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BMW與Honda的操控差異!?


oddchung wrote:
光是去看操控這件事情...(恕刪)


同意您的說法!!很想給您一個"讚"

888eric wrote:
基於工作需要, 小弟...(恕刪)


沒開過BMW但是開過朋友的Civic 8,跟我的車比起來,C8就像toyota 一樣軟。所以我想應該比較適合bmw>

ps 我的車是G35 coupe 和 C300
其實很久很久以前 就有某汽車雜誌記者指出
日系車種中 honda civic操控最好
歐系車種中 bmw 3 或 5操控最好
這兩種車我都開過後
覺得雜誌記者的文章非常中肯
各有各的操控特性
但civic 內裝 零件 底盤 安全性 還是輸給bmw

888eric wrote:
基於工作需要, 小弟...(恕刪)


小弟開上代01年E46 320i, 上週末跟同事從台中開南迴公路到台東,一位每上山路必吐的同事,坐小弟的320來回完全沒暈。
另位同事開Civic 8代 1.8,途中那位愛暈車同事有過去坐Civic8,上山看個夜景就暈了。
小弟開車不慢,山路小催,Civic8雖然加速比320快但完全跟不上。
養起來貴很多,但是開了就不會後悔。
去弄一台8代civic跟一台e90

使用定速,開到110,衝下交流道

下交流道時,不要踩煞車,不要加油門,雙手緊握住方向盤專注於方向上的操控

ps:注意,交流道轉彎的角度不要選太大的,否則翻車時不要怪我沒跟你說

這樣你就可以知道哪一台操控比較好了

答案出來記得跟我說

Dragon Hwang wrote:
日系車種中 honda civic操控最好


Civic 8我是沒開過. 但開過前幾代, 總覺得Honda各代的演進當中,有越來越向"舒適, 沉穩"的方向在進行. 儘管Civic本質上還是小車, 但Honda有那種希望讓駕駛人覺得好像是在駕駛"大車"穩重感的那種方向上在努力.

反倒是開馬三, 馬六時, 這兩台剛進去並不會馬上感覺很硬朗 (像VW就會), 仍然有日式軟調的感覺, 但越開就覺得它的道路回饋很好, 操控感覺更直接. 相對起來, Civic反而比較"Toyota化" (Accord則是更明顯). 它的跟地面的阻隔比馬三多, 開久了有點像在開"科技車"的感覺. 不過至少還不會像Altis這麼"船". 這是我個人的感覺, 不知有別的大大覺得怎樣?
3系列 ... 不覺得有購買必要 , BMW選配很重要的 . 建議妳5系列吧

oddchung wrote:
哈哈哈哈哈哈,能逗你開心我也很開心,謝謝,請多指教。


好教養!!給你一個讚!!

monkeysk8 wrote:



好教養!!給你...(恕刪)



的確有風度,先不論主觀觀點差異、正確否,至少態度讓人看了還蠻爽快的~~ 也是幫您鼓鼓掌

不過您文中提到的一點關於CV8採toe in設定,藉以加強轉向初期的敏感度,這點弟倒是比較抱不解.......

我一直以為些微toe in目地是要增加直線性的,而些微toe out(或是負重後結果為些微toe out),才是犧牲

些許直線性,獲得較靈敏的轉向指向性..........

就這點想跟您討論一下,也有請這方面的專家來一起討論看看~
R.K. wrote:
的確有風度,先不論主...(恕刪)


toe in 的確是增加直線穩定性,而大部份的車,後輪一定是toe in的設定。

其實增加前進的穩定性,主要是後輪Toe in的設定比較重要。

前輪的toe設定,是要看車輛先天在設定上是否為偏過度還是不足的轉向來決定。

因為驅動方式或是設定讓後軸過於敏感的條件下,可能就要讓前輪toe out。

過彎前時輪胎抓地力最好的時候就是在初期入彎的階段。

自然轉向影響車輛後軸的穩定性最大的階段也是在入彎初期。

Toe out 能夠做的就是讓外側輪減少其轉向的角度,並且當後軸有滑動的情況時,減少的角度可以多少抵消些滑動。

自然在入彎時後軸的狀態比較穩定。

若是看F1前輪Toe的設定,幾乎都是Toe out為主。


Toe in 的前輪設定,當轉彎的時候,外側輪轉的角度很明顯的會比內側輪還要多。

當輪胎轉向角度增加時,輪胎接地面積會越小,而在外側輪接地面積減弱的同時,內側輪的接地面積會比外側輪還要大。

雖然因為側傾與側向慣性的關係,外側輪會因為受壓大而增加其接地面積。

可是增加到某種程度,超過輪胎的抓地力反而會讓外側輪的Slip angle增加更多。

加上是前驅的設定,內側輪推的方向是比外側輪的轉向還要小。

所以初期的轉向佳是因為輪胎在入彎初期還有足夠的抓地力。

但是繼續增加轉向,內側輪推,外側輪角度過大接觸面不夠,就會造成外側前輪提早達到負荷。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前驅車喜歡裝LSD,就是要讓內側輪”推“的力量減弱,轉移到外側輪。

很多摩登鋼炮前輪都有配扭力差速器,原因就是要在外側輪受壓時,油門時減少內側輪推的力量。

甚至有LSD的前驅車,在出彎油門時,車頭還會被帶進彎內。



而早期鋼炮沒有LSD,但是利用後輪扭力樑的結構加上較佳的剛性車體與短軸距。

就算前輪抓地力失去的同時,內側後輪因為前軸的側傾而抬起。

設定好的話,當前輪失去抓地力的同時,內側後輪的抬起會減少後輪抓地力,進而抵消前輪過大的負荷。

而很多鋼炮錯誤的設定,都是故意讓前避震太硬,這樣反而讓後軸抬不起來,越開越推。


越扯越遠,以上是我的看法,那不同意的就當笑話看看就好了。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