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米的車長與老咪一樣, 在巷子裡沒有紅線的小空間, 稍微擠一下也就停好了(但是這種空位也常是Smart要佔的)
為何小車難生存?前面提過安全性的問題, 還有就是車內空間, 我家女生多, 出門就愛shopping, 如果去一趟賣場,沒有買好買滿是不肯回家的..
我曾想過微型車後門加掛摺疊行李箱的功能, 在材料強度上, 肯定過不了台灣人喜歡"物盡其用"這一關..
我只能說, 以中華三菱的能力, 要做這種車不難, 日本與德國在二戰後的復甦,都造了許多小車, 只是在底盤開發上, 台灣人可能還是沒辦法, 若引進日本K-car的底盤, 搞一個本土Smart, 除非有gogoro一般出色的外型設計,來吸引年輕買家, 不然真的是不好賣..
不然由睿能設計一款有車殼的四輪gogoro, 或許必較容易..
我覺得台灣真的該發展的是類似Toyota i-Road的這種可以替代機車行車結構的小車
占用路面接近機車
轉彎半徑也接近機車
如果有像iroad一樣的車
拉長續航力(150KM)
換電或縮短充電時間
加個頂架來確保簡單的收納需求
這樣最有空間使用效率
我忘了印度TATA的NANO, 那個車子原本就是要吸引機車族的, 不過新聞說它後來失敗了
http://technews.tw/2013/10/15/cheap-car-tata-nano-failure/
車身基本資料都符合我對臺灣微型車的期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ta_Nano
它最終沒有成為類似一百年前福特大賣的T型車..(也許真的是造型不給力,一看就先輸人一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