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異常者的特徵 有些人,雖沒有精神病或心理症狀,但其行為經常呈現固定型態的異常反應,影響個人適應。因為這種行為反應障礙是一種長期性的性格問題,所以稱為人格異常。孩童時人格尚未定型,所以要等到青春期過了,性格定型以後,才可作人格異常之診斷。在治療方面,應注重心理學的基本原則,並充分利用心理治療所得的經驗和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慢慢矯正其性格問題。妄想型人格異常特徵 這類人型的人主要特點為懷疑別人,無法相信別人。總是認為別人存心不良,放大別人的缺點。懷疑別人不忠心,散於嫉妒,且慣於責備別人,歸咎別人, 不易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處處防禦別人,時常形塑自己是受害者。再者,對事極度敏感,易於 把小事化大事,採取攻擊態度以防備他人,無法輕鬆。在感情上顯得 冷冷、沒人情、缺乏溫和、柔軟的感情,無法表現幽默。這種性格多見於男人,由於這種人格的特點,個人易與別人磨擦,在 工作上難與上司相處,與同事亦不合,別人常對他敬而遠之。用受害者心理處事?你正在傷害自己!有些人很沉迷於這種思維模式—怪罪外界,扮演「可憐又值得同情的我」的角色,或者宣稱針對人生遭遇,自己只需負擔一小部分或完全無須負擔任何責任。要找出這種思維模式的難度在於,它有很多種呈現的方式,而且不總是那麼明白顯露。這種思維模式的顯現方式,通常都是不停提到自己的疾病或受到的傷害,總是將話題拉回別人犯了些什麼錯:他人犯的什麼錯誤影響了你、這場傷害很不公平、有個人毀了你的人生、你的過去「害」到了你,等等。當然,跟他人分享經驗對身心有益,但跟他人分享與將自己放在無能為力的位置之間的界線很模糊。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可憐,也需要別人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他們。他們希望別人都能認為,相較於自己的親友,他們更賣力在求生。他們或許會希望別人將他們視為英雄、倖存者、「曾經走過地獄一遭」的人,他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價值即源自於此。擁有受害者心理的思維模式不是什麼羞恥的事。它非常常見,但破壞力也十分強大。釋放掉受害者心理,為的就是把我們的主導權拿回來。這個差事或許不容易,但那是你的職責,而除非你負起應盡的責任,才會得到完整的自癒力。無論是顯性或隱性的抱怨,都是受害者模式。我們將藉此把能量導往我們不想要的地方去。我們得要停止抱怨,不是因為衰事沒有發生,也不是因為這些事不可怕或不會讓人心煩意亂,而是因為抱怨是有害的。當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時,我們會發送怎麼樣的訊息到我們的身體,到每個器官及每個細胞去呢?在做出任何行動或說出任何話語時,一定要不停地去想,我們是在發送怎麼樣的負面訊息給自己。持續負面情緒不止破壞身體持續負面情緒干擾破壞人際交往和溝通、直接破壞家庭、婚姻、工作、學習等正常生活。持續的負面情緒形成負面生物場不但破壞自己也干擾別人或傳染抗壓弱及其身體虛弱者出現負面情緒。面帶微笑者身體、家庭、婚姻、事業等都會處於佳境。如何把「正念」用於情緒管理正念與冥想訓練所強調的是培養一種「細心」和「聚焦」的心境,而這種心境可以幫助人不批判的去審視和接受當下內心中所產生的想法和感受,從而減少人的思緒到處「遊蕩」。培養正念能力,首先要具備一個很重要的態度:中立不批判不評判的態度聽起來十分簡單,對於人來說卻是世上最難的一件事情。當你停頓下來想一想,會很容易地發現你有很多對周圍他人,對自我的想法。我們常常去輕易地作出判斷,例如我喜歡或者不喜歡一個人或者一件事;這是好的,那是壞的等等。這樣對周圍世界的評判,似乎貫穿在人的一生。當我們提到正念所強調的「不評判」的時候,並不意味著那些評判就憑空消失了,而是你能夠培養一種自悟能力,意識到自己對周圍的東西竟然有如此多主觀的,不經思考就從直覺中蹦出來的評斷。然而,當我們培養出意識去見證這些評判時,會發現很多時候人對自我的很多想法都偏離於生活中真正的自我。當我們帶上情緒看待自我和看待周圍的人事物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被上色或者被扭曲的畫面。我們會發現,周圍的世界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好即壞,只有喜歡或者不喜歡、要或者不要。中立不批判的態度要求你作一個自我情緒的見證人,去發現情緒,不評判情緒的好壞,真正的去了解情緒和自我經歷的關係,也不過早下結論;保持這樣不評判的態度,長久以來我們就能夠培養一種認識和駕馭情緒的能力,同時也能活得更加純粹和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