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車主,我只能說..這是台好車,這台車對得起他的售價..在國外也拿了很多獎,總之~本田用售價淘汰掉一批不適任的車主,這種做法挺好的,路上車少,感覺就挺爽的..比當年一堆8代在路上跑的感覺好太多!最好罵到本田不再引進..哈哈哈哈,總之~這套油電系統兼顧性能和節能,開起來實際的操控感已經不輸BMW 3系列了,加上國外認證的五顆星的安全性,買車前還特地去研究有幾顆氣囊..唯一的問題就是他叫HONDA CIVIC,因為我同時是8代和11代以及奧德賽的車主,其實他的車格早已不是當年的CIVIC了!總之~賣不好是挺高興的啦!不然當年路上一堆8代土炮改的8+9看了也是討厭!
roverbackseat wrote:Civic小改款已經確定4月中要上市了!!外型沒有差太多,一樣帥不過從之前的經驗來看,沒意外很多網友應該會根本不了解這台車就先酸再說覺得有必要在小改款上市之前來正視聽一下,以現行款的價格來討論的話,台灣的定價其實根本沒有大家說的那麼離譜,不要被網路上的本田黑亂帶風向了(雖然說很多人酸歸酸,當初上市台灣配額+追加配額也是一下子就賣完了…) 不知道會不會改善生鏽的問題今天油管才有人分享了這台車的生鏽問題所以..本田最大的問題是生鏽這好幾年了..一直都沒辦法解決說真的..配額在多都一樣真買到..只要生鏽..什麼熱情都死光了吧...
黑羽斷翼 wrote:不知道會不會改善生鏽...(恕刪) 門板內夾層的鏽,而門內鈑金是必然走水的,真的很難處理。尤其是雙層鈑金夾層內,只能打磨表面重新噴塗,但內部研磨不到的位置是處理不到的。以鈑噴來說,就是處理起來,撐個2~3年,再看看狀況,如果又起包、鏽水,就得再度拋磨表面、再度噴塗封閉起來,繼續撐著!但骨子裡無解,內部被鏽穿是時間問題。汽車塗裝有很深的學問!金屬在底塗鍍鋅層介面處理時有相當多需注意的 :* 設備環境是否良好* 噴塗間負壓還是正壓* 噴塗設備是否有徹底乾燥、排除水分* 噴塗管線、噴槍是否會含水* 被噴塗料件是否表面有水、有汙染、有油汙未徹底清潔* 置放料架陳列處是否汙染。........等等,上述這些汽車生產線前置作業,都會影響底塗、鍍鋅層介面是否做確實、漆料能密著、不含水、不包風、不帶油、無汙染蠟點等。尤其研磨沒有跟噴塗做出廠區完整的環境切割,汙染源是難以解決的。另外~漆料完成再進行點焊加工,這在汽車製造生產來說是不太可能的製程。這問題好比前年底和泰要採用Hiace貨車認證改製露營車取得合格證,VSCC車審中心要求和泰車必須設置駕駛艙封閉屏隔板,起初車審中心跟車廠提出的要求是要焊死的。和泰相關承辦與我討論屏格設計與組立加工技術,我便提出這在汽車線上、線下都不實際。漆面金屬件一旦高溫焊接後,原本的鍍鋅層就全面完蛋了,在新車中心廠或大陸品牌汽車主機廠,原廠車沒人會這樣幹的!新車下線後的改裝,能不切、就盡量不要切,能不焊,利用引孔+補強座進行鈑件對接,方便鈑件組立,也省了焊工對人體的高汙染健康問題。例如客車變造福祉車、醫療車、警備車。外廠瞎改亂改,那也就算了!中心廠是沒這個屁股這樣搞的,一旦高溫切割、熔焊,沒幾個月生鏽要算誰的!後續經長時間長達數月協商,車審中心才點頭允收後裝採用原車鎖點對鎖+生產帽蓋遮蔽螺頭。車廠才能去做這樣的車型變造、才能處理售後端保固問題。而在汽車研發有經驗的,也不難懂。日本車廠自2017~2018年後全面轉水性塗料也有一定關聯。畢竟水性塗料的耐候性,目前無法比擬傳統油性塗料。包含汽車大量使用於內裝的膠料,80~90年代,大多採用強力膠,因為甲苯毒性釋出問題,90~2000年後轉採用980油性認證膠料,2018後,車廠也大量轉水性環保膠材,例如豐田國瑞汽車使用的651水性認證膠。水性環保膠料,本身就比較無法像傳統油性防水性優異。常見的就是例如福斯等歐系車,車齡6~10年後車頂棚脫膠坍塌、或日系車較常見前擋處中控表台包風碰龜、或長時間曝曬龜裂等等,這都與環保材質相關。塗料、膠料,都有這些技術性需加以管制製程、與產品檢定。廠區環境設備條件、塗層製程管制因素影響性相當大。門板內鈑金夾層鏽蝕,這個會考倒經銷端鈑噴,又不能分解!分解了中古認證當事故車判定!!只能在徒手能打磨相對位置能處理的表面處理它,得靠經銷商保養廠後端幫客人維護維運走下去。
roverbackseat wrote:Civic小改款已經...(恕刪) 沒錯! 一直酸CIVIC的都是還活在二三十年前的CIVIC裡的人現在台本販售的是歐規油電進口的 光關稅就多少了自己去查國外價格就知道 跟北美、歐洲販售的價格帶根本一樣小改後的價錢更有競爭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