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dink0105 wrote:
比一些各家業代擁護...(恕刪)
有些也是得深入研究才知道新車狀況!
車業各品牌其實抓的毛利與生態頗為近似!
以買賣最符合實在的,台灣首推商富實業代理SAAB的經營同甘共苦的難能可貴!
大多在商言商,可以同甘不願共苦居多!
多數車商對業代,其實是頗為惡劣的!
業代只是前線獲利的可利用墊腳石。
很多都是業務奉獻在前線,卻用完即丟,在2005~2007年左右的三劍客漏油事件,就是很鮮明的例子。
TOP業務接大單營業用車,連續採購2~3批都發現漏油,業務夾在消費者與經銷商、總公司之間左右不是人。
只要老闆不挺,前線趴第一。
2007~2009雷曼事件爆發的經融海嘯,幾乎各品牌資深業務都被砍!幹道所長也一樣的。
哪些品牌卻還願意收,撐著過,就那麼少數幾家與經銷商願意幫忙撐,危難見人心!
現在業務朋友賣車是很艱辛的活,沒有品牌之分,只有好好照顧自己,努力活下去!

在網路上不同品牌交互攻堅,其實沒太大意義!XD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aquaeuro大~...(恕刪)
不敢當 大家互相切磋切磋! 小弟只是花在車子上的時間多了些 有"些微"的強迫症罷了(僅管太座對"些微"這兩個字會有意見)
說到學京大 小弟最有感的就是他推薦的那篇百萬mondeo的傳奇故事
記得以前高中國文老師做課外補充曾寫道: 南宋 謝枋得《文章軌範》引 安子順 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對所有愛車人來說 上面那部片看完後也許有人就會涕淚縱橫了...
我想 有興趣研究車體結構 順便替家人買一部安全的車 某方面來說也算一舉兩得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包括汽車使用的黏膠,不同品牌的車內聞到的化學氣體都不同
感謝福大提醒 這讓小弟想起某國產車商上的皮椅 不知為什麼 那牌的車每每坐上去後都有刺鼻的化學味 而前兩個禮拜再去他家的展示間看一台進口車 這次的皮椅就不會那麼刺鼻... 也難怪volvo 會通過嚴格的篩選流程避免汽車內飾材料揮發產生有害氣體
http://incar.tw/Breathe-cleaner-air-inside-a-Volvo-than-outside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如果沒有第三方監督與他牌良性競爭,業者有很多技術面與資訊,其實都有相對保護自己理由不公佈!
商業最大的利潤往往來自資訊最不透明的市場!
六氣囊與電子穩定系統等安全配備在型錄上 內飾板上 儀表板燈號上都可以看得到 但論及被動安全 國產車體的結構卻是一個大黑數 加上台灣目前沒有ncap這樣的組織來監督車輛被動安全 消費者也只能自力救濟研究相關資訊 買一台結構相對可靠的車...也難怪許多人對國產車的印象就是偷工與減料的集合體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比較特別的反而應該是B柱上方的絞鍊座,與其他位置的傳統絞鍊座較稍微不同,板材設計上有一點點變化!
請問福大 新車門絞鏈出現黃油是正常的現象? 還是車廠做工粗糙的證明?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大多只有提供一張GOA車體圖,和大概描述GOA是指啥!就沒了!
TOYOTA的車體廣宣大概也就是這樣!!XD
以前的車商 尤其是國產車商 頂多在型錄上放一張body in white未塗裝車體圖就可以對安全此項目交差了事 反正過去的台灣人更不注重安全啊
相對地 網路上能夠找到車體剛性係數 甚至鋼材比例分析結構圖的大部分是美規車 或是歐系車廠 回想二十多年前小弟剛開始接觸汽車資訊時 對於安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saab & volvo 也難怪一般人刻板印象會將"安全"與歐洲車畫上等號
Volvo's Crash Test Laboratory Celebrates a Decade of Safety - 1/2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國道上我覺得最可怕的並非大噸數的大卡車,而是菜市場攤販的小麵包車或小貨車!
福大描寫的車界塊肉餘生錄真是一針見血 以後在他處討論相關主題是可否借來引用?
aquaeuro wrote:
不敢當 大家互相切...(恕刪)
XD
*
這種強迫症我懂!
就跟我有病一樣!跟Luxgen華創的結構何老師一起坐上車時一樣,我們都是先摸中控台內裝,這邊翻翻,那邊摸摸!
使出幾百套招數的鹹豬手,磨刀霍霍向豬羊!
這真的像有病一樣!
但這就是搞車子的人會有的舉動!
如果身為一個汽車開發者,只想坐在電腦前面乾畫CAD,是很難掌握實務面,也很難跟只願意這樣的專業人員進行深入的溝通,因為你跟他說東西怎麼拆,他不懂!談怎麼成型,沒興趣!
就只能喊一動,作一動!就真心累人了!
我可以理解你必是對車超熱血!
不論是什麼車,到你手上一定是幸福的,承接你替換下來愛車的車友,也能承接你包養好好的小老婆!



*
這真的是經典呀!
當年有這台5D掀背Mondeo,路過都會心生羨慕!當時真的很帥!
*
車門絞鍊黃油,就是防鏽油,是正常的!
別把它清乾淨!
如果看原廠塗抹的到處都是很難看!
可以先清乾淨後,驅車回原廠請技師協助重新補一些新油,連同螺絲也補一些油品!
會保養比較可長可久!
*
安心引用OK的!^^
因此許多以往國外才有的牛肉現在台灣也吃得到了,是一個正向的發展,令人相當開心
相信再幾年,台灣的買車朋友不必再望著美國、歐洲、日本的規格興嘆
回歸正題,從CX-5二代在台灣上市之後相對完善又平易近人的價格讓我心動不已,唯一比較遺憾的就是空間偏小以及無法跟車到停
相隔兩個月CRV5又在車市重拳出擊,把CX-5欠缺的空間、全速域ACC,甚至也許連妥善率都補上了
but流口水的當下卻又看到台規的鋼材與美規有所差異,但隨後台本在發表會上表示雖然鋼材不同,但撞擊測試在實驗室的數據相當
網友們對此各有各的看法,有的相信原廠解釋,有的始終懷疑
這兩台車對我都相當有吸引力,我為此猶豫不決
一直在想,到底有沒有辦法,就算旁敲側擊也好,在碰撞強度上有個約略的比較
所以我上IIHS的網頁將碰撞後的量測數據抓出來互相比較
因為不是專業,在此藉著福大的版面也想請問一下福大,依照您的專業,這樣的比較具有參考價值嗎?
以下是小弟整理的數據,加入XC60以及GLC,是因為XC60一直是大家公認的安全模範,GLC則是我今年預計買車以來看過許多的撞擊測試錄像,堅固程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車
正面撞擊變形量

Small overlap變形量

側向撞擊變形量(此為從駕駛座中線量測到撞擊側的最短距離)

再看看2016 美規CRV的鋼材構成(這張圖應該是從福大發表在01的文章上截的圖)

感覺台規的CRV 5 應該會是比較接近 2016美規CRV的測試結果?
謝福大
aquaeuro wrote:
您好 下面這張chujy...(恕刪)
*
藍圈為門鈑件上下分件的接合處。
這個其實是看成型廠的設備尺寸,通常整片門鈑一體成型,除了模具大,就是製造成型廠要有對應設備能做!
我的FIT MK3就為一體成型 :


現代的Ioniq Elantra我還沒時間去看,無法做任何評論!XD
但是以本田自己本身的門鈑製造,應是有能力做一體成型件。
分件組裝,通常鈑材是用錯開對接,也不至於一撞就上下分家,只能以單純製造上來看,一體成型需要比較大的設備來做,會分件,應有其他的考量點,不過,亞太車這樣的搭接已經行之有年,也見怪不怪了!XD
*
安全疑慮我是覺得也沒這麼誇張!
只是鈑材的原理,就如同塑膠保桿,裂掉的保桿補接回來,當然如果單純用燒熔的將縫修補回來,這是沒有強度可言!
但如果背部燒熔時一併燒熔底板做補強片,不一定會比原本一體保桿差到哪!
有一定的承壓強度。
但一體與對接輔以補強件,何者強度高,只能同一片門鈑用這兩種方式做成來送測才知道。
*
紅色鎖外水切,我印象中好像有看過歐系車也有過!
但一時想不起來哪台車見過!!XD
這只是設計工法上的差別,目前車業常看到的插枵式處理辦法,現在車廠沒有車外觀裝飾條用黏的,為了一勞永逸,8成大多是以插枵卡扣的方式處理,例如Luxgen U6的車側門鈑下半部的黑色防刮飾條,是採用插枵+對向交錯卡榫安裝,飾條在車身上抓死死,想拆大多只能破壞掉!
卡扣式的,大多車廠是設計只能進,不得出,就是不給拆!
設計對鎖件,多為可分解後再重組的居多,是比較考量到復原的再使用基礎下來設計。
但因為現在車主越來越刁鑽,通常車廠設計越來越多壓根不會想幫車主復原,而採用破壞式,你要動它,就是換新掏小朋友!
因為拆卸舊品,還經常被客訴技師拆卸不當損毀,或自己愛車本身老化、已有損傷,一拆還自然斷裂,技師卻得買單!
這類的問題造就了後來車廠設計拆換件,越來越不願意去幫車主想,寧願先為自己想!
避免不但賺不到錢,還被打爆0800。
做汽車美容的業者,我相信也經常遇到來店車不洗沒事,洗了還被客訴伸手來要理賠!
這是一定會遇到的!
因為車身細節太多,哪個小地方原本已經有傷,或劣化在看不到的地方!
通常懂多的,會比較體諒!
完全不想懂的車主,大多也是像TOYOTA車主只要技師幫忙處理好就好!
最怕就是福特、本田這一類有不少車主,似懂非懂,網路或俱樂部道聽塗說,回原廠下指導棋的最難搞!
zero3 wrote:
如福大開版說的,今...(恕刪)
^^
我相信有不少車友在CR-V 5 、KUGA II 、 CX-5 II此三車中猶豫。
即便是我現在要買,都很難取決!
其中,如果徹底考量到購車時口袋的經濟性、經費抑制,KUGA II應有十足的吸引力。
連U-ACR老闆都在小改款後添購180型99.9萬款來做公司車。
開公司,會想買一台1.5T頂級給員工用也不簡單了。
大多企業主,都是買陽春車,夠用省錢為第一。
如果以時尚,和不俗的內外觀設計,美型崇尚。
我想只要同為設計產業人士,大概會被CX-5 II魂都勾走了!
而且2.0G型進口車拚國產價,有相當高的誘因。
若是相中自己較MAN的款型,優良的本田車造工,CR-V 5有其品牌堅強的粉絲客層,產品力確實是目前國產休旅最強的震撼彈,應能延續4代為國產休旅龍頭。
此車分享連結 :
CR-V 5代賞車試乘體驗(持續更新)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1&t=5206835&p=1
我相信有不少車友內心已經有所選擇!
就買它吧!
這三台車,不論選哪台都是好產品!
這些國外撞測我覺得不是重點!
但真愛只有一個!

我已經能感受zero3大你心有所屬!
這不需煩惱,DO IT.我挺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