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風太陽 wrote:
剛好大大談到BSW,...(恕刪)
你只有看螢幕,沒有看後照鏡?
【圖解新聞】後照鏡 這個角度最安全
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321/818613/
惡魔X獵人 wrote:
你只有看螢幕,沒有...(恕刪)
感謝大大提供的影片,很形象的詮釋了車側死角的範圍,這裡也說到大多數人的習慣是得將自己的車側當成判斷的基準的,並且,即使將照後鏡外翻15度角,也仍然難以避免與自己車並行而稍微落後的車隱藏於死角之中。
事實上,這部影片所訴求的重點是儘量減少車側的死角所造成的盲點,在盲點鏡頭出來之前,許多駕駛人會裝設廣角鏡輔助或是弧面鏡,缺點是因為畫面變形所可能造成距離判斷的失真。
舊款冏歐所裝設的"SideView"也是外翻了約30度角,能看見車側照後鏡後的並行人車,而若再前面一點則透過側窗就能看見。
前幾年考照的駕駛規範也要求駕駛人再轉彎或變道前,除了要看照後鏡外,也要移動身體轉頭看看側窗,避免A柱B柱遮擋了並行的人車。
我自己的照後鏡的確是調整成稍稍能看見自己的車身,目的是停車時對車側有更確實的判斷,我想,這也是大部分人之所以會有你影片所說的情形,以及為什麼我們會需要"盲點偵測"的原因,因為鏡面的可視角再怎麼樣也不夠廣,所以我們在車內還要多一個照後鏡,有些新手司機甚至還會覺得鏡子不夠大。
我自己以前也裝過大鏡子,但有時候會撞到頭,那種夾取式的,甚至還掉下來,後來開車久了,突然就覺得原廠的鏡子就很夠用了。
在還沒有裝設車側鏡頭時,我的開車習慣是,直道行駛時,會不時的看看車內的照後鏡,目的是觀察後車的情況,判斷是否應該變道,例如在超車道時,後面有車快速接近,或是在其它車道有大型車輛緊跟車後,這時就得變換車道。
變道之前,我會先看一次車側的後照鏡,若旁邊車道有車,比我快的讓它先過,比我慢的則再拉開距離,並且打方向燈示警,這個動作很重要,它可以安撫後方車輛稍待片刻,而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鑽,並且讓目標車道的車輛有個準備。因為現在有了"SideView",我會在沒變道前看一下畫面做確認,這個低頭動作是必須和前車有相當距離時才能做,接著再看一次照後鏡,確認原先的狀態並無改變,就可以變道了。這個程序也就是幾秒鐘之間就可以搞定。
藉著大大的問題提醒一下想要裝"SideView"的車主,不注意前車距離,並且只靠"SideView"的螢幕來變道是很危險的。
像我前面提過的,那種由最外側車道連續變換到最內側的瘋狂飛車,很難只靠車側後照鏡或"SideView"來預見,是必須透過車內照後鏡提早發現才不會受到驚嚇,並且遇到這種情形時,最好有個準備,有可能前方隨時有追撞的路況,適度保持安全距離,或是變換到可以應變的車道是必要的。
gahong26 wrote:
逐風大的解說真是清...(恕刪)
我們新車的首保都是一千公里,目的是對行駛過的車輛觀察確保。有人說剛開始使用,引擎運轉沒那麼順暢,經過一千公里的運轉,引擎機油內會有一些金屬碎屑,為避免更多的磨耗,要儘快把機油換掉。也有人說新車所使用的機油只是暫時的,或是可能擺放一些時日,無論如何,我也認為首保一千公里回廠看看很是必要。
再來就是五千公里後的保養,因為有首保了,也就是達到六千公里才回廠保養。對於新車來說,原本就不應該有什麼問題,所以這樣的保養都只是讓原廠確認自己新車的狀況,把一些因為使用產生的間隙,或是鎖緊部分再檢視一下,更換的油品零件,我認為反而不是那麼重要,當成是養車能讓它往後更好開的投資就可以了。
若是以新車的狀況,別說是一萬公里,就算是兩萬公里、三萬公里才回廠保養,我看都不會出什麼問題,但可能車子的壽命,或是自己的車況就難以掌握。
有些朋友的說法是保固內的保養儘量按照原廠的要求去做,在出問題時比較沒有爭議,車子的初始保養比較好,後面的用車會比較順暢,當然,在開始的這些保養裡面,應該都是基本的,不應該耗費過多才是,所以新車前面的這些保養,有些甚至是車廠當成是銷售"牛肉"奉送的,也就是因為成本不高的關係吧。
再來就是你提到的車側踏板,我自己沒有裝,原因是原本車側就有一個塑膠側裙,現在下車時就很容易碰到褲管,加了踏板之後,除非是每次下車都踏在踏板上,否則就更容易卡到小腿,下雨天更可能弄髒褲管,也因此,即使是車側踏板,也做得很窄,至於穩固不穩固?能支撐多大的重量?這都沒有一個說法。
在我買車之前也考慮過這個選項,有些朋友說這個踏板是拿來防止碰撞的,甚至是停車時的車門碰撞,是否真能這樣,我就不得而知了。
Outlander的底盤並不會太高,當然相較於底盤較低的轎車來說,SUV的底盤都是高的,我的感覺,SataFe或U7,老人家會更難上車,我以前開的是底盤較低的MPV,我都讓我父親做在前座,現在也一樣,Outlander的前門比較大,方便上下車,上車前要先將車室燈光打亮,先引導他坐到大半的坐墊,一邊護住別碰到頭,再慢慢將他的腳移入車內,挪移轉到正面,再綁上安全帶,下車則是反過來的順序。
對身材不高的老人家,我相信要爬上SUV都必須從旁協助,但不應該有太大間題才對。
我建議你有空還是帶老人家去展示廠試一下這部車最準,以我使用的感覺,即使是載送老人家,Outlander也是很合適的一部車。
惡魔X獵人 wrote:
車內的廣角後照鏡有...(恕刪)
大大說到了重點,攝影鏡頭會慢半拍,這也就是我在看完螢幕之後要再次確認車側後照鏡的原因,來確認車側車況並無改變。
我不知道新款所裝設的BSW能感測的範圍是否比較大。我提到的是當我要從內道切換到中間車道,而疾行的車輛是從外道,甚至是路肩也搶進中間車道的狀況,這種情況是跨越了兩個車道以上,我們要能看到兩個車道後面的狀況,一般都要是離我們幾百公尺後了,所以只能透過車內的照後鏡觀察,是否有車輛從後飛奔而來。
這裡也突顯了方向燈的重要性,當你打方向燈了,想讓你的就會鬆掉油門,不想讓你的,就會趕緊加速,甚至是按鳴喇叭,這都能有一個互動來避免碰撞。
現在的新車在車側後照鏡都會有一個方向燈條,能讓後車更清楚看見。我的鏡面更裝有紅色箭頭的LED,會隨著方向燈閃爍,這對兩側的機車示警尤其管用。
ACC這種功能雖然車商訴求是只能在高速公路及快速道路使用,並且應該避免使用在塞車的路況。但在高速時使用ACC並不省心,那就好像車是實習生開的,你反而要時時照看著,反而是在低速的車陣中,只要不要完全停頓下來超過兩秒,保持較長的車距,那就完全不必擔心。
一般人如果喜歡ACC這種駕駛輔助的功能,現在台灣的休旅車市場,除了Oulander,你不可能有別的選擇。
使用ACC有一些該注意的地方,例如,在高速時,不要把腳放在煞車上,而是輕放在油門上,或在車況單純時,腳掌可以平放在腳墊稍事休息。另一個就是要注意,若是未抓到前車,車子就會依照設定的速度加速,這種情況若是在轉彎時,原本速度跟隨前車已經減速,但當前車不見,自己過彎時反而會自動加速。
還有一個該注意的地方是Oulander的油門行程比較長,前面有些空位,當解除跟車時,往往沒加到油而使得速度驟降,可能造成後車急煞或追撞,因此要先確實踩定油門加速到定速,再解除跟車比較妥當。
並且,在車主使用手冊上,FCM可能因為偵測不到前車而暫時停擺,這顯得不十分可靠。
在手冊上,FCM的煞車功能不作動的情況很多,如:
ASC關閉時
車速低於2km/h
前方不是車輛時(機車、自行車及行人都不行)
前方近距離有車輛插入時
前車的車速遠低於你的車速時
車速30km/h以上時,前方車輛很慢或停止
前車為拖車或底盤較低或較高
前車不完全在同一車道
在上下起伏或品質不良的道路
在彎道
在隧道
車輛負載太重時
起步2分鐘內
感知器髒污或故障時
前方車輛有水或有雪及髒污時
無撞擊風險,但FCM卻可能作動的情況:
超車時
在彎道時
接近路橋下,窄橋,大門,人孔蓋或減速駝峰時
由於以上這麼多的限制,我傾向於把FCM當成如同安全氣囊一樣,只是預防萬一的設備,平常就當沒看見就可以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