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看剛性數據不一定能判斷安全性
但這架構在不同的結構設計上
假如以這次引發關注的CRV來看,一模一樣的車體結構難道使用低剛性材料的車抗扭剛性跟安全性會一樣嗎?
還是說車商會在使用低剛性材料時,會佛心增加厚度來達到一樣的強度?
所以說這的確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指標阿
我們用一個極端的例子,剛性為1的結構體無論其怎麼設計我相信要撞贏剛性1000的結構體機會微乎其微
當然真實的車子差距不會這麼誇張,但誇張化是為了突顯當剛性達到一定程度的差距時,肯定是不可忽略的
而且現代電腦模擬技術如此發達,車子的規格又是非常制式化,說各車廠的結構設計能有多大的差異,我也存疑阿
您舉的例子也有可能是測試強度不夠,所以分不出勝負(比如用鐵塊 跟塑膠塊去敲擊桌面 兩者結果不會有明顯差距)
我的一點想法
zero3 wrote:
大大 您說的沒錯單...(恕刪)
就相同甚至類似結構
使用較低強度鋼材[應該]會降低安全性
雖然沒有真實測試
我想大家都會認為合理的
但這樣指標能滿足你了解國產CRV有[多]不安全嗎?
你說測試強度影響結果是沒錯
但安全性本來就是相對的
你要求越高當然就要訂定越嚴苛的測試方式
但是測試多少都會考量經濟性
沒有任何重視安全的車廠會[完全]只針對安全去設計車子
一定要有妥協
當測試不夠嚴苛大家都會通過沒有鑑別性
像歐美就會考慮修正標準
但我舉saab 93的例子不是在討論這方面
那只是一個評估安全性沒那麼簡單的例子
不然光用想的也知道沒硬屋頂的敞篷車至少在頭頂[不安全]

若要就事論事
就是有測試結果才能比較
如果volvo A車撞擊測試得分和B車相同
我只能說A車和B車相同安全
但是是否volvo因未注意安全設計
而A車更安全卻沒測試出呢?
當然有可能
但那在沒測出來時你都只能主觀相信
popomo wrote:
大哥,您可以化繁為...(恕刪)
算是吧
當你看到車子有高強度鋼材
這車應該比同結構車沒有使用的強度要高
也可能應該比較安全
但你不能只用鋼材強度當指標去看任何車
同樣和影響安全的例子
所有用6顆氣囊的車都一樣安全嗎?
用6顆的A車比用4顆的A車安全
但是用6顆的A車不一定比用7顆的B車不安全吧?
Cloudy Shiau wrote:
我認為這篇文章有用資訊
就是告訴你有國產車用料不同
其他那些和安全的關聯都是延伸太過的
對我而言 780鋼鐵門的啟示為
一 不要以為國產車鋼材配置方式等同於進口版同款車
二 就算這款車用的是泰國鋼材加台灣組裝 也不代表他的安全性等同泰國原裝進口同款車
三 論及結構安全表現 台規車不一定等同亞太規(如果有) 更不一定等同美規
四 美規車在結構表現很有可能凌駕其他地區其他規格的同款車
五 鋼材配置不等於剛性係數也不等於終端總體安全性
六 台灣還是需要公平公正公開的實車撞擊測試來驗證台規車的整體安全性
七 網民開始密集討論在型錄上往往看不到的鋼材配置資訊仍算台灣汽車安全史上的進步表現 也許眾說紛紜 但方向正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