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請教一下~~關於EVO X

天兵三號 wrote:
美國DSPORT直接...(恕刪)


可是你的資料...GSR一樣還是有快一點
即使馬力相同但車重還多100多公斤...它們的重量馬力比例不是相同的
inconceivability wrote:
好詭異的說法
為何密齒比用3檔的地方
較疏齒比卻用到4檔...這個說法到底是誰才是密齒比啊???


STI 歐規/日規齒比差別是4 檔開始明顯變疏。

但是 STI 紅線 6,500rpm, EVO 是 8,000rpm

STI 必 EVO 早換進疏齒4檔﹐高速賽道會很吃虧。

inconceivability wrote:
0-160 賽道上不會發生...但會發生40~100、60~120或是90~150...


只要是超過3檔 STI 就開始加速落後﹐ 這個也是為什麼你說 160 還是 180 後 EVO 開始追近的原因。

inconceivability wrote:
請問街道/山道不算是中低速扭力的範圍嗎?
為何前文方說街道/山道2.5L引擎加速反應跟爆發力是4B11所比不上...
現在卻又說2.5L的中低速扭力無法佔到便宜???
我真的看不太懂...感覺好像就是一定要吃虧就對了???


山路的平均速度跟踩油門的時間哪能跟賽道比﹖ 所以 EJ257 的扭力跟爆發力佔便宜。

inconceivability wrote:
一直強調齒比的同時,為什麼反而忘了最根本的重量馬力比例
STi可是輕了100kg up...


所以 STI 沒有輸的太慘

inconceivability wrote:
什麼紅線與齒比最終要的不就是加速比對方快
STi的轉向雖改善了但煞車問題才是很多人會忽略的地方


競技取向的 Spec C 改用 Brembo﹐ 跟 EVO 一樣。


我想很好的例子會是 S2000 跟 350Z 的比較。 如果你兩臺車都開過你會發誓扭力強大的 350Z 加速比較快﹐ 但是上了高速賽道後往是圈速則是 S2000 比較快﹐ 因為 S2000 的扭力弱勢在高速賽道不明顯﹐但是 9000RPM 高轉速引擎跟密齒比比較適合賽道。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Pachilla wrote:
STI 歐規/日規齒...(恕刪)


"正常"來說不可能有密齒比在某一檔
而疏齒比卻用更高一檔的檔位這種情形

只有密齒比會多用一檔,哪有疏齒比會多用一檔...
這明顯矛盾!

用高一個檔位再加速,更是密齒比才會發生...
就是因為密齒比每檔對應速域範圍小,速域用盡勢必再進一檔

撇除路面狀況,賽道與山道基本上一樣是看平均速度,山道速度不一定就低

你提的齒比問題,可能略有影響,但我不認為應看成是關鍵
齒比就看成是改變引擎輸出,STi基本上已經輕了100多公斤...重量馬力比已經佔了便宜
再加上多出那一些些的馬力與排氣量...齒比的問題就更不該看成關鍵

若依你提的美規2.5L引擎6500轉斷油來看...
其實我懷疑應能更高,其馬力峰值在6000轉出現,多轉個500轉馬上斷油???
(齒比資料參考自SportAuto)
EVO X(假設7500rpm斷油)---STi(6500rpm斷油)---------STi(日規2.0假設7500rpm斷油)
2.857(極速: 65km/h)-------3.636(極速: 55km/h)---- 3.636(極速: 65km/h)
1.95 (極速:100km/h)-------2.235(極速: 90km/h)-----2.375(極速: 95km/h)
1.44 (極速:135km/h)-------1.59 (極速:125km/h)-----1.761(極速: 135km/h)
1.096(極速:175km/h)------1.137(極速:175km/h)----1.346(極速: 170km/h)
0.761(極速:255km/h)------0.891(極速:225km/h)----1.062(極速: 215km/h)
-------------------------------0.707(極速:285km/h)----0.842(極速: 275km/h)
4.69--------------------------3.9--------------------------3.9

其實可以發現歐規STi這具變速箱並不能算「疏」,在排氣量加大扭力提升的前提下,會與2.0引擎所搭配的變速箱做區隔是很正常也是適化的適整
在中速域75~125km/h,歐規3檔都吃的下來,並沒有吃虧的問題,所以這個斷油轉速搭上這個齒比...要說吃虧我是覺得太過牽強...那日規2.0STi齒比又比EVO X還密,這樣講來講去講的完嗎

明明很簡單的東西,不需鑽牛角尖
不同的結局就是規格拉近造成的結果而已!(跟日規比車身較重馬力也較小...變得跟EVO X更齊頭)

S2000要贏350Z只有靠車重跟煞車,需要地形的幫忙
在高速的Nurburgring Nordschleife成績已經讓你的說法變得不是絕對...S2000大敗
出彎無力正是S2200出現的理由!

日規前面不是知道結果了嗎?
GRB STi 2.0在筑波賽場最快單圈領先EVO X SST一秒
但...其中的差異為
308 PS VS 280 PS
1480KG VS 1600KG

所如果EVO用改款後的300PS版下去跑,馬力縮小到差8PS...差距肯定小於1秒...這是很合理的推斷
但車重一樣差了100多公斤...這樣規格差異相對於這樣的時間差,可以再思考一下

好認真的各位啊!
請問有幾位有EVO或STI?
又有幾位真的下過賽道?

benyle01 wrote:
好認真的各位啊!
請...(恕刪)


XD....沒關係我們兩個有就好了

樓上這些人真的太認真了...

可能是GT4玩太多了.
benyle01 wrote:
好認真的各位啊!請問...(恕刪)


我沒有 EVO﹐ 倒是玩 DSM 超過 10 年 (我的車還在)。

對三菱的早期非反置的 4G63 非常的有感情.....

賽道是每個月都去....Mission Race Way Park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inconceivability wrote:

"正常"來說不可能有密齒比在某一檔
而疏齒比卻用更高一檔的檔位這種情形

只有密齒比會多用一檔,哪有疏齒比會多用一檔...
這明顯矛盾!

用高一個檔位再加速,更是密齒比才會發生...
就是因為密齒比每檔對應速域範圍小,速域用盡勢必再進一檔

撇除路面狀況,賽道與山道基本上一樣是看平均速度,山道速度不一定就低

你提的齒比問題,可能略有影響,但我不認為應看成是關鍵
齒比就看成是改變引擎輸出,STi基本上已經輕了100多公斤...重量馬力比已經佔了便宜
再加上多出那一些些的馬力與排氣量...齒比的問題就更不該看成關鍵

若依你提的美規2.5L引擎6500轉斷油來看...
其實我懷疑應能更高,其馬力峰值在6000轉出現,多轉個500轉馬上斷油???
(齒比資料參考自SportAuto)
EVO X(假設7500rpm斷油)---STi(6500rpm斷油)---------STi(日規2.0假設7500rpm斷油)
2.857(極速: 65km/h)-------3.636(極速: 55km/h)---- 3.636(極速: 65km/h)
1.95 (極速:100km/h)-------2.235(極速: 90km/h)-----2.375(極速: 95km/h)
1.44 (極速:135km/h)-------1.59 (極速:125km/h)-----1.761(極速: 135km/h)
1.096(極速:175km/h)------1.137(極速:175km/h)----1.346(極速: 170km/h)
0.761(極速:255km/h)------0.891(極速:225km/h)----1.062(極速: 215km/h)
-------------------------------0.707(極速:285km/h)----0.842(極速: 275km/h)
4.69--------------------------3.9--------------------------3.9

其實可以發現歐規STi這具變速箱並不能算「疏」,在排氣量加大扭力提升的前提下,會與2.0引擎所搭配的變速箱做區隔是很正常也是適化的適整
在中速域75~125km/h,歐規3檔都吃的下來,並沒有吃虧的問題,所以這個斷油轉速搭上這個齒比...要說吃虧我是覺得太過牽強...那日規2.0STi齒比又比EVO X還密,這樣講來講去講的完嗎


感謝您的資料﹐看來規/美規的 GR STI齒輪比變成是3檔開始明顯變成疏齒﹐所以影響賽道中段加速比我認知的更早。 個人沒有記錯的話上一代的歐規 2.0 STI 是 4 檔開始明顯變得疏齒﹐也許是升級到 2.5L 後對應扭力更大做的調整...

EJ207 是8,000轉紅線﹐不知道什麼時候斷油。
4B11 我不知道﹐但是我的1990年出廠的日蝕 GSX AWD 跟1994年出廠的 Laser RST AWD 上面的 4G63 都直接修改ECU變成是 8500rpm 斷油 (原本是 8,000)

所以 歐/美規 STI 跟 EVO 的引擎的轉速範圍跟每個檔位的換檔時機差距比你模擬的大 (6500rpm vs 8,000-8,500rpm)

inconceivability wrote:
明明很簡單的東西,不需鑽牛角尖
不同的結局就是規格拉近造成的結果而已!(跟日規比車身較重馬力也較小...變得跟EVO X更齊頭)


沒有鑽牛角尖﹐我的重點就是日規 STI 才是 EVO 在賽道上的對手﹐您提供的資料也幫忙證明這點。

inconceivability wrote:
S2000要贏350Z只有靠車重跟煞車,需要地形的幫忙
在高速的Nurburgring Nordschleife成績已經讓你的說法變得不是絕對...S2000大敗
出彎無力正是S2200出現的理由!


這個倒是很納悶﹐ 350Z Track Edition (6MT+Brembo) 我開過﹐ 5,000以前很勇﹐5,000rpm 以後引擎就軟掉了﹐居然在 Nurburgring 贏 S2000﹖ 難道是 Nismo 的底盤+空力升級版本﹖

inconceivability wrote:
日規前面不是知道結果了嗎?
GRB STi 2.0在筑波賽場最快單圈領先EVO X SST一秒
但...其中的差異為
308 PS VS 280 PS
1480KG VS 1600KG
所如果EVO用改款後的300PS版下去跑,馬力縮小到差8PS...差距肯定小於1秒...這是很合理的推斷
但車重一樣差了100多公斤...這樣規格差異相對於這樣的時間差,可以再思考一下


我是“估計” 日規STI會小贏﹐因為 EVO 雖然比較重但是底盤還是比較靈活。 日規 STI 能贏一秒倒是比我想象的多......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Pachilla wrote:
這個倒是很納悶﹐ 350Z Track Edition (6MT+Brembo) 我開過﹐ 5,000rpm 以後引擎就軟掉了﹐居然在 Nurburgring 贏 S2000﹖ 難道是 Nismo 的底盤+空力升級版本﹖


其他的我不知道,不過350z 5000rpm之後就軟掉
我倒不是很認同......
完全沒改過...我只能說沒到6000之前,還是很有力的
難道我的2007年中規350z有神力.......
benyle01 wrote:
其他的我不知道,不過350z 5000rpm之後就軟掉
我倒不是很認同......
完全沒改過...我只能說沒到6000之前,還是很有力的
難道我的2007年中規350z有神力.......好冷


我開的是早期 287hp 版本 VQ35DE 引擎

您的 2007 年版本應該是已經升級到 306hp 的 VQ35HR

也許幹掉 S2000 的是這個版本。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Pachilla wrote:
我開的是早期 287...(恕刪)


是這個版本嗎?

VQ35HR
230KW (313PS ) / 6800RPM
358NM (36.5KG-M) / 4800RPM

嘿嘿 Pachilla兄也是夜貓族....這麼晚了還回文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