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CMC Veryca A180改露營車假想圖

nough wrote:
推一個,雖然是假想,(恕刪)


感謝車友讚美。

這個假想圖,實際要在車廠作業,有些是不可能的。
例如車門、前葉子鈑金設變。
車門、葉子鈑鈑金設變-
這個只能中華汽車做,看是設定線上件作業,還是線下拉到VMC半前裝替換件,才有辦法做。
但我這設計,確實可以不用重新開模,中華僅需要用原本模具修改即可,費用相對比重新開模便宜。
但車窗水切則必須重新製作EPDM橡膠件組立。

前保桿破孔裝配防撞桿-
車廠要做,得先掃描保桿內部的結構體,需先確認防撞桿的鎖附支撐樑體與組立處。
防撞樑的裝配,就必須如下工序 :
* 拆前保桿皮
* 裝配防撞桿樑體組立支撐座(基座)
* 保桿裝配部位需有治具破孔,或依照保桿背面膜具設好的破孔定位記號破孔。
例如本田車都是新車線下,拉車給到各經銷商裝配才在PDI挖雷達孔。
保桿背面,需設鑽孔定位位置,線下處理才有定位點破孔。
* 重新裝配組立保桿
* 依照破孔位置已組立的對手件基座,來裝配防撞桿。

* 裝配後外凸出,必須在車規車長千分之二十內(印象中是這樣)
保險點的做法,就是做接近半圓形管斷面,減少外突出控制在30mm內。

引擎蓋設變增加置物槽-
需用塑膠件射出或鈑金做雨刷現有機構件。(如DIY修改,則是將該部位鈑金段開,需用治具收鈑金段開處R邊,避免割手)
引擎蓋底部,需逆向空間,設計做置物內槽。(可用真空熱吸塑ABS或ASA件,簡單、模具成本低、產品品質能過車廠檢定標準)
引擎蓋左右增製絞鍊、絞鍊座,設計單支挺桿或傳統支撐桿使用,新增引擎蓋鎖,才能有啟閉作用。

登車踏-
* 裝配後外凸出,必須在車規車寬千分之二十內(印象中是這樣)
保險點的做法,就是做接近半圓形管斷面,減少對應原車輪弧處最外突出控制在10mm內,左右加總盡量不超過車體外20mm。
太凸出,就會NG。


其它的,問題就不大。
讚唷~ 中華貨車能發揮的空間好像不少
野營能見度越來越高
阿福的網宅II

輕車露友有變多的趨勢。[拇指向上]

2022-05-09 20:50
我覺得 他應該改腳駐煞車,排檔桿改在中控台,或方向盤旁,就很好了,為什麼?因為增加了很多改造空間!
ananwu wrote:
我覺得 他應該改腳駐(恕刪)


Veryca 要改足踏式煞車應該有點難度。
因為左腳處,那位置剛好在輪拱上,駕駛人的左腳都有點憋屈沒正常踩踏位置,要加上足踏設計空間更難。
排檔改在中控台類似TownAce,是比較有機會。
更傳統的設在方向盤後方,只是這種設置方式,應該一大把年輕人不會用。
Van車露對象,大多是年輕人單人或2人,不然就是退休者,閑居單人或2人輕露可使用。
族群主要會是這兩種。

排檔改在中控台會是不錯的選擇。
但類似TownAce的設置,左右座沒有中船排擋鞍阻隔,好處是腳部空間比較通暢些。
缺點是對助手席經常塞貨的,反而會導致物品有可能晃到駕駛座側,影響油門、煞車的踩踏安全,這個是Veryca相較比較穩當。
兩車各有利弊。
不用假想了!直接入手一台靠你實現
其實未必要車商都設計好整台國民露營車給大家呀
許多人喜歡DIY的話,這種簡單、方便的原汁原味反而是優勢
Fanaan wrote:
不用假想了!直接入手(恕刪)


這跟改空力套件的演化類似。
* 用手工FRP玻璃纖維手積層捏製,即使到現在都還是有的。
只是做的產品就都沒在管法規、車規、認證等等問題。

* 量產型,開金屬模具,安裝位置完全掃描原車逆向+正向來開發製作,可以跑車廠認證的產品。
這個就得走向生產,廠登需有ISO、16949、各種物料認證、合車規....等等路線走。

我們是找露營改裝廠,要轉入做量產型的搭配,做的產品,我們才有辦法輔導將其做成"產品",外銷海外、才有機會輸出給車廠認證使用。
純手工,都是得客人把車放著,靠師傅手工搞,產品都是不能量化的,品質沒辦法介定,客人有時想的很異想天開,實際執行,可能又跟他想的不一樣,交車就知道麻煩來了。

敲碗!! 可以畫一台新得利卡的露營車假想圖嗎? 感恩
wnhung wrote:
敲碗!! 可以畫一台(恕刪)


現階段應該有難度。

得先把原廠TownAce VAN設計案處理好。
因為新車尚未上市,無任何資料大型圖檔可運用,只能用網路上多張照片圖,挖取來加以合成,設計自己的露營系統件所需要的內裝模組變化圖。

目前還在合成原車內裝當中。

網路它車圖面-




TownAce VAN原始廂車合成中-




上面圖面可以點大圖看,一堆不同部位照片挖取合成還很多要處理的。
大工程...........。

原車內裝基底得先完成,在這基礎上,再將自己設計的露營用品一一模組設計上去。


我比較喜歡設計車身外觀,因為物件比較少。
內裝件,真的是超級多物料。
因為自己配件作久了,設計時都會先考慮到成型問題,才好跟CAD工程師跑3D圖方便溝通。
得在2D設計時就先想好用甚麼金屬、塑膠成型。
結構要怎麼組立裝配,哪一件先裝、手順,後勤維修,需保留的預留孔位都需要先配置好。
這在2D設計時,設計師自己都要累積十幾年各種物料成型概念,才能作對應的設計。
而不是畫爽圖,讓CAD工程師自己想破腦袋。
而且,很多CAD工程師自己本身成型廠就很少跑,他搞不好都沒各種物料的成型經驗,CAD也設計不出能成型的眉角,這都需要實務積累。
整合設計的人自己不學、不懂,就別指望CAD、成型廠能幫想好雙手奉上,無咖難。
自己懂得多,反過來,設計的還得教成型廠怎麼利用成型法去作出產業沒人能做的辦法。
或怎麼去管制成型廠管制生產產品,不然白紙一張,跟製造的交手,就是被玩的份,給你雙手一攤,做3~5年也生不出啥東西。
在大陸車廠做產品,生產廠總耶、副總、產品PM,還一天到晚跑路、潛水給你追到死。
氣到都會短命。

2D設計圖,盡量不要單單只是畫爽圖,做不出來、無法成型、成本過高,一切都是白搭。
看能否在這個月底搞定所有物料的設計。
辦到首批交車來掃描逆向,年底建完車身資料一一開始做正向CAD。

CMC Veryca A180的設計,只得往後排。
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能先把TownAce VAN露車搞定就偷笑了。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傳統露營車手工木造改裝,重量會很重。
比較想做CAD正向圖設計、至少開鋁模、真空吸塑ABS材質塑膠內飾件去改。比較輕量化,也不會是用手工FRP玻璃纖維弄得塑膠厚薄不均、纖維又高汙染。(恕刪)


現在歐洲大部分新款房車內裝木質部份,都是用輕量化的蜂巢結構合成板

重量大約只有傳統合板的20%而已,組裝時大多只用小片鐵件簡單固定,所以C型房車總重可以減輕到不用雙後輪承載

這材料拿在手上的感覺份量跟泡沫板差不多,居然可以組成沙發座的框架,我拆開來看時也蠻吃驚的(英國SWIFT露營車)

從木紋質感跟車內佈局設計上的款式選擇彈性、成本來看,它應該比去弄要開模的內飾件合理多了⋯⋯

(建議你去歐洲的房車展看看)
TD4 wrote:
現在歐洲大部分新款房(恕刪)


您說的泡沫板應該便是雙液A+B劑發泡板,另一種便是歐洲高級車比較會有的高規格SMC熱壓成型板。

SMC熱壓這個台灣有極少數的廠能作,例如楊梅區的技隆科技,便是常年搭配中華汽車、TOYOTA國瑞汽車作SMC、GMT熱壓、熱固成型。

這類的工藝,也常見於VOLVO內裝有凹凸仿真實木的木質塑膠件。

生產原理與進口耐磨木紋塑膠地板相同。


這類的產品製程,台灣水平都能作得比大陸車廠供應商好。
尤其是發泡、熱壓、熱固,有很多高溫熱成型眉角在。

目前國瑞汽車的TownAce貨車的這咖黑料,便是技隆吳嘉漢總耶這邊負責代工生產。

這類SMC製件,需開高碳鋼模,用3000頓成型機壓制。
全台灣能過車廠認證的,大概就早於東陽幫台灣車廠作汽車保桿的技隆(前弘本)吳嘉漢總耶能作,也找不太到別家了。
只要是車壇80~90以前的,早年東陽在哪都還不知道哩!
當時跟車廠作最大的就是弘本,中華開發的老前輩,或福特六和李訓木老師這一階段的,都會知曉。

這類產品台灣廠是有能力開發的。

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成本費用的控管。

SMC這類熱成型產品,車廠會優先採用於大卡車的防爆油箱、油底殼、大卡的前、後防撞桿、大卡的雙前輪弧與登車踏板,這方面比車身鈑金需更進一階有高強度考量的結構件。
其次才會被應用於高級車的內飾件。

例如一片內門板尺寸,開SMC鋼模,不含車廠標準檢具、治具,單純模具約280萬。
檢具+治具約200萬
粗抓500萬。
Veryca如中華有興趣生產高階熱壓成型件,它是有這個市場基礎可以考慮下。
抓個3.6萬台,每台攤提160~200元,500萬也就回來了。
模攤應該對中華不難,難在於SMC成品費是高昂的,中華可能會吃不消。
一咖防爆油底殼換修跟車主要8000~9000或12000,可能可以接受。
跟車主開價一片內門板要9000~12000,Veryac車主會嚇尿吧!

以國民車來說,比較可行的仍是目前全球車型內裝仍常使用的發泡件,也就是您說的泡沫板,歐系車比較多,使用於中控台上方的軟質發泡中控台面,再用皮革包覆。
日系車大多也不作發泡了,為了降本,都採用射出PP+GF這類硬質塑膠件,去作模內放電咬花,去咬出皮革紋路。
Toyota更狠,連車縫線也不另外加工了,全用射出咬花的假縫線,一片內門板,傳統都要有底板+扶手+置物槽飾蓋,現在豐田車一堆都全射出一件式,我都想跟豐田工程師拜了!


兩液發泡件,是可以調配密度的,所以可以做很輕,也可以作比較重。
就看要怎麼發。
但發泡件,缺點就是氣孔,氣孔是難以生產時管制。
另外,成型廠如果本身廠內管制能力就不優,原本保壓12秒離模,生產端為了拚翻桌率,我們這些車廠車檢前腳一走,生產廠老兄後手4秒就離模,問題就來了。

另外~這類兩液發泡件,以車廠檢定標準,一定要有定型治具,成型件離模,必須要用定型治具加以管制,讓兩液劑料持續化學反應到結束,才不會變異。

台灣、大陸一堆PU的阿薩不入廠,物料離模連個專用盛放料架都沒有,就更不用說要有啥檢具、治具,來管制產品,離模常見就丟在廣場上曬太陽、曬到變型。
車廠為何不是很喜歡作PU,就是很少製造供應商有這個水準,成型能作好管制。
多的是只想收錢,工廠不想被管制,它做甚麼,要客人就得照單全收。
大陸淘寶貨為何總作一堆拉基出來,就是這樣的邏輯在作產品。
台灣廠也很多成型廠只會作AM,不想跟車廠作,嫌車廠囉嗦,生產的都想躺著幹,自然也就做不出甚麼像樣的物料。

目前發泡件,作作椅墊、後行李箱內襯墊、雙前座地板底墊,發這些發泡件是OK。
但如果要跟上歐洲車廠用PUR作車身套件、外觀、內裝件,說實話。
VOLVO、Ford的歐洲PUR料,切片送德淵實驗室化驗,耐熱能高達400度以上不會溶。
亞太的PU料,幾乎都是大陸提供,耐熱50度都很有問題。
達50度就很難控制變異。
在配方料的調配上,亞太地區各品牌車廠的PU還差歐洲生產耐高溫水準差很遠。

作車身內、外觀件,講究A級面的話。
兩岸這些發泡廠,看來看去,也就技隆的水平能達到車廠檢定。
其他的,建議還是用射出或其他成型替代吧!
不要給自己找麻煩。
去搞這個,成天得釘在廠內,避免廠內瞎搞。
身為車檢,是有多少個十年可以跟不長進的亞太爛廠瞎耗。
愛作不作,想躺著作,通通讓他沒事做咖實在啦!
沒必要燒錢繳學費去搬石頭自砸腳,類鼠倫了!!!

但很高興車友提出歐洲車壇使用的特殊料。
有了不同於傳統木造的新觀點。
這也跟露營車改裝業者提過,但沒啥改變,有些因為原本木造+鐵工燒焊手路作久了,人員不想變,都有可能。
我們也管不到人家家裡去。
中華設計中心自己來吧!咖實在啦!
不然就是發中華廠區旁VMC,找適合作半前裝來作業,作車規設計,不是用喇賴手工變造搞。
AM改裝廠,車廠得派開發車檢人員去輔導,搞個1~2年,都是很正常的。
不作,就啥都不會有。
放任AM這樣土改,不出事沒事,出事保險要是肯出險才有鬼,屆時還是一堆事,驗車驗不過、出險不受理!!
該擦的早晚還是得擦的。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