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ison868 wrote:
這篇參考參考......(恕刪)
這張圖好,先推!
樓主沒附圖,光看文字很難理解想表達的意思
但我想大方向是沒錯的
另有幾點要先定義清楚,還有假設前提,才不至於模糊焦點
1. 固定輪胎幾何角,先不論微量的胎壁形變
2. 認知道車輛非鋼體,在去討論防傾桿的軟硬或存在與否對車輛的影響。
3. 循跡性的定義: 我猜測樓主的循跡性,其實就是四輪過彎的抓地力總合 (非摩擦力)。
這樣過硬的anti-roll bar的確是會降低部分抓地力沒錯。
但有人的循跡性定義是,車輛維持駕駛行徑動態的能力,即一致的轉向特性,駕駛人能夠安心或預期車輛動態都算。
這兩者天差地遠,不可一概而論。
4. 防傾桿的種類,甚麼引擎拉桿,井字下拉那些有的沒的先不要混唯一談。
另外懸吊種類,車輛轉向輪或或後方也差異很大,拖曳臂跟多連桿一定不一樣。建議先專注在前方的討論。
5. 駕駛經驗說辭其實相當不可信,首先如果沒有開到輪胎打滑,那裝或不裝的體感很容易導致錯誤的認知。
例如車身側傾變小了,駕駛感覺更有信心,便說循跡性變好,因為這是顯而易見的體感,但其實一般人不會察覺到抓地極限的下降。
沒有同一個彎道用D box量測,無法做為論述。
6.訪間店家都賣你一堆拉桿,前,中,後,上,下。拉來拉去,真的能夠依照特性,習慣去微調,說出的道理來的人到底有多少。
反正消費者不懂,店家也只負責賣,當然賣越多越好,但車身動態真的是這樣越硬越好嗎?
檔人財路,懂得人就知道,其實也不用多辯。
Go KART夠硬了吧..沒有懸吊的車,只有車架變形會帶來輕微側傾,內側輪幾乎不舉腳。
但在某些過彎時,反而要挪動身體重心去壓外側,讓壓力在外更多,內側稍浮,可大幅提高過彎極限。
不過這是在輪胎超黏的情況下討論的極端,一般車輛很難這麼理想化。
singleheart wrote:
弱弱的問一句:循跡...(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