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我想要補充說明一下我發這文時,所提到的"感觸" 的意思,其實就是心中的一些想法


而不是要自己爽的自爽文
我之所以有感觸,其實是對生活有感觸的.

小弟的收入普通,家境小康,但是面臨到時代的衝擊,仍不免必須要有憂患意識
已經成家的人大概都可以體會,一個家庭的收入只有一兩份,但是支出卻是百百條

想買房子的多半需要辦房貸,有孩子的要準備教育費,偏偏公司的薪水又沒有調高的指望,
再加上兩岸的競爭,很多更高薪的工作在對岸,(當然也要看產業啦)
有去過大陸的大概都知道,在對岸人力素質的競爭更是激烈,比聰明我們不見的較聰明,比吃苦我們台灣人更是不行
試問大家的年薪多少 ? 開多少錢的車子 ? 住多少錢的房子 ? 是靠自己還是靠爸媽 ?
物價有調漲,薪水卻沒漲,這是鋼鐵般的事實,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家之主的我要做怎樣的開銷控管呢?
當然經濟好的人可以多花一點,因為人家的能力強;
有本事賺的多,當然人家也有本事可以買貴一點的東西,這是天經地義的
但畢竟小弟我只是一介平民,平常和大家聊聊車經,打打嘴砲,都是不用太多花費的
但是當親自進保養廠掏出白花花的銀兩給人家,當然就得要多多考慮,而且也會再三思考是否值得的.
所以小弟說的保養三部車下來心中的感觸,其實不外是自我提醒要小心花錢罷了.
畢竟錢是真的不好賺


寫到這裡,居然想起王老先生的"勤勞樸實"......


好像很老套, 不過仍希望與大家共勉囉~~~
獨立行政法人自動車事故對策機構
所以, 台灣所引進的 Made in Japan 進口車 (例如 Mazda 6, Toyota Previa, Suzuki JP, Subaru 全車系等等等) 它的安全性, 起碼有被驗證過. 而這些車, 有些也可以在美國與歐洲的撞擊測試報告中看到.
至於在台灣組裝的各廠牌, 不管 Toyota/Honda/Ford/Mazda 等等等, 最被人詬病的, 不正是沒有一個公開的測試報告, 向來只會在廣告中說 '國外同型車' 有多安全多安全.... 在台灣的生產線, 生產設備/組裝流程/品質控管/組裝精度, 甚至到鋼材的選用, 車身焊點等等等.... 誰敢保證跟日本原廠裏的生產線 '一模一樣' 呢??
沒有公開的測試報告, 所謂的 '國產車' 就永遠逃不了這個被眾人大力批評的框框.
不惑之年移居美國,該買什麼車?

真的很中肯...
其實在台灣就是這樣...也許是很久以前傳下來根深蒂固的觀念...
進口車就是比較好...(甚至還有許多人以為HONDA中文叫喜美...)
然而其實也不能說錯...但其實都是一堆似是而非的比較...
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邏輯上的迷思....像是許多人說國產車底盤不好...但相對的...
如果相同售價下的比較是成立的...但問題售價有一定差距...就連扣除掉關稅以後也有差距....
那假設今天進口車也只能以80萬的價格售出...還能有現在的品質...那就的確是物超所值太多了...但可以嗎???
也相對的...今天就算是國產車超級大躍進...突然安全性超越歐洲系大廠的車...(就好像S600或大7前面掛個國產車牌)一輛要賣你500萬...有人會支持嗎???
如果說不會的人...那試想自己的否決的點在哪...
再譬如多撞擊的照片...許多都是用車頭撞別人車側...試問今天如果反過來...進口車側一定不會有大損傷?
我想未畢...重點還是要撞擊角度和力道..........

其實這樣的比較很多都只是"我看過...我聽說...甚至我撞過"...但這請原諒小弟無禮說一句話...."個人撞過也是單一經驗"
這種事情是需要統計的數據...不能因為單一測試就推翻該車種的安全性...而且測試過程還要相同才可以....
當然還是希望大家都安全啦...

如果今天說買進口車是相信其安全性...我倒覺得真的不能以偏概全...
但如果說今天買進口車是因為把妹順利...身分地位的展現...我家就是錢多...我就是看不起國產車之類的理由...
個人倒是真的滿支持的...

PS.今天油價漲了3.9...要命啊~~~
這裡真的是全台灣"嘴砲男"跟"偽聖人"外加"護衛隊"密度最高的地方啊~~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