

與其他4WD系統根本不同。配備產生高扭矩的前後馬達。無需機械連接,即可利用電動機的出色響應來響應車輛行駛條件和路面μ的變化立即控制精確的前/後/左/右驅動力分佈。結果,通過以平衡良好的方式最大化四個輪胎的性能,實現了駕駛員所想到的線的可追溯性。除了打開或關閉的正常模式外,還有兩種模式,即AWD LOCK,它提高了AYC差速限制,並更積極地分配了前後驅動力,從而改善了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駛的狀況。(以目前找到的資料來看,「路面μ」指的應該是地面摩擦係數)

EVO X:

第一個使用S-AWC概念的系統。通過整體控制前部的製動控制(ABS / ASC),中央差速器(ACD)和後差速器(AYC),可以有效地使用四個輪胎,從而實現高水平的運動表現和流暢的車輛表現。實現了。每個人都可以安全,快速,有趣地運行。特別是在公路上,它具有應對惡劣情況(例如賽道使用)的能力,並且在比賽和集會中也很活躍。有3種模式:柏油碎石路用於乾燥的道路,碎石路用於濕/污垢,雪地用於積雪的道路。Evo X培養的控制技術已應用於所有當前的三菱汽車。

其實直接看圖,就可以知道四種S-AWC的相同以及相異的地方。四種S-AWC,都使用了煞車來獨立控制四輪的輸出。

1. 日蝕和Outlander PHEV就只有使用煞車來做AYC的控制。

2. Outlander S-AWC加裝了AFD,讓前輪有扭矩向量控制(torque vectoring)的能力,再加上動力輔助轉向(EPS)的控制。

3. 而Evo X的扭矩向量控制是放在後輪,但使用的是液壓扭矩向量差速器(torque vectoring differential),跟Outlander使用的AFD(一種電子控制防滑差速器)相比,可以讓後輪左右輪的扭力差異更大。而前輪使用的是機械式防滑差速器。

另外從圖中下方的各模式適合的路面看來,也似乎暗示著Outlander S-AWC的系統比其他車型在非鋪裝路面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resolve wrote:
根據目前我已知的資料...(恕刪)
對啊,這個資料之前看過,所以才會說若是真的和國外同配備,應該會有更強越野,但,鎖定模式不見了?
steventsao.tw wrote:
對啊,這個資料之前看過,所以才會說若是真的和國外同配備,應該會有更強越野,但,鎖定模式不見了?


目前國內外的最新款Outlander四輪驅動模式皆相同。我的猜測是Gravel就是Lock,只是換了名稱。
根據日本自動車工程協會(JSAE)的「日本自動車技術330選」所公布的資料,2010年就開發出這套Outlander專用的系統,到2012年開始商品化。
 
https://www.jsae.or.jp/autotech/8-21.php


 
去找了這套系統的2010年發表的原始論文「前輪制御LSDとの統合制御により車両運動性能を向上させた軽量な制御4WDシステムの開発」,重點摘要如下:
 

比較扭力向量差速器(TVD)、電子控制限滑差速器、和機械式限滑差速器的優缺點。可以看到TVD是最強的,但是體積和重量最大。而電子限滑差速器在彎道上略不如TVD,但體積和重量比TVD小。機械式限滑差速器無論在直行還是彎道都不如電子限滑差速器,但體積和重量是三者中最小的。Outlander S-AWC的前輪AFD就是電子限滑差速器,而Evo X的前輪是機械式限滑差速器,後輪是TVD。
 

在具有ACD的四驅車上(也就是類似Outlander 4WD車型的系統),安裝前輪和後輪的電子限滑差速器,測量車子彎道加速的時候,對側向G力的影響。圖中橫軸為向前加速度,縱軸為側向G力,側向G力越大,就代表轉彎極限越高。可以發現,後輪的電子限滑差速器在向前加速度為 2 ~ 4 m/s^2時,可以些微增加側向G力,但效果有限。可是前輪的電子限滑差速器卻可以在向前加速度為 4 ~ 7 m/s^2時,大幅度的提升側向G力,也就是彎道加速時的轉彎極限拉高了。所以在前輪安裝電子限滑差速器、比安裝在後輪有更大的好處。
 

在乾燥地面時,以全油門繞圈行駛,理想車軌跡為半徑30公尺的正圓形。圖中四條黑線為中差鎖定和前差鎖定的四種排列組合的軌跡。可以看到中差不鎖定,前差鎖定時,最接近理想軌跡。
 

在雪地狀況下,以30%油門行駛,理想軌跡也是半徑30公尺的正圓形。最接近理想軌跡的情況為中差和前差都鎖定。從這兩張圖可以知道,前輪限滑差速器對操控的重要性。
 

在單側輪為乾燥地面,另一側輪為雪地的情況下,4WD和S-AWC的加速性能比較。從圖中可以看到S-AWC在左右側輪抓地力差異很大的情況下,加速性能比4WD好很多。下面的影片就是實際測試影像:

 

在乾燥地面上全油門轉彎下,S-AWC和4WD車型的軌跡比較。
 

車速時速130公里時,踩剎車以5m/s^2減速,並且轉彎的情況下,偏航角速度(Yaw rate)隨著時間的變化。S-AWC的曲線變化穩定,而4WD的曲線變化大幅升降,表示S-AWC在高速踩剎車轉彎的情況下,車輛動態比4WD穩定很多。
 

在濕滑路面以時速80公里換車道的偏航角速度的變化。S-AWC在換車道結束後(約第3秒的時候),車輛動態就已經穩定了,但4WD車型仍然有擺動的跡象。
 

S-AWC和4WD車型在都市、市郊、高速公路上、以及平均油耗的比較。S-AWC的油耗幾乎跟4WD車型相當。
中華三菱加油啊~我希望你們所有生產的車輛都配備SAWC~因為相信有使用過SAWC的人就會知道三菱厲害在哪~我的4B40在大雷雨中~快速道路開15格就好像跟晴天沒有兩樣(個人感受但真的~很穩~很穩~很穩~)曾經在高速公路約12格夜間遇到麋鹿測試~我想如果不是有SAWC早就失控~差點嚇死但好神奇穩了下來~所以我設定未來買車一定要有SAWC~最後建議OUTLANDER2020的椅子不要用這種樣式~年輕人不會喜歡~中年人也不會喜歡~
tigeralternator wrote:
所以我設定未來買車一定要有SAWC~最後建議OUTLANDER2020的椅子不要用這種樣式~年輕人不會喜歡~中年人也不會喜歡~


Outlander 2021國產版本的內裝和椅子,除了把碳纖飾板換成金屬拉絲飾板以外,其他完全照抄日本三菱最新的Outlander PHEV頂規版本。只有頂規的S Edition和次旗艦G Premium有這樣的椅子,更低階的版本想要裝還沒有哩。只能說美感真的是很主觀的,見仁見智。





很多人說新款Outlander外觀很醜,內裝很老氣。但是全世界的Outlander無論是外觀還是內裝跟國內現行版本也都很像,卻沒看到外國人有類似的評價。對我來說,椅子我沒有太大的意見,不好也不壞。內裝說實在的我也不覺得有什麼老氣的地方,除了放小物的地方實在是太少了以外,其他的部分覺得很就手很實用。外觀方面,自從囧歐改款成現行的外觀之後,深得我心。同級車款裡我只喜歡馬自達CX-5和Outlander的外觀,其他網路上說非常好看的同級車款,我倒是怎麼看都覺得不對勁。

光是國外即將發表的下一代大改款Outlander使用Nissan底盤,我就開始懷疑S-AWC還有辦法繼續出現在未來的三菱車款上嗎?也許目前的Outlander S-AWC會是末代的S-AWC也說不定。
整理一下目前查到的資料:

1. Outlander S-AWC 和 Evo X 是唯二具有Torque Vectoring功能的S-AWC系統。

2. Outlander S-AWC的Torque Vectoring是放在前輪,Evo X是放在後輪。

3. 由於Outlander使用的電子主動式差速器可以控制的左右輪扭力差,比不上Evo X所使用的TVD,如果將電子主動式差速器照Evo X的配置一樣放在後輪,幫助將會十分有限。所以三菱將電子主動式差速器放在前輪,會比放在後輪對操控的幫助更大(論文內有證明)。

照這些資料來判斷,Outlander S-AWC應該是目前三菱車系中,最接近Evo X的S-AWC系統。而跟日產合作的新改款Outlander是否仍然會有S-AWC?又或者只是仍然叫做S-AWC,但實際上已經完全是另外一套系統?
resolve wrote:
根據目前我已知的資料(恕刪)


我把這篇用google翻成英文看完了 (翻成英文會比翻成中文失真少一些)

以前我就一直懷疑,EC的AYC到底是煞前輪還是煞後輪? (又或者前後都煞?)

這篇文算是非常直白的解釋了,就是煞前輪。

講到這就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

上次我進廠保養時,順口問了煞車來令是不是需要更換了?

原廠技師就幫我拆右後輪檢查來令厚度

我問 : 通常煞車不是前輪磨損比較快嗎?

技師 : 一般是這樣沒錯,但你這台有AYC,轉彎會煞單側後輪,所以後輪會磨損比較快。

那時我不確定到底AYC是煞前輪還後輪,所以也只能接受原廠技師的說法。

不過現在看這篇文,很明顯台灣的技師肯定沒有受過日本原廠的教育訓練,自己隨便唬爛的

對了,那次檢查後輪來令的結果,來令厚度跟新的沒兩樣(三萬公里),技師還說 : 應該是你開很慢

我只能笑而不語
resolve wrote:
3. 由於Outlander使用的電子主動式差速器可以控制的左右輪扭力差,比不上Evo X所使用的TVD,如果將電子主動式差速器照Evo X的配置一樣放在後輪,幫助將會十分有限。所以三菱將電子主動式差速器放在前輪,會比放在後輪對操控的幫助更大(論文內有證明)。


這就是我不能理解三菱把AFD放在主打家庭使用的Outlander上,卻不給走跑旅風的Eclipse Cross。

明明AFD對操控的幫助更大,不放在EC卻放Outlander到底是怎麼決策的?

雖然原廠技師的說法是,在Outlander上的AFD作動並不積極,但我認為這只是校調問題

以Outlander的市場來說,AFD校調不積極這點可以理解。但如果放在EC上,理應可以調的更積極,但EC上卻直接不給.... 這點真是耐人尋味啊~ 尤其原廠給的理由(車重)完全無法令人信服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