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閒談outlander


shih2288 wrote:
對於不常開高速路的...(恕刪)




FCM當然也是個好配備,我也發現它有時候也偵測得到機車,但我們車主還是要尊重使用手冊的說明,使用手冊是將機車和行人排除在外的,並且對FCM立下了很多但書,這些都必須要加以注意,不能太篤定。

我所知道,像Toyota的TSS或Subaru的Eye Sight(國內沒有配備),都是有輔助鏡頭的,當然他們也都如同Outlander一樣具有毫米波雷達,並不是單靠鏡頭來判斷,無論如何,能多一個鏡頭輔助,一定是有幫助的。
就如我開帖所說,就Outlander來說,配備裡,我最推崇的是ACC,這項配備的功能相較於LSUV並不遜色,當然,是否一樣可靠則有待更長時間的驗證。這並不是說我嫌棄Outlander的FCM,但如果它能升級成對行人也有效果,相信在都市使用就更有保障。

至於4WD,我也說過,以Outlander的車價,它算是超值的,但若能再加上S-AWC,那會使4WD更適應各種路況,才能贏過競爭對手。

盲點警示BSW,我也在上文和我前款的SideView做了一個比較,基本上,若能結合雷達和鏡頭,如同倒車顯影一樣,那是更完美的。

對於自動駕駛的電子設備ADAS系統來說,BSW應該只是一個過渡,將來是會延伸成"自動換道",而不只是警示而已,並且,兩鏡頭的SideView也會被至少4鏡頭的360度環景AVM所取代,但這個過程也許比等待電動車普及還要更久。
說到ADAS,就不能不提到另兩項現在已經配備在一些國產車的自動功能,一項就是車道偏移警示LDWS,一項就是自動輔助停車PA。

我對車輛的電子配備接受度比較高,我去年考慮換車的時候,除了足夠的安全氣囊是先決條件外,最糾結的就是幾樣電子配備,譬如說,我很喜歡360度環景AVM,當時LUXGEN和X-trail都有,而輔助停車當時只有LSUV配備,配備車道偏移系統的也不多,並且大多也只是警示,並不會自動調整方向盤,當然,我最後還是看重Outlander的ACC,畢竟這項功能要自己加裝是比較不可能的。
360度環景AVM現在也可以加裝,但要換掉原廠的影音,會犧牲掉現在的倒車顯影及胎壓顯示,怕對線路改動過大,並且也還很貴,也許將來便宜一點,能使用單獨的螢幕,或是升級影音再來考慮。

從去年底到今年,許多車子都改款了,配備車道偏移系統的車子比較多了,不知道Outlander新款是否已具有,或是開放加裝這項配備,無論如何,若不加上主動調整方向盤,我並不覺得這項配備實用,但即使能幫忙救回偏道的車,聽說也有次數的限制,那種能夠把車子自動維持在車道中央的技術配備,目前也只有少數的高級車擁有,並且也有一些限制,要求雙手不能離開方向盤。
現在有些行車記錄器也開發出車道偏離警示,甚至還能監督駕駛人是否疲勞駕駛,即使當初並不擁有此項功能的車輛,要加裝起來也不困難。

我認為自動駕駛,除了自動控制油門和煞車之外,加上自動控制方向盤,這才能實現直線駕駛,至於自動換道,那都是要仰賴更多的感測器,需要更多的測試時間,達到一定的可靠性才能在市場應用。完整的自動停車更必須有全自動的停車場配合,透過網路充份掌握周遭的停車資訊,都不是一時半刻的事。

我不太相信現在車款配備的自動停車可以很實用,一來不知道它的感測器的誤差範圍,台灣市區的停車格一般都很小,會不會一般人工停車可以停得下的位子,靠系統卻停不下,也不知道它的過程時間會不會太長,對台灣的行車環境來說,許多自動化的設備恐怕都會敗給台灣人的特殊交通行為。無論如何,若能花點小錢,停車能多一個選擇,應該也不錯。


若就ACC這種控制油門及煞車(包括檔煞)來自動跟車的系統,和控制方向盤的車道維持系統LKA/LKS來比較,我會先擁有ACC,而對LKA/LKS再多一點時間觀察,因為ACC的應變時間比LKA/LKS長很多,從前車緊急煞車到應變,至少還有百公尺,但若車道維持系統失靈,那是不到幾公尺的反應時間。
前幾天,有位朋友對我車上的ACC很有興趣,他也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既然開了ACC,那麼,原本踩油門的腳要擺哪裡?
我的回答還是一樣,就擺在油門上呀。

這樣的問題應該是許多未使用ACC的車主普遍的疑問,但若是車子有ACC,只要用個幾個星期,我相信,不管剛開始的腳是擺在哪裡,到了最後,自然就還是會把腳擺在油門上,因為這樣最省力也最安全。

腳的位置,對自排車來說,開車的時候,大多時候,腳都是在油門上的,停車的時候,腳才會在煞車上,只有當腳在煞車上久了感到疲累,才會拉起手煞車,把檔位打到N檔,讓腳從踏板下來休息休息。當然,也有車子是有所謂的休息踏板的。

我認為,無論如何,ACC行駛中的車輛,把腳放在煞車上是既疲累又不安全的,因為腳煞車的踏板在中間,而且較高,會導致腳懸在半空中待命,若有失誤踩得重了一點,可能造成緊急煞車的情況,這是一定要避免的。

而腳完全放平在腳墊上,這種情形只有在車輛稀少,並且是封閉道路的情況下才合適,以免突發狀況發生時,無法掌握踏板位置。

將腳擺在油門上並不會減慢煞車應變的時間,因為對大部分有經驗的駕駛人來說,遇緊急煞車已經是反射動作了,沒有必要因為啓動ACC而小心翼翼的將腳擺放在煞車上。

我自己就是這樣,ACC時,我腳是微踏著油門,但並沒有加油,而是右腳掌外側靠著側壁,比正常踩油門稍微靠右,事實上,若是在踏板側壁位置貼上一片薄層的橡膠墊,再加一小塊檔片,可以加大摩擦力,讓腳有個倚靠,也不致於傷鞋,這個橡膠墊即使脫落也不會有安全問題,並且正常踩油門離側壁也還有兩三公分,不會因而有所阻礙。

ACC時把腳掌靠在油門上,即使是右腳滑落踩了油門,只要車子和前車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這樣的一時加速也並不會造成問題。
我自己前一部車是克萊斯勒七人座的MPV,開了十幾年,那時候的行車電腦和現在的新車不能比,換成Outlaner之後,除了MPV和SUV的先天差異之外,4AT換成CVT,液壓動力輔助方向盤也變成電子動力輔助,還搭配了許多新功能,需要去適應,如上坡輔助,別以為上坡從此萬無一失,有一次上坡遇到堵車,我跟車跟到幾乎快停下來了,隱隱覺得車子似乎要向下滑了,趕快踩住煞車,然後放掉,這樣才能幫你煞停兩秒有斜坡起步的功能。

不同的車子除了先天設定上的不同,這是買車前就該先知道的,也總要有一段適應期,才能知道什麼是問題,而什麼不是問題,對於那些不符合自己需求的部分該如何來增刪,但若是最基本的需求在買車前就沒想清楚,譬如說,該買轎車或SUV?那麼,買錯了車,除了換車之外,就沒有辦法可想了。

我之前就認定下一部車要買SUV,雖然這種車在高速道路及山路的行車舒適性都比不上一般的轎車,可能也會比較吵,但它的底盤和懸吊,即使不是開去登山或溯溪,在台灣這種連都市道路也都坑坑疤疤的地方,反而比較適合。我先前的車就由於底盤低,油底殼放油螺絲被撞歪過,造成機油滲漏,修好又再被石頭K到,感覺是挫著等。SUV底盤高,再加上輪胎大,遇到坑洞的承受度會比較好。
台灣的交通環境真的是在考反應的,各車廠應該都要派人來這裡好好研發,如果有車子能在台灣的市區、鄉下(有路邊老農或玩球的小朋友那種)都能自動駕駛、避開危險,安全性可行走遍大部份國家了…
jackls153 wrote:
台灣的交通環境真的...(恕刪)


大大說的真是與我心有戚戚焉,我從家裡開車出來,就是這種感受,台灣的交通太複雜了,隨意暫停的汽車,左邊也有機車,右邊也有機車,還有跨越中心線逆向的機車朝你衝過來,然後前面是撿回收的三輪車,這都是我常遇見的。

昨天下雨,我從我家巷子出來,這條巷子原本就只能容兩部車子通過,但兩旁停滿了機車,店家不讓機車停靠牆,還有留一條能穿行的距離,所以對向的車不好錯車,硬擠的話,要不是擦到旁邊的機車,就是可能撞到對車的照後鏡。上個月,有個店裝修,裝潢隨意丟棄在路邊,我回家路上,光是看到的,就能撿到三根釘槍的長釘。
我們這條巷子賣吃的很多,路口還是麥當勞,臨時停車的很多,雖然常拖吊,但還是一樣,車到處亂停,人也不在車上,逼得你要逆向超車,到了路口也一樣,輪到你過的時候,有行人不能過,沒行人的時候,車多了又過不了,這可能也就是為什麼我的油耗會這麼差的一大原因。
昨天我的車後面跟著一台藍色的小貨卡,跟得貼在車後面了,這條路的路況我很熟,在捷運站旁,不敢開快,大約在四十多,對向車道堵車,因為路口的計程車故意在捷運出口徘徊,使得路口都過不去,這原本沒有我這方向車道的事,但事情往往是這樣,有人從對向的兩部車中間衝出來橫越馬路,這是下雨天常有的事,我有被嚇一跳,但沒有急踩煞車,因為我還有些距離,車速也不算快,但到了另一個十字路口就不是這樣了,一對十來歲的小男孩騎著腳踏車,一個是被載,原本在我的右前方,和我一起等紅燈,但就在綠燈起步的時候,他們斜越到我車子的正前方,就像機車左轉一樣,我不得不緊急煞車,還好後面跟很很近的小貨車沒有撞上我。過了十字路口,一對父女撐著傘在馬路上漫步,以斜後背對著來車,完全不看車,現在的行人和我們以前不一樣,完全不怕車了。我一天,也不過是不到一公里的路就遇到這麼多狀況。

再往前一個路口,之前遇到過計程車在這裡大迴轉,我是要左轉的,差點撞上。然後車子上了平面快速道路,旁邊有家宮廟前兩天佔據整個車道在酬神,還有許多警察來幫忙管制交通,燒的紙錢煙味在這種天氣都悶著散不開。
我老婆在工業區上班,哪裡有些道路就比較殘破,有些則是因為故意做出坡道,所以直行的車子就會遇到溝坎。我回家停好車還要走一小段人行道,那是大厦的騎樓,騎樓下也停滿了機車,但一些在你後面催促你讓路的機車也並不是要在騎樓停車,他們只是利用騎樓逆向穿騎,不想過到對面車道,這裡的騎樓還真的變成騎樓了,大厦的門口為了住戶出入的安全,就貼了一張央請機車騎士不要利用他們的騎樓穿行的公告,但似乎沒什麼效果。

這就是台灣交通的小縮影。我們無法責怪那些騎機車的人,因為他們也是壅塞的交通的受害者,若是大家都開車,堵塞一定更嚴重,但貪圖一時方便,不顧別人安全也不應該。



在台灣這種交通情況,大家要相互體諒,但所謂的"三寶",技術其實還不是主要問題,主要還是駕駛道德,也不是說開得慢就叫做有駕駛道德,否則北宜高就不會抓慢速車了。我自己在馬路開車是會禮讓的,有人要插隊,我是會讓他插的,因為你不讓他插,他不肯走還會堵到他後面的車,但有人的駕駛習慣很不好,別人讓他,他反倒是成為行動路障,你跟在後面時而煞車,反而不安全。這都是駕駛經驗。

我上個月去新竹的司馬庫斯,那個路不是很好走,有些路段又窄,許多人開車都肆意的穿越中線行駛,若是視野良好,不必完全依照車道線倒還可說,但明明是跨越了對向車的車道,危及了對向來車也不顧,也不知道有沒有看轉彎的凸面鏡,這就讓人搖頭了。
回程的時候,有一部Lexus的轎車跟在我後面,過了錦屏,我靠邊示意,想讓他走前面,想說轎車底盤低,也許能開得更快,結果他卻不想走在前面,大概是跟在我後面比較輕鬆吧。
有時候如果跟對車,開車就能更輕鬆,我上部車有一次在南部夜裡走3號省道,從屏東走到嘉義,甚至到了南投及台中,走了上百公里,我前面的幾部車都挺厲害的,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幾乎沒什麼需要煞車。


這裡就說到小凹配備的FCM,我一直沒有很推崇這個配備,不是說它不好,而是它只能是個儲備,是不是用得上,其實是有很多限制的,以我來說,我不喜歡那種,我都不緊張,車子卻比我更緊張,比我先踩煞車的東西。所以我都把FCM切換到近距離,就是不希望它太敏感,在台灣的交通環境,你不可能和別人保持到設定的遠距離,而不會被人插隊的,而動不動就幫你煞車其實更嚇人。
FCM號稱下大雨才失效,但你若是去看車主使用手冊,那失效的原因可多著呢,我自己使用的心得是,不必多大的雨就會失效,有時候轉彎未偵測到前車也會失效,失效後可能要等很久才會再復效,而那個失效提醒會一直留著,佔用了原本的油耗指示。
FCM也會在你接手煞車後就不會幫你煞停了,比較好的是它可能會有一些預備動作,可能幫你加強後面煞車的力道,但我也有遇過原本自己要能緩慢煞停的,卻變成比較急的煞車,造成一些乍然停頓的不舒適。

FCM最有用的應該是說在完全沒注意到前車的時候,而車速正好在四十公里以下,那真的能完全避免一場車禍,就算速度高些,至少也能減少損傷,但我二三十年的開車經驗裡,沒有一次是說完全沒注意到前車的,只有那種想煞停卻還揑一把冷汗的情形,我反應算夠快,只要煞車的性能夠好,都還好說。所以我對FCM是比較無感的。

但FCM也不能說沒必要,我覺得它有總比沒有好,倒是小凹進階版所搭配的駕駛座電動椅,這才是我認為整部車子裡最雞肋的設備,還好它還有一項能調整座椅高低的功能,否則真叫做一無可取。
像助手席那樣,能簡單的調整前後及俯仰,反而比動不動就要電動調整的座椅強。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