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土生土長的臺南人,從小對家鄉就有種難以形容的依戀。
18歲負笈北上,從求學到就業的20多年間,每當午夜夢迴,故鄉的召喚總是出現在心底深處。每次南下,當廣大無邊的大平原映入眼簾,就知道快到家了!這時總是幻想返鄉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然而,現實生活的壓力總是令人幻滅,於是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兩鬢斑白……….
但,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不畏現實生活的壓力,返鄉拾起父執輩的傳統技藝,在人口外流、資源匱乏的偏鄉開創一番事業,為自己的家鄉再創榮光。這些人,我們稱他們為「勵青」。他們擁有一顆勵進向上的心,不但讓家鄉的傳統產業重現生機,也實現了我們這群日夜期盼返鄉的遊子們心中的夢想。
在這裡,很感謝中華三菱公司舉辦「青春還鄉。稻陣走」活動,讓更多人走入臺灣農村傳統聚落,給勵青們一個發揮的舞台,也讓像我們這樣的遊子,能有機會再回到天寬地濶的大平原,重溫孩提時的回憶,也能以行動幫這群勵青們打氣加油。
======================================================================
由於整篇文章內容很長,因此分成下面幾段,想看那部分的朋友可以點以下超連結:
《緣起》
《來到菁寮》
《幸福彩稻區》
《無米樂稻米體驗園區》
《菁寮老街》
《菁寮國小》
《土溝村美術館》
《結語》
《小小福利社》
======================================================================
《緣起》
約莫在兩週前,接到活動主辦單位的電話,詢問小弟出席「青春還鄉。稻陣走」活動的意願。即然能夠入選又能返鄉,小弟自然二話不說答應了主辦單位。
▼幾天後,在辦公室收到了一個包裹,打開一看,有一包米和一份活動手冊。

從這天起,開始等著「青春還鄉。稻陣走」活動的到來。
▼11/5下午,先帶著一家四口從臺北南下,在台1線上就看到了中華三菱的引導旗幟。這主辦單位怕外地來的訪客迷路,還真是貼心!

▼冬天的太陽下山的早,午後四時許就可以見到稻田中的落日。


《來到菁寮》
▼為了先了解明天活動的動線,因此先繞進後壁菁寮,遇上主辦單位的交通管制,於是在菁寮老街中繞呀繞的,到了無米樂米食館。


▼無米樂米食館原本是嘉南農田水利會菁寮工作站,位在菁寮聚落裡,也是2005年拍攝紀錄片「無米樂」的場景。現在除了是販售在地米食外,也是在地名特產的銷售點與旅遊諮詢站。

▼即然都來了,怎麼可以不用行動支持臺灣農業,立馬使用活動手冊中的折價券與荷包中的現金,買了最有名的冠軍米。

▼米食館對面就是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興建於1955-1960年,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所設計,在2001年的臺灣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被票選為第23名。

▼聖十字架教堂的建築由四個角錐尖頂組成,分別為「鐘樓」、「聖洗堂」、「聖殿」、「聖體小堂」。在圍牆外找到了這個角度,可以同時拍到4個尖頂—「公雞」、「王冠」、「鴿子」、「十字架」。

這時天色已晚,先回臺南市區內老家過夜,明早再來參加由中華三菱舉辦的活動。
《幸福彩稻區》
▼11/6一早,從臺南老家出發,直驅幸福彩稻區會場。由於手冊中地圖對於彩稻區標示不清楚,因此找了一段時間才找到,原來是位在芳榮乾燥中心的後方稻田中。

▼由於整個「青春還鄉。稻陣走」的活動散步在後壁區的數個地點,因此主辦單位很貼心的準備了接駁車。在「三菱Mitsubishi Motors Taiwan」粉絲團中,許多人留言說接駁車數量不足,要等很久才搭的上車,但小弟卻感覺接駁車很密集,在接駁站幾乎不用等就有車可搭,不知是否是週六和週日的差別?

▼一走進會場就看到這部由中華菱利改裝而成的壽司車,上面的壽司是以假亂真,令人很想大口咬下去,不過口中沒有大鋼牙,身體裡也沒有銅腸鐵胃,千萬別想不開!但一旁的美女可是千真萬確,不是眼睛業障重呀!!!

▼咦??帥哥宥勝怎會在這裡出現??原來是最近上市的帥車New Outlander。

▼New Outlander在經過徹底改頭換面後,不論是車頭或車尾,就只有一個”帥”字可以形容。

▼來支援的三菱營業所也提供了三菱在臺上市所有車款的型錄,雖然沒有實車可看,但也有型錄可提供參考。中華三菱的車款是許多中小企業老闆及自營商的最愛,很多老闆把三菱的車子當成打拼生活的伙伴,因為三菱的車子可靠又耐用,我的小舅子就曾這樣說過。

▼活動會場正中央的稻草人。現在的小朋友應該很難得見到稻草人了吧,它可是農人的好朋友,大太陽下負責站在稻田裡,沒有它的話,辛苦種出來的稻米可能要被小鳥們吃光了。不過今天稻草人另有任務—負責陪客人拍照。

▼一旁的胖卡群。一般在夜市見到的胖卡餐車,大部分是用中華菱利改裝的。一部小小的車子可以放上烤披薩的紅磚窯,或是放上爐具成為餐車,大概也只有菱利能夠辦的到。

▼在胖卡群的後方就是這次活動的主場—彩繪稻田以及觀景台,由於等會兒有舞台活動,而且上下觀景台的動線是單向的,因此我們決定等舞台前活動告一段落,再上觀景台賞景。

▼大老遠來到後壁菁寮,不吃這裡的特色食物怎麼行??主辦單位特地在稻田餐桌旁準備了「割稻飯」便當,於是不假思索的訂了4個。所謂「割稻飯」是指秋收農忙時期,農人們會互相協助彼此的稻田收割,當今天某一戶的稻田收割,請左鄰右舍來幫忙時,這戶人家必須準備餐食供給來幫忙的農人享用。改天另一戶收割時,一樣會準備餐食來供給其他幫忙的農人,這餐食就是所謂「割稻飯」。因為是農戶自己做的餐食,因此通常都是就地取材,以家常菜為主。小弟在多年前曾有幸讓貢寮的農戶請吃「播田飯」,指的是稻田插秧時農戶準備給幫忙的人的餐食,和「割稻飯」用意相近。

▼一旁還有稻田餐桌,不過今天太陽這麼大,應該沒人想在這裡吃便當吧??

▼除了米食之外,主辦單位還準備了「焢窯」,讓來參加活動的小朋友體驗在過去物質欠缺的年代,小朋友們常玩的,有吃又有拿的鄉間遊戲。

▼「焢窯」可以「焢」的東西很多,小時候最常用的是蕃薯,芋頭也可以。後來有人突發奇想,把雞包在鋁箔裡放進去,就成了土窯雞。

▼在「爌窯區」旁有幾項從前小朋友們會玩的童玩—彈珠檯、套圈圈、射水槍、釣魚等。由於等一下舞台前有活動,因此我們決定先欣賞活動,然後再讓小朋友來玩遊戲。


▼在地人民褓姆也來這裡做反詐騙宣傳。醒目的警察娃娃是吸引小朋友目光很有用的利器。

▼在活動開始前的空檔,小朋友們看到豬小弟出來透氣,趕快找他們合影留念。

▼這時在一旁的菁寮國小金獅隊小朋友們已經開始準備,等會兒十點鐘一到,殺氣騰騰的舞獅就要登場了!!! 校長正在前面幫他們加油打氣。

▼活動的主持人十點一到,上台開場,待會兒精彩的舞獅就要開始了!!

利用主持人介紹的時間,趕快來幫勵青們的攤位拍些照片,放在Mobile 01上也是幫他們宣傳。
這些年輕朋友不謂辛勞,返鄉從事傳統產業,企圖讓自己的家鄉發光發亮,這種精神值得嘉許。
▼來自台中北屯的手工肉鬆,和臺南楠西的手工梅子。

▼來自屏東泰武的咖啡和臺東市的薑黃。

▼來自臺東池上的米,與臺南柳營的果醬。不管是池上米還是後壁米,統統是好米。

▼來自新北坪林的茶葉,和屏東萬丹的紅豆。萬丹是全臺灣紅豆產量最大的地區,品質也是全台第一。

▼在地的菁寮糙米煎餅和米仔麩手工饅頭。

▼來自臺南新市的火龍果和屏東長治的鮮果冰淇淋。

▼終於等到菁寮國小金獅隊的表演了。據校長所說,菁寮國小全校只有八十多名學生,為了讓小朋友們有較多的課後活動,因此學校組成了金獅隊,全校小朋友都是成員,今天的表演就是他們平常練習的成果。原本是打算組成舞龍隊,但龍頭太重小朋友無法負荷,所以改為舞獅頭。


▼不要看他們年紀小,整個表演的品質不會輸給大人的舞龍。龍頭的動作相當到位。



▼其他的小朋友們也都很賣力的表演,動作都是有模有樣。

▼在金獅隊表演的正起勁時,出現了一位穿著黑色套裝的女士,看了一小段表演後到舞台區旁和稻草人合照。這位模仿稻草人動作的女士就是臺南市議會議長賴美惠,後壁是她的家鄉,所以當然要在這種在地活動中出現。只是她個人相當低調,外地來的遊客大概都不認得她。

由於小朋友們預約體驗割稻的時間到了,所以暫時離開舞台旁,體驗割稻去。
▼在排隊等待體驗的同時,一旁的鴨間稻區出現了騷動。。。這群負責清除田間害蟲的小鴨,實在是超卡娃伊的。。。

▼把鴨鴨們的動作串聯成動態GIF檔,心情不好的時候看一看,是不是超有療瘉效果??

▼輪到小朋友們體驗割稻。今天陽光強,氣溫高,要在大太陽底下蹲在地上割稻,沒有相當的體力還真的做不來,這時就會知道什麼叫做「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了。


▼割完稻,還得把稻米從稻梗上取下來,古時候都是先用人工敲打。兩個小子打的滿頭大汗,很累!

▼或是使用日治時期引進的踩踏式打稻機。不過這樣踩還是挺累的。兩旁幫忙踩的工作人員在這2天踩下來,換成騎腳踏車不知道騎多遠去了。

▼在小朋友忙著打稻時,金獅隊的表演已經結束了,主持人先請菁寮國小校長上台解說金獅隊的由來。

▼然後就是熱鬧的現場有獎徵答。。。可恨呀,站的位置離舞台實在太遠啦,無法過去搶答呀!! 沒辦法,小朋友們也許這輩子只有這次打稻的機會,不留下來拍照就沒機會了呀~~

▼水牛伯從一早就在旁邊歇著了,所以小朋友們帶著自己割下來的稻子,和水牛拍照留念。因為農業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以及臺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未來要在稻田裡看到耕牛的機會是越來越小了。

▼舞台上,成大吉他社開始第二段的表演,歌唱的還真不錯!!聽一聽,覺得自己的年輕歲月又回來了。

小弟我忙著聽歌,至於小朋友們當然是拿著體驗券去體驗古早時代的童玩了。
▼這彈珠台應該是中華三菱特製的,不然那來的「中華新達」?? 話說,中華新達也是生意人的好伙伴啦,粗勇耐操的很。

▼兒子對射水槍挺有一套的,先把槍管吸飽水,然後就把乒乓球打下來了。


該玩的童玩也玩過了,全家人上觀景台看稻田彩繪去!!
▼站在觀景台上,小弟喜歡的就是這種天寛地濶的感覺。這片土地,每年孕育出這麼多的稻米,讓臺灣人民得到最起碼的溫飽。身為臺灣人,能不感激它嗎?

▼拿起相機,換上超廣角鏡頭。一公頃大的稻田,竟然無法全部入鏡。這麼大面積所製作的稻田彩繪,不知是多少人的心力淬鍊所得?從半年前插秧時就得細心的規劃,以人力在適當的位置插下綠、紫、黃、白四色彩稻的秧苗;而在稻子成長的過程中,還得天天下田,細心的除去雜草;但嚴重老年化的菁寮社區,願意下田耕種的,也絕大部分都是長輩。這片稻田彩繪,可說是長輩們的心血呀~

▼至於這兩個小子,當然感受不到長輩的心血,只知道是很漂亮的圖案,海豚男、香蕉、鳳梨都出現了,所以就開始玩起來了。沒關係,讓他們把稻田彩繪變有趣~~

▼中華三菱也在Youtube上分享彩繪稻田的種植過程,有興趣的人可以開這個連結:
中華三菱青春還鄉稻陣走-彩繪稻會出現什麼圖案呢?
▼從觀景台上下來,要回到主場地得繞上整個稻田一圈,走到觀景台的對面,才能真正感受到一公頃稻田面積真的很大。

光是活動主場地面積就這麼大,步行在田梗上、馬路上也都沒得遮蔭,也難怪有參加者在「三菱Mitsubishi Motors Taiwan」粉絲團中抱怨在這次活動中走的又熱又累。可是在抱怨的同時,不知道有沒有想過,就是有農民們在這種環境中辛勤工作,我們才有這麼好吃的白米可吃。小弟個人認為,這整個過程也是一種體驗,讓我們有機會體驗農民的工作環境,才會珍惜臺灣本地所產的糧食,不會一味的想使用國外的農產品。也許這也是中華三菱辦這個活動的用心之處吧!
▼回到活動主場地領「割稻飯」便當去,還好有預訂,不然就沒飯吃了。


▼要離開主場地前,再找那輛壽司車合照個幾張照片,個人認為那部壽司車相當有形、有格調!!

一家人拎著便當,搭上接駁車,往菁寮老街移動!!
《無米樂稻米體驗園區》
從彩繪稻米區搭接駁車來菁寮老街的下車站,就在稻米體驗園區的外面。
所以一下車,就只好拎著便當先走進園區看看是怎麼一回事,然後再找地方吃便當。
▼一進去就先看到像是農人的稻草人,差點被它騙了。

▼然後看到一大片插秧中的稻田。

▼這裡開放遊客下田體驗。

▼要讓遊客親身體驗怎麼插秧,所以一旁準備好多稻秧。

▼因為下田體驗的大部分是小朋友,因此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畫面:小朋友在田裡站不穩,教這小朋友的農人只好把小朋友抱起,看起來像是”插”小朋友。照片貼給大家看,挺有趣的。

事實上,現在鄉村青壯人員大量外流,因此種田插秧這檔子事,早就有專人開插秧機替農人服務,依種植的面積來計費,但零星的農地,機器開不進,只能用手工插秧。
▼七年前帶小朋友去貢寮田寮洋賞鳥,就看到農家正在插種。

▼插秧機有由專人擁有。在稻米播種時,由農家找插秧機所有人,委託他帶著機器來裡插秧。那時女兒爬上插秧機駕駛座合照。

▼一旁的涼亭中,則由主辦單位設置一個小解說站,對稻的前世今生做了詳細的說明。
這些海報的內容如果有興趣可以點開大圖來看。



▼現場還有一些說明用的實品,例如把稻米分解,可以分為稻穀、粗糠、糙米、米糠、白米等,稻穀去殼後得糙米,糙米再去米糠和外層的膜後得白米。
也許很多長住都市裡的人,還搞不清楚白米飯、糙米飯、糯米飯怎麼來的。

▼在稻米生長的不同時期,所使用的肥料也不相同。照片中有幾種肥料,分別在不同狀況下使用。

▼見到農夫插秧或稻子生長不稀奇,稻秧育種的過程,還真的從來沒看過。
這裡也展示如何把小小的稻粒培育成可轉種到田裡的稻秧。

▼然後,還有種在花盆裡的十多個品種的稻米一字排開,一旁還有專人解說。
我們家昨天買的是芋香米,就是下方照片中的台農71號,帶有芋香的益全香米,也是崑濱伯在2006年拿到十大好米首獎的品種。一般市面上比較有名的還有台梗9號,常被稱為壽司米。

沒想到來參加中華三菱的活動,還可以增加對日常所食用的稻米知識,真是太棒了!!
終於知道為什麼有的米好吃,有的米吃完後用不了多久肚子就餓。哈哈~~
《菁寮老街》
▼走出稻米體驗園區,眼前是一長列的胖卡夾道歡迎。
中華威利/菱利系列車款,可說是胖卡的最愛,幾乎都是由菱利或威利改裝而來。

▼往老街方向移動,發現這家當地頗有知名度的餐廳。原來手上的便當是這裡作的,早知道就不要訂了!

▼在走進老街前會先看到農會穀倉,上面大大字寫著「蘭麗米」,就是後壁米的品牌。

▼看到餅店和花布店,就知道老街到了。
菁寮是個小社區,所謂的老街也只有呈十字形的短短街廓而已,認真走、慢慢走,大約1.5小時可逛完。

▼原本打算來和興冰菓部吃盤香蕉水挫冰配便當,可是星期天竟然沒開,殘念!!

▼所以先到遊客中心(無米樂旅遊服務中心)找地方坐,把便當解決掉後,再開始逛老街行程。


▼「割稻飯」的本尊就是這個樣子,以家常菜色為主。這些菜色裡一定有三層肉,因為割稻是勞力活,食物中有油脂,吃的人才不會很快就餓。

▼吃飽後走出遊客中心,第一家遇上的是「茄芷阿嬤工作坊」,傳統尼龍網布製作手提袋的店面。這種尼龍手提袋,在過去的臺灣農村相當常見。

▼現在尼龍網袋已經被改造為時尚商品,夠潮的才會拿這種袋…..


▼然後是兩美理髮店,一家開了超過70個歲月的理髮店。

▼這家店有趣的地方不止在於年代久遠,還在於他們的絕活-純手工製作的鵝絨耳扒子。

▼多年前來逛菁寮老街也買了一支,用起來真的有「升天」的感覺,至今不太捨得把它拿出來用。

▼往前走個幾步就到了崑濱伯的店—豐昌商店。崑濱伯不止種田,還開了這家賣種子的小店。因為電影「無米樂」的關係,這家小店,乃至於整個菁寮,都成了觀光景點。
可惜是崑濱伯本人沒在店裡,不然一定請他和我們一家子合影。


▼轉角是新源成布店,賣的是傳統花布,就是以往嫁粧裡面做被單、枕頭套的那種花色布料。因為懷舊成為一種流行,因此這種布料成了一種時尚。

▼位在轉角的老房子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可以看到日式街屋的側面。

▼萬味香醬園,品牌創建於1969年,做醬油、醬料的店家,標榜”豆油喝到飽免錢”。要是當天看到這句話,一定給它大力喝下去~~~

▼萬味香醬園門口擺了這3個甕,不知是真的釀醬油還是假的展示品??

▼萬味香醬園是日式建築,從外部看起來維護的挺好的。現在店裡除了醬油、醬料等產品外,還賣一些童玩、懷舊糖果之類的。

▼進成自轉車行,號稱是全臺第一家腳踏車店,營運超過90年。


▼在進行自轉車行對面是金德興藥舖,是菁寮老街唯一的市定古蹟。這棟老房子最厲害的地方是完全不用一根釘子,而且它還搬過家,從嘉義鹿草搬到這裡來。

▼金德興藥舖內就是傳統中藥房的樣子,兩側都是排列整齊,寫上藥材名的藥櫃。這令小弟想起家中外公的藥舖。當然,現在外公早已仙逝,但這回憶仍然印在心底。 店主人說在這藥舖裡可以拍照,但請一定不要使用閃燈。


▼稻稻來,是墨林村長故居,目前提供米食點心及做為鄉間老人供餐的地方。


▼這個米饅頭是菁寮當地的勵青—賴秀玲所開發的米仔麩手工饅頭,材料很特別。

▼往老街的另一個方向走,會見到一口井,相傳是荷治時期就存在的。現在大部分的古井都是乾涸的,但這個荷蘭井內還是不斷的出水,許多小朋友在這井旁汲水為樂。

▼這口荷蘭井所在地是個民宿,也提供團體客享用割稻飯。不過他們吃的是一桌一桌的,不像我們吃便當。如果是吃一桌一桌的,那種感覺跟「播田飯」還真的很像。

▼轉個方向來到義昌碾米廠,這是日治時期建造的木結構碾米廠,己被認定為歷史建築。


▼義昌碾米廠目前還在運作中,這張照片中是他們的產品—白米、糙米、米糠、粗糠,那個稻殼當然不是產品,但也是有用途的廢棄物。

▼在義昌碾米廠對面有一小區的稻田,種了許多品種的稻米,提供給遊客了解。

▼建成鉛桶店,應該算是很特殊的行業,在市區幾乎看不到手工製鉛桶的店家。

▼這些都是成品,小小一個體積不大,怎麼看怎麼可愛,很有療癒效果。


▼柑仔店,在7-11尚未進駐前,菁寮唯一的百貨公司應該就是這裡了。

▼這種形式的玻璃櫥窗,就是帶有濃濃的古早味呀!!小時候最愛去的地方,大概就是這種小店了。對零用錢相當有限的小孩子而言,柑仔店開銷不大,還有機會抽抽牌得大獎,小孩子幼小的心靈,就在這裡獲得大大的滿足!!


▼瑞榮鐘錶店,老闆的功夫真是要得,家中一個轉發條的老時鐘,就是靠他動手修好的。

▼走進店裡活像個小型博物館,各式各樣的傳統發條時鐘,不論是掛在牆上,或是在櫥櫃裡的,沒有一個是不會動、不準的。每天光是為這些時鐘上發條,就必須花不少時間,老闆對時鐘的熱情,真的很令人感動。



▼幫家中小朋友們和老闆合影留念,相當難得。言談中已經向老闆預約送修一個不會走的咕咕鐘,希望能有機會讓它再復活。

▼至於錶的維修,老闆說實在很困難,因為零件太過細小。櫥窗裡展示一隻分解的錶,這光看就頭大了,還說要修??

▼隆春棉被店,是少數目前還有手工打棉被的店家。原來的老闆”煌明伯”己在前些日子仙逝,但手工打棉被的技藝仍留傳下來。

▼隆春棉被店也賣一些和新源成布店類似的棉被、抱枕之類的商品。

▼菁寮老街的街屋,推測大多為日治末期和國府接收臺灣初年所蓋的。這段街屋的結構就相當有趣,一樓結構為磚造,二樓為木造。

▼很有歷史的機車行。

▼墨林文物館,日治時期為重仁診療所,由梁曜明醫師懸壺執業,但已於1970年搬遷至高雄,原有舊房子捐出來當展館。

▼因此裡面還看到到當時做為診所的設備、櫥櫃等。

▼現在是菁寮社區的活動中心,也提供手作藍染的DIY。照片中的大桶子和房子的中庭都是做DIY的場所。


▼另外有一部分空間作為藍染的成品展示場。


▼老建築的鐵窗,總是有各種不同的花樣造型。和現代的不銹鋼鐵窗相較,從前的鐵窗較有人文溫度,上面的圖騰都是經過設計的。

▼墨林文物館其實是個很有內涵的地方,值得花時間好好看一看。

我們後面還有菁寮國小和「優雅農夫」要造訪,只得加快腳步了~~
《菁寮國小》
菁寮國小離老街只有不到100公尺的距離,中華三菱利用這裡的場地辦了電動車試乘、DIY手作稻草人,也有童玩遊戲區等活動。
▼從老街一路走過來,都是中華三菱菱利/威利組成的胖卡車隊夾道歡迎。

▼菁寮國小是很典型的臺灣鄉村小學,建校於1911年,雖然歷史相當悠久,但同樣面臨鄉村人口外流問題,據上午的活動中校長所說,全校只有八十多個學生。

▼校門口旁還有菁寮社區的景點簡介,如果要來菁寮玩耍的人,可以把導航機設定為菁寮國小,到了這裡看看牆上的介紹,就知道老街上還有學校裡有那些特色景點了。

▼這個校門口行政大樓的美化造型,個人相當喜歡,在老式的透氣花磚漆上象徵輕快活力的色彩,感覺讓老學校又有活力了起來。

▼中華三菱在這裡設置了電動機車試乘站,讓來玩的人可以試乘。個人認為電動機車應該是大有可為,特別是在作為短乘接駁工具時。

▼中華三菱提供試乘的電動機車。個人認為騎電動車最大的好處是永遠不用擔心美腿被排氣管燙到,不是嗎??

中華三菱也在這裡設置中古車部的展示點。如果喜歡中華三菱的車子,又不想背負太大筆的車貸,那選擇原廠認證中古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買中古車雖然說碰運氣,但原廠認證中古車至少資訊透明,不會隱瞞事實,這部車曾經發生什麼事,修過那些東西都會很誠實的告知,降低了不少風險。
▼這部前一代小凹,從外觀看來很不錯。

▼另一部現場展示的小可已售出,據說是原本的試乘車。

▼這裡有好幾個攤位的手作市集,攤位裡展售的東西都很可愛,大概要虜獲不少少女心~~

▼中華三菱也在菁寮國小的禮堂裡,設置休息區及肩頸按摩。話說這中正堂也是登錄有案的歷史建築,落成於1951年,整體上是磚木混合建築。

▼中正堂的內部空間,相對於菁寮國小的學生總數而言相當大。屋頂的木衍架也相當有看頭。

▼那麼那個稻草人玩偶的手作DIY去那兒了?? 原來是在各年級教室裡,大小朋友們作的可開心了! 仔細看看這些教室,會發現其實沒多少課桌椅,不像我們念小學時,座位的安排常常都從講台前排到最後面垃圾桶旁。

剛要往學校裡面去看看其他的攤位,但接駁車來了,趕下一個點先~~~
好吧,對那些童玩遊戲攤位只好殘念了~~
《土溝村美術館》
搭接駁車離開菁寮老街後,我們來到土溝村美術館。
事實上,雖然號稱美術館,但土溝村實際上真的是個”聚落”。
在這裡的村民認為「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用聚落裡的閒置家屋、倉庫等作為藝術展示基地。
▼在到達這裡的路上,還是看到中華三菱胖卡夾道歡迎。
不知道這次的活動,中華三菱到底找了多少胖卡來?

個人在過去一向認為路邊的攤販車,雖然造成市容的混亂,但這也是臺灣人強靭生命力的表徵。
中華三菱往往就是這些不向命運妥協的臺灣人的好伙伴。
現在,攤販車美化後變身胖卡,有機會我們就要支持。
因為胖卡的主人,往往就是社會中的基層工作者,展現了不向命運屈服的強勁生命力。
▼雖然說土溝村美術館沒有一棟真正的”館”,但中華三菱辦活動,總不能也沒有個範圍。於是「優雅農夫」成了我們在土溝參觀玩樂的地方。入口在此,要進去需要護照裡的入場券。
事實上這入口只是個意像,一旁也沒有高高的圍牆分隔,真的要進去,腳抬高點就OK了,但我們還是尊重主辦單位,該購票就購票。

▼進去「優雅農夫」會看到這棟房子。2004年,一群年輕學子成立的協力團隊,以改造土溝村成為藝術村為目標。2014年利用現在的空間,成立優雅農夫園區,號召更多有志之士共同努力。因此,這整棟建築就被改造成了藝術創作啦!!

▼房子的旁邊有個亭子,可以把進門時工作人員給的明信片寄出。待會兒逛完園區再來詳細看看這裡有什麼?

▼一進門就看到這個…..有沒有似曾相似?? 是幾米的作品嗎? 優雅農夫園區之前曾作為幾米作品的展場,因此可能還有部分展品留下來。

▼後方的服務站,一部分成了展售場,販賣一些手作小物。

▼角落有輛三輪車,造型很純樸,重點是要挺農民啦!!

▼往裡面走,土溝村站牌出現,玩自拍的好地方。有沒有像幾米的場景??

▼至於這棟房子裡的其他空間,就是一幅幅在牆上的壁畫和造景,畫作的功力都相當不錯。

▼另外也有和實品搭配的繪畫。女兒玩的這架風琴,就純粹只是藝術創作,不能真的彈出聲音。

▼房子外的室外空間裡,最大的立體造景就是這位優雅的躺在草地上的巨人。



▼進來園區的人,沒有不被它吸引的,但個人比較喜歡它前面的這台牛車。

▼在室外空間處,許多小角落都呈現了藝術家的巧思,讓人走進這個空間裡,心理上就能完全的放鬆。下面的動態照片就是這些小角落的匯集。有時幻想這空間若是在自己的生活空間附近,那不知有多好??

▼室外空間也有幾個手作市集的攤位,每個攤位都很可愛,很吸引人。

▼開放空間的後方又是另一棟房子。房子外的塗鴉牆,是開發自己畫畫天分的地方。

▼牆壁上的大型壁畫色彩繽紛,相當吸睛,這裡也是中華三菱提供玩泡泡的地方。


▼走進這大房子一看—哦!! 一個好大的吧台,看來是就地取材搭的。那有賣什麼吃的喝的嗎?? 今天沒有!! 果然有藝術家的任性。

▼大房子裡也有一些藝術創作,雖然看不懂它們的意涵,但就是覺得很順眼、很有趣就是了!!


▼至於大房子裡的空間,當然也成了遊客的休息空間。所謂的「休息」是不拘形式的。

▼大房子後方還有一大片綠地,藝術家們在這裡做了一些造景,整個空間給人相當輕鬆的感受。


▼大房子裡,當然也可以是個享受天倫之樂的空間。小朋友和阿嬤玩盪鞦韆,玩的不亦樂乎。

▼大房子外,中華三菱的玩泡泡活動正熱烈進行著。泡泡是多彩的、夢幻的、令人期盼的,不論大人或小孩,都希望自己的夢想可以像泡泡一樣的越飛越高~~

▼還有更厲害的是可以用泡泡把小朋友包起來,就像這樣。

▼至於沒泡泡玩的,或是等著道具有空才來玩泡泡的,就坐一旁大椅子休息吧!!

▼不過,這椅子也太大了吧??要想坐上去沒那麼容易。


▼玩夠了泡泡,走到音樂會會場,一樣是很輕鬆的一片空曠。

▼一旁是DIY彩繪飛機的會場,由於家中兩個小子對這沒興趣,所以只參觀,不製作。

▼這活動對小小朋友很有吸引力,照片中的小小朋友玩的很快樂!

▼在這個教室裡還有造景空間,不知道是做什麼的??

▼音樂會的舞台也很特別—手作兩層樓。
沒表演時成了瞭望台,我家2個小子爬到上面去玩了。

▼嘿嘿,照過來照過來!! 鄉村演唱會開始囉~~

▼有人潮就有錢潮,所以香腸攤也出現在演唱會場。
可是這裡的香腸攤,烤爐怎麼這麼有造型? 香腸阿伯怎麼變成了美女??
這一切都是優雅農夫的陰謀啦!!

▼有演唱會,當然要有實況轉播,所以空拍機出動(大誤)!!
沒啦,是在這裡發現有團隊操作空拍機,應該是要為活動作個紀錄吧!
因為中華三菱的整個活動,再過一個小時就要結束了。

▼時間關係,我們一家子還要回到臺北(現實),所以只得對這裡做最後巡禮。女兒又發現了幾米場景,來合照一下。。。

▼至於剛進大門時發現的涼亭,其實是給遊客們寄明信片的,因此有個大大的”郵”。
只要把明信片投入茶壺中,過幾天明信片就會回到家中。

▼我老婆選擇把會場提供的明信片蓋上紀念章寄回給自己做為紀錄,幾天後明信片就到家了。

▼離開前看到這座露天的爐灶,上面寫「田園野宴風味餐」。園區裡,除了烤香腸和手作攤位外,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的食物,但心靈上倒是享用了一頓田園大餐,園區裡的一景一物,都是藝術創作和週圍環境巧妙結合的結果。

▼要離開土溝村前,看到辛苦了一天的接駁車,原來,它們也是三菱的~~~

《結語》
很感謝中華三菱舉辦這樣的活動,讓車主們有機會這麼近距離的接近臺灣的農村。
在FB上的中華三菱粉絲團中,看到不少參加者對活動的抱怨。
個人的看法是也許我們需要轉念,把活動中因為交通造成的不便,轉化為對環境的體驗。
這次的活動場地,雖然較之前的活動場地分散許多,
可是也讓我們這些參加活動的人,因為在各活動點之間的移動,而更加深入了解後壁—這座臺灣的大穀倉之一。
中華三菱讓我們因為活動而來到這裡,
享受稻田間的主場地,讓心靈天寬地濶,也讓我們體驗到農民在稻田間耕作時的辛苦;
帶我們到有百餘年歷史的菁寮聚落,讓我們知道古代和現代的農民是怎麼滿足他們的生活所需;
帶我們欣賞墨林國小的表演,帶我們去墨林國小參加活動,知道位在農村的小學是什麼樣子;
帶我們去土溝村,感受年輕一代藝術家下鄉,把藝術和農業結合的用心。
中華三菱也一直是這些為生活打拼的人們的好伙伴,從會場中為數眾多的胖卡就可得知。
一部胖卡,就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而中小企業老闆們,相當依賴中華三菱商用車的可靠性與維修方便性。
希望中華三菱能在未來,提供更多樣,更舒適的車種給這群為生活積極打拼的人們。
就像現在剛上市的New Outlander一樣,不論是工作或是休閒,都是在經濟上、實務上的最佳首選。
讓直接為生活打拼的人們,工作時有一部好幫手,而休閒時也有一部可信賴的好伙伴。
《小小福利社》
在這次活動的主場地中,中華三菱也找來幾位美女與壽司車(或是牛伯伯)合照。就讓小弟把拍到的照片分享給觀眾朋友!!








《本文為參加中華三菱∙幸福返鄉∙稻陣走活動心得分享,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