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車有分三大類,第一類是所謂的國產品牌(榮威/奇瑞/長城...等),第二類是所謂的合資車(雪佛蘭,VW...等國外品牌,授權中國生產),第三類是進口車。
大陸國產品牌的確與台灣同配置,同排量的同級車來說,價格要便宜,像是哈佛H6 1.5T的SUV,買到好,台幣70萬左右,C/P值很高,現在在中國是熱銷車種。
合資品牌就跟台灣大部分的車一樣,國外品牌,授權中國或是台灣生產,這樣的同級車車價跟台灣比起來其實還是沒有比較便宜。我自己在上海開Chevy Cruze 1.8L,當年(2012)買到好的價格是147,000RMB,相當於將近74萬台幣,而且沒有恆溫空調,空調還是手動,不帶導航,不是全皮椅(半皮半布,且不是真皮),跟在台灣買一台價格差不多的Altis 1.8比起來其實貴很多。另外像是TOYOTA Camry,入門版的價格在中國買到好就差不多要台幣一百萬,而且日系車在中國很多車禍當中發現,板金防撞這一類安全工藝在中國是被偷工減料的。
最後進口車,不用講了,中國關稅高,大賺企業錢,所以進口車比台灣貴很多。
另外,台灣油價真的超便宜,現在中國95的油價是5.88RMB(29.4NTD)/L,台灣目前22.4NTD左右,油價最高的時候我還曾經加過8.1RMB/L,而且中國的油品比台灣差很多,糟糕的油品對車子的潛在的傷害已經為以後的高額維修埋下伏筆了,所以在中國我基本上只敢去中石化加油,其他家我都盡可能不去。
也有朋友會說,台灣有燃料稅牌照稅,大陸沒有,的確,在台灣一台2.0的車一年要交的稅差不多在19,000NTD,我們可以理解成中國把稅融合在油價裡面了。我有算過,如果在台灣開車(2000cc),一年只要開超過6000公里,整個攤提下來就比中國便宜了,我想一年在台灣開不超過6000公里的人應該不算太多。
其實這個制度體現出的是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開得多,就付出的多,開得少就付出的少,感覺起來其實比較公平。而且也不會因為按排量訂立稅額而造成台灣市場偏向主推2.0以下的車款,消費者也不會想買大排量的車,長期以來,這樣的制度就很容易會限制住台灣車型的多元化發展。
還有過路費,我從上海開車到浙江台州,總長大概270公里,單趟過去的過路費就是160RMB,想想我從台北出發,連路竹都到不了,過路費就花了800台幣了,高速公路路面也沒有台灣這麼平整好開。
還有洗車打蠟,保養維修...一大堆,很多都比台灣貴啊!
最後,只有一個部分是有因為量大而反映到消費上的,就是改裝部品,真的比台灣便宜,在這時候才會感覺量大,市場保有度高,真的會反映出較低的售價。
在中國只有一點我覺得比較好,就是中國的車款非常多,玲琅滿目,選擇彈性很高。
在台灣,我們有便利的交通,比較平均的人文素養,不是很高的消費,濃濃的人情味,還有許多小吃,在台灣生活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啊!
大家對中國車價或是其他台灣沒有的車型或品牌有興趣,我推薦大家可以去逛一下大陸的汽車之家網站。
http://www.autohome.com.cn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