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CIVIC 8 高速公路行駛中後車軸斷裂.....01的鄉民有人知道這個嗎

billion wrote:
原來本田發明雙A臂的來源,就是因為抄襲別人的雙A臂。
原來賓士寶馬都不用雙A臂,所以有用雙A臂的賓士寶馬是仿冒的。
所以發明者其實是抄襲者,山寨也可以請專利,受教了。
...(恕刪)


賓士寶馬不是用雙A臂喔

後懸吊是用多連桿懸吊系統

在現今高級房車設計上,已經被廣泛採用的多連桿後懸吊系統,首先出現於朋馳車系上。

製作成本頗高的多連桿懸吊系統,強調的是卓越的操縱性與車室空間的運用。

此系統的特性主要以車艙空間運用及行車穩定性兩者並重為出發點,使得在設計上必須以最小空間讓懸吊系統發揮最大功能,因此利用多達五隻的小型連桿當支臂,讓懸吊系統的上下作動與幾何角度受到精準控制。

因為結構複雜,使得製作成本提高,但在性能上的優異表現,卻是目前所有房車後懸吊系統中的佼佼者,現今連一些平價房車也都開始跟進,陸續採用此多連桿系統。

多連桿式懸吊系統

多連桿式懸吊是一種衍生自雙A臂式懸吊的懸吊型式,此構型看起來與雙A臂式懸吊極為相似而不易辨別,因此辨認此型懸吊時多以汽車製造廠所公佈的為準

近年來由於對於對於乘坐舒適性和操控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汽車製造廠紛紛投入從事多連桿式懸吊的研究。

只有本田用一個看似雙A臂但是本質確是軟趴趴加彈簧的老掉牙低成本來讓消費者以為是高級貨

只有最頂級258萬那台大本田後懸吊是用多連桿懸吊系統

聰明的消費者自然會看的懂



市面上的汽車千百種,其懸吊系統的設計也都不盡相同,操控性當然也不同。但是常見的懸吊系統可分為幾大類,每種都有它特有的特性,以下就依出現的年代先後簡單的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 單體軸式懸吊系統(Live-Axle) §
 

這種懸吊在19世紀就已廣泛用於馬車上,簡單堅固耐荷重低成本為其優點;現在仍廣泛用於像巴士或貨車這類注重載重能力的後輪驅動車,其後懸吊一般都採這種左右一體式之Live-Axle。

而這種懸吊的優點是後輪永遠能垂直於地面,一直發揮最佳的胎面接地效應;所以在沒有巨大崎嶇落差的彎道上,其過彎抓力會很好。

但因後懸吊左右輪並非獨立運動,所以左右輪上下行程差距大時貼地性較差。
另一個優點是其“後懸吊滾動中心”較高,所以側傾量也少很多。

所謂“懸吊滾動軸”為車輛在轉彎時離心力加諸於車身上時,從前方看起來車身會像是繞著看不見的一個軸向外側滾轉側傾,這個“看不見的滾轉軸”我們稱為“懸吊滾動軸”。

而“懸吊滾動軸”則由前後懸吊的“滾動中心”連線構成;“滾動軸”若越高,重心到滾動軸的距離就越短,同樣的離心力造成的滾動力矩就較小,側傾量相對也就較小。

這種鋼板葉片彈簧Live-Axle的滾動中心極高,位於左右彈簧葉片和輪軸連接處的高度,所以這種車的過單一彎道的極限較高,側傾量也較少。

但是因為整支後軸全靠兩條葉片彈簧在固定,所以側向扭動的變形較嚴重,在連續彎道的反應會慢一拍,所以並不適合玩需要快速反應的比賽場合。

§ 拖曳臂式懸吊系統(Trailing-Arm) §

此種懸吊多半用於前輪驅動之小型車輛的後懸吊,優點是便宜簡單輕量,較小的體積可營造較大的後座空間,所以被歐系小車廣泛使用。

因為其稍具防傾桿之功效,而且基本上動作近似左右獨立懸吊,所以在崎嶇的路面有不錯的貼地性,“滾動中心”也較高,所以在多彎山道有不錯的表現。

但是因為過彎時輪胎上下運動所造成的角度變化量不夠,所以對地角度較難保持一直垂直於地面,胎面接地效應相對較低;這造成高速過彎時後輪抓力會下降,剛好可彌補前輪驅動車輛高速“轉向不足(推頭而轉不進彎)”的癖性。
§ 雙A臂式懸吊系統(Double-Wishbone) §

這種懸吊特點為其結構堅固能承受較大的側向力,而且能利用上下控制臂之長度角度差異來使輪胎隨時保持垂直於地面。

其動作是左右懸吊完全獨立貼地性極佳,可得到最大之胎面接地效應,輪胎抓力可完全發揮。

但是因為上控制臂所佔空間較大,所以不利於車內空間;而且零件多成本高,校調定位皆複雜很多,所以這種懸吊多半用於較高價之性能車種。

不過因為上下控制臂之夾角接近平行,導致“滾動中心”偏低,在高速過彎時側傾量較大,所以一般都要加裝“防傾桿”來抑制此現象。

此種懸吊在各種賽車場上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而且能忠實的傳達路面狀況給駕駛人,能夠讓駕駛技術完全發揮。
§ 麥花臣支柱式懸吊系統(Strut) §

此種雙A臂懸吊近二十年來已成為量產車的主流,因為結構簡單緊湊利於組裝,又可騰出較大空間,又和高級的雙A臂懸吊同樣是左右懸吊完全獨立運作,輪胎貼地性極佳。

一般其滾動中心會較雙A臂懸吊為高,側傾量也會稍少;在平坦的多彎道路,此種懸吊可得到接近雙A臂懸吊的行駛特性,所以成為目前的主流懸吊系統。

缺點是避震筒身除了要上下伸縮的運動外,還要承受扭轉及側向折曲的力道,堅固性及耐用度較差,較不適合做激烈操駕。
§ 多連桿式懸吊系統(Multi-Link) §

1983年賓士推出的“多連桿式懸吊系統”乃是將雙A臂懸吊加以改良,利用車輛加減速及轉彎時所產生的慣性力,去讓懸吊系統產生自我修正的動作,來增加車輛之循跡安定性。
由於具備“被動式幾何補償”功能,所以能得到最佳的操控性;但設計難度極高,需經過精密的電腦計算及反覆測試,零件眾多又複雜,所以目前大多只用在高級車款。
懸吊系統的型式決定了一輛車子的操控個性,但是懸吊系統的設定校調才是決定操控性好壞的關鍵。
當你購入一輛車子時,其懸吊系統的型式是無法改變的;但是透過正確得當的設定校調,則可使這車的懸吊性能發揮到極致。
所以天下沒有不好跑的車,只有沒調好的車!!!


benzs350 wrote:
只有本田用一個看似雙A臂但是本質確是軟趴趴加彈簧的老掉牙低成本來讓消費者以為是高級貨

只有最頂級258萬那台大本田後懸吊是用多連桿懸吊系統

聰明的消費者自然會看的懂...(恕刪)



市面賣得Accord 7版本以後(含) 前雙A 後多連桿,跟你陳述不符,先求證一下吧!
gogoid wrote:
市面賣得Accord...(恕刪)


不! Accord 6th開始就是後面是多連桿, 當初Accord 6th主打的是"VP5", 那個"5"就是五連桿, 而且當時市面上Accord 6th是第一部採用五連桿的, 當時其他車廠都只有四連桿, 所以以"多連桿"來稱呼.

照那位網友的意思, Accord從六代開始進階為"高級車種行列"..................科科!
這是個案還是通案...有啥好辯的?!
還講甚麼一堆五四三...
發生在自己或親友身上時都可能變成慘案~

也希望最好是個案啦...
如果業代硬想要在這護盤~
就保佑開出去的試乘車不會是另一個個案~
Enix is ...?!
galaxy999 wrote:
不! Accord ...(恕刪)

應該不是吧!!
b大說的是:"看似"雙A臂但是是軟趴趴彈簧。
看似雙A臂的軟趴趴彈簧耶!!
可能他要表達的是台本用麥花臣還是什麼沒聽過怪懸吊把他偽裝成雙A臂吧!!
只有超跑才是真雙A臂,其他車廠用雙A臂都是假的!!但是其他車廠都不屑用雙A臂,都用多連桿,超跑都是潘仔,賓士寶馬最高級。
聰明的消費者才看的懂喔!!
國王的新衣吧!!
billion wrote:
應該不是吧!!b大說...(恕刪)



超跑的雙A臂跟本田civic雙A臂是不一樣的

一個是鍛造的全鋁合金雙A臂懸吊系統

一個是偷工減料加上軟趴趴彈簧的雙A臂

雖然都是雙A臂底盤架起來

差個十萬八千里
很多車廠的雙A臂的確不一樣

從看過的底盤照片
法拉利的上下A臂
AUDI R8超跑的上下A臂
Benz S350的上A臂
就都是鋁合金H型斷面

Benz S350的下多連桿
還設計特殊的力矩角度
提供防俯防仰式結構
讓加速跟減速時
減少非作用力面上的損失

F1則是使用了碳纖維材質
做成扁平形狀符合空氣力學
把避震器位置橫置並共用
徹底解決非作用力面上的損失

本田的雙A臂根本是爛咖 紙糊的
對了...雙A臂是誰發明的?
1515151515151515151515
mingchun_lee wrote:
很多車廠的雙A臂的確不一樣

從看過的底盤照片
法拉利的上下A臂
AUDI R8超跑的上下A臂
Benz S350的上A臂
就都是鋁合金H型斷面

Benz S350的下多連桿
還設計特殊的力矩角度
提供防俯防仰式結構
讓加速跟減速時
減少非作用力面上的損失

F1則是使用了碳纖維材質
做成扁平形狀符合空氣力學
把避震器位置橫置並共用
徹底解決非作用力面上的損失

本田的雙A臂根本是爛咖 紙糊的
對了...雙A臂是誰發明的?
...(恕刪)


就是會有本田迷說本田車

在國產車上操控一流

還聽過toyota之於賓士

honda好比bmw

我2005年之前就是開本田車

我就是本田迷

每次聽業代吹捧本田雙A臂多好

操控多棒底盤多猛

拿超跑都用雙A臂來跟客戶洗腦

說賓士走舒適路線操控上輸雅哥3.5

我聽了真的很無言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