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請教一下~~關於EVO X

所以有些人很奇怪...
說起輸贏口氣十足肯定,但卻無憑無據

另外這兩台車並沒有什麼導向的問題,我想沒有人是因舒適選考慮這兩台車,否則不會撕殺了10多年

額外提供德國權威媒體SportAuto在Hockenheim的測試結果:
EVO X_____1:17'8
WRX Sti____1:18'3
(兩者都比自家舊款車的記錄慢)

論及Spec C...EVO車系才是真的沒有相對應的車種
RS版本僅是廉價的輕量化版本,是給買家改裝用,跟Spec C只有輕量方面一樣的,其他完全不能跟Spec C的強化相比

不過也記得有看過Edmund的雪地測試(沒記錯應該是這一家媒體)
Sti痛宰EVO X...跟早年看過BEST MOTORing的舊世代車款評比結果真是大異其逕

而且不論歐、美地區會發現一個現象...
之後有新性能取向車種需要一個衡量基準做對手或對照的時候,常常選擇的車種是EVO而不是Sti
其實才差幾秒應該不算差太多啦....

更何況我們不是賽車手勒..

至於spec C, 還有FQ400勒XD...
inconceivability wrote:
所以有些人很奇怪...
說起輸贏口氣十足肯定,但卻無憑無據冒汗

另外這兩台車並沒有什麼導向的問題,我想沒有人是因舒適選考慮這兩台車,否則不會撕殺了10多年


我想如果全世界的人對於性能車的要求都是相同的那麼保時捷何必那麼無聊推出那麼多版本的 911﹖ (C2/C4/Turbo/GT2/GT2/RS.......)

相信購買 C2/C4/Turbo 的車主對車子的 “道路舒適性” & ”開的時候假牙不要被震脫落“ 的要求是不同於 GT2/GT3/RS 的那種純競技導向連收音機跟冷氣都是選配的買主。

inconceivability wrote:
額外提供德國權威媒體SportAuto在Hockenheim的測試結果:
EVO X_____1:17'8
WRX Sti____1:18'3
(兩者都比自家舊款車的記錄慢)

論及Spec C...EVO車系才是真的沒有相對應的車種
RS版本僅是廉價的輕量化版本,是給買家改裝用,跟Spec C只有輕量方面一樣的,其他完全不能跟Spec C的強化相比

不過也記得有看過Edmund的雪地測試(沒記錯應該是這一家媒體冒汗)
Sti痛宰EVO X...跟早年看過BEST MOTORing的舊世代車款評比結果真是大異其逕

而且不論歐、美地區會發現一個現象...
之後有新性能取向車種需要一個衡量基準做對手或對照的時候,常常選擇的車種是EVO而不是Sti


歐美的版本的 STI 都是 2.5L 的 EJ 257﹐拿去跟 EVO 比賽道因為引擎轉速+寬齒輪比限制吃虧﹐但是日規的 STI 使用高轉速 2.0L EJ 207 + 密齒比 6MT 在賽道就比較有看頭。 而 Spec C 只是錦上天花而已。 可惜的是歐美的媒體都沒有機會拿日規的 WRX STI 跟 EVO 比賽道﹐否則肯定相當的精彩。

如果日本的 Best Motoring 裡面 STI vs EVO X 的影片好像不少可以看看。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應該有不少正式的比賽,同場當中有這兩部車或只有這兩種車的比賽.....
按照媒體的評比......Impreza應該直接打包回家好了,到哪都輸

試想,當您在上賽道時對手是媒體評比中比您慢兩秒的車,您就會因此而輕忽他嗎?
反之,面對比你快兩秒的車,你應該如何做...會就因此而放棄嗎?

以我自己的經驗2秒..在2公里長的賽道...真的不容易
http://www.flickr.com/photos/eusoudaniel/
快二秒,慢二秒的差異
對我們平常人來說,幾乎感覺不出來吧!
只能說,二部車都是拉力經典
也是街車傳奇
沒有什麼好比的啦!
Pachilla wrote:
我想如果全世界的人對...(恕刪)


自家不同的車系自然有所區別,這樣車系才有存在的意義
所以應該不會有人拿C4來跟GT3相比...因為那根本是不同取向的車
只有同取向的車才會被拿來捉對撕殺
對於一個以性能定位為理念的車種,性能、操控以外的都是附加價值
EVO如果比STi硬...會差異到變成彈跳嗎?還是在STi車上沒事,上了EVO震得假牙都掉下來?

有弊亦有利
2.5L的引擎優勢不就是幾近全域更飽滿的扭力嗎(雖然最大峰值仍小於2.0)
且多出來的500CC對渦輪反應也大有幫助
而STi的車重也輕了100多公斤...略有概念的人都知道這100多公斤在彎道上的利基
且輪胎不都是一樣的Dunlop SP Sport 600尺寸245/40R18...哪有什麼比較競技???

再說理論總是要經得起實際結果的檢驗,且引用在適當情況
據SportAuto測試資料...0-160km/h這段速域STi一直保持領先,直到180km/h時才被EVO追過
也就是說如果整個賽道的速度區間大部份是落在0-160km/h,那2.5L的STi有加速的優勢而非劣勢
事實上也符合你說的街道/山道上2.5L引擎加速反應跟爆發力是佔優的,當然這也適用於中、低的賽道上,所以你的說法用在天兵大資料上有矛盾存在!(因那全都不是高速賽道!)

Edmund編輯曾在某一段集評最後下了一個註解...或者是說歸類出重點
=>「在賽道上較快的車,也會是在街道上較快的車」

至於日規我只看過一個版本(我記得我在另一版有提過只是沒點明)
GRB STi 2.0在筑波賽場最快單圈領先EVO X SST一秒
但...其中的差異為
308 PS VS 280 PS
1480KG VS 1600KG

沒有看過日規EVO X改版300PS後的評比
縱觀之~如果沒有動力上的優勢,這一代的STi很難只靠底盤做出比EVO X更好的時間
inconceivability wrote:
自家不同的車系自然有所區別,這樣車系才有存在的意義
所以應該不會有人拿C4來跟GT3相比...因為那根本是不同取向的車
只有同取向的車才會被拿來捉對撕殺
對於一個以性能定位為理念的車種,性能、操控以外的都是附加價值
EVO如果比STi硬...會差異到變成彈跳嗎?還是在STi車上沒事,上了EVO震得假牙都掉下來?


EVO 本來就比 STI 硬﹐除了賽道成績比完後那些疲憊的雜誌編輯在回家時都是在搶 STI 的鑰匙呵呵。

inconceivability wrote:
有弊亦有利
2.5L的引擎優勢不就是幾近全域更飽滿的扭力嗎(雖然最大峰值仍小於2.0)
且多出來的500CC對渦輪反應也大有幫助
而STi的車重也輕了100多公斤...略有概念的人都知道這100多公斤在彎道上的利基
且輪胎不都是一樣的Dunlop SP Sport 600尺寸245/40R18...哪有什麼比較競技???不知

再說理論總是要經得起實際結果的檢驗,且引用在適當情況
據SportAuto測試資料...0-160km/h這段速域STi一直保持領先,直到180km/h時才被EVO追過
也就是說如果整個賽道的速度區間大部份是落在0-160km/h,那2.5L的STi有加速的優勢而非劣勢
事實上也符合你說的街道/山道上2.5L引擎加速反應跟爆發力是佔優的,當然這也適用於中、低的賽道上,所以你的說法用在天兵大資料上有矛盾存在!(因那全都不是高速賽道!)


0-160 賽道上不會發生。

但是高轉速+密齒比的EVO在賽道上能夠用3檔再加速的地方 STI 必須要用4檔﹐這個就 EVO 的賽道優勢。

2.5L 的中低速扭力無法站到便宜﹐而且6500rpm的紅線+稀齒比就是吃虧在這裡。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Pachilla wrote:
EVO 本來就比 S...(恕刪)

好詭異的說法
為何密齒比用3檔的地方
較疏齒比卻用到4檔...這個說法到底是誰才是密齒比啊???

0-160 賽道上不會發生...但會發生40~100、60~120或是90~150...

請問街道/山道不算是中低速扭力的範圍?
為何前文方說街道/山道2.5L引擎加速反應跟爆發力是4B11所比不上...
現在卻又說2.5L的中低速扭力無法佔到便宜???
我真的看不太懂...感覺好像就是一定要吃虧就對了???

一直強調齒比的同時,為什麼反而忘了最根本的重量馬力比例
STi可是輕了100kg up...

什麼紅線與齒比最終要的不就是加速比對方快
STi的轉向雖改善了但煞車問題才是很多人會忽略的地方
美國DSPORT直接拉上馬力機去測

馬力:三菱公告上兩台都寫291匹
實測:
MR :329.9匹
GSR:295.7匹

Subaru公告上寫STI305匹,WRX265匹
實測
STI:304.1匹
WRX:283.2匹

美規EVO MR實際上是330匹馬力的車,實測上比美規STI硬是多了26匹馬力.
inconceivability wrote:
好詭異的說法
為何密齒比用3檔的地方
較疏齒比卻用到4檔...這個說法到底是誰才是密齒比啊???


密齒跟疏齒比前 1﹐2﹐3 檔差別並不大﹐但是 6千轉的轉速範圍跟8千差很大。

等到 4﹐5 檔疏齒比的影響更嚴重 。

inconceivability wrote:
0-160 賽道上不會發生...但會發生40~100、60~120或是90~150...


對阿﹐低速彎道也許 STI 比較佔便宜﹐但是 90-150 在種情況 STI 必須用高一個檔開始加速﹐差很大哦。

inconceivability wrote:
請問街道/山道不算是中低速扭力的範圍嗎?
為何前文方說街道/山道2.5L引擎加速反應跟爆發力是4B11所比不上...
現在卻又說2.5L的中低速扭力無法佔到便宜???
我真的看不太懂...感覺好像就是一定要吃虧就對了???


台灣山路的平均速度如何能跟賽道比﹖ 連續的低速彎道還加上上下坡﹐連續踩油門的時間那麼短當然 STI 的扭力比較有優勢。

inconceivability wrote:
一直強調齒比的同時,為什麼反而忘了最根本的重量馬力比例
STi可是輕了100kg up...


所以 STI 在使用了道路取向的引擎+齒比還能夠在賽道上競爭的理由 (雖然還是比較慢)

inconceivability wrote:
什麼紅線與齒比最終要的不就是加速比對方快
STi的轉向雖改善了但煞車問題才是很多人會忽略的地方


你提到重點了﹐ STI 的紅線與齒比是為了適應歐洲高速巡航環境﹐不是賽道加速。

我的重點就是歐/美規 STI 是設定道路偏向﹐ 日規STI 才是競技偏向。 所以要跟 EVO 比賽道最好是那日規比較適合。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