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l303 wrote:這個好,本田沒在東...(恕刪) CBR新的情報我不確定正不正確不過這位ig帳號有預先po專利圖,並且和後來流傳的間諜照一致我想可信度有80%吧第一張圖為原文第二張為ig內建的翻譯,加減看就好了
Fiestatitanium wrote:福大,我做個筆記。別...(恕刪) 也不是不能買,我會建議車友自己再請經銷或拉車去外廠協助噴塗一道MS中固(1入約800-900元台幣德國施德樂)或頂級奈米HS高固金油(1入約1100-1300元)來加固(1台車約需2入,Fit小,應該1入多就夠用+對應的硬化劑1組)。全新車會很好作,大約花個一萬多就能作整台車,比包膜划算。
阿福的網宅II wrote:也不是不能買,我會建...(恕刪) 希望買白色Fit的消費者都能看到福大這裡,連材料、施作都講解了,沒聽到就可惜了。另,在他篇,福大提到kia的情形,我才明白現在進行式的意思,我原先以為停掉生產morning後,會不會有其他計畫要國產,沒想到跟南陽也分家了。
Fiestatitanium wrote:希望買白色Fit的消...(恕刪) 不一定僅限Fit,只要是白色車一塗面漆,建議參考我說的重噴金油加固比較好。Kia也不是什麼分不分家,只是改全面進口不國產了。最好的量體,也就單月90-100台,例如之前的Carrens,比較有點量。Subaru的銷售量也並不太好,森林人換代改更醜或被評為有改跟沒改一樣,對銷售都是欲振無力。沒有仔細去算統計,但以整體觀感,全面國民車品牌都有萎縮10%的現象,而賓士相對是成長約8-12%。市場M化又增強的現象。而全球車市,整體概況有走迭的局勢。北美是日系各品牌,包含日產,豐田,都掉8-12%不等,媒體報導日產萎縮是最嚴重。型勢上,日方與法國雷諾集團爭奪日產經營權,也勢必分分攘攘,不單純了,日產的走跌嚴重與經營權有些關連。我2018在大陸車廠,是目睹去年大陸車市崩盤,大陸自主品牌前五大,長城,廣汽,一汽等去年新車庫存約百萬輛,像紅旗這類,差不多快類似大陸單車共乘泡沫化,丟一堆單車變街景垃圾一樣,偏辟點的橋墩,都有積滿灰塵還沒掛牌的全新車變垃圾街景堆棄,無車商願收。合資品牌,中美貿戰開打,福特第一個被弄黑,去年市佔台灣報-40%,大陸當地車市統計數據是-80%,黑掉納智捷只是一小偊,以大陸推動國六排廢,屏除與國際車廠百年傳統內燃機引擎競爭,主推新能源車。全球車市,似乎全往這個坑裡跳,讓大陸車廠借機將造車走往類似華為,走模組化,電動車走勢去。從去年底,上海特斯拉火燒車,黑一大把的新聞就不餘遺力,到今年6月我回台,上海特斯拉火燒車的新聞依然在網頁新聞榜上,特斯拉看到大陸這樣搞,當然會緊張,畢竟過往靠這單一市場就百多萬輛,一但陸車企趕上來,特斯拉市佔勢必萎縮,所以年初時忽而調降急劇,忽下忽上,也面臨很大的市場壓力是肯定的。而老美搞大陸不手軟,可能會弄到讓大陸各行業泡沫化。去年底,陸續就許多品牌車企4S店無預警倒店,美中貿戰,還有得打了。整體國際車市來看,苗頭都不太妙,不是只有台灣單一市場的問題。
阿福的網宅II wrote:不一定僅限Fit,只...(恕刪) 其他話,我慢慢嚼。現在想到的問題是,既然福特被這樣搞,為何選擇的不是撤資,反而加強和長安汽車簽署戰略合作?還會期待大陸對福特有善意?而台灣福特汽車幾乎都由大陸導入,應該也是成本考量。大陸沒有的fiesta mk8、puma,台灣也不會考慮從海外其他工廠引進,在台灣幾乎只剩kuga跟focus在賣,而小車底盤的產線幾乎停擺,可是fiesta mk8、puma底盤跟上代是一樣的,台灣既有的生產線應該可以應付,但又不改款,只是放著浪費卻又不停產fiesta,實在看不懂。而看起來和泰想做的第一輛tnga-b底盤的車是小休旅,也不是yaris,我不禁懷疑台灣真的還會再有車商國產新世代小車嗎?
車頭燈有必要跟Kia小車那麼像嗎?每家車廠設計都越來越幹練與帥氣,雙B不用講,日系的Mazda、Toyota、Nissan等也不斷創新,Honda設計真的不斷倒退走,怎不堅持本來獨到的帥氣.....內在有升級,但這樣的新車外觀看起來完全沒有驚艷感
Fiestatitanium wrote:其他話,我慢慢嚼。現...(恕刪) 福特六和的車,國產會採用中文化系統,就會是亞太製,方向盤,底盤三角架,懸吊,後視鏡等等,為主要亞太製(包含東南亞製品)。亞太件含括座椅大多是信昌,內門板則可能多為全興。而主機件,例如冷排,車體骨架,頭燈組等等,則多數為歐洲進口KD件。福特之前是將整個亞洲區重心設為亞太福特,主力方在大陸市場。但隨著美中貿戰開打,長安福特的老外據之前在長安的朋友說都快跑光了,不跑怕外交一交惡會更慘。因為大陸福特狀況慘烈,所以緊急將六和朱總裁換回大陸重回執掌財務,避免長安汽車掘坑。反美聲浪高,長安福特似乎現在主要是換華裔主管群處理。嚴格來說,福特在整個亞太區,日本,澳洲12年相繼退出,大陸市場丟失,亞太區可謂全面失守,剩下泰國這幾個東協地區撐著。但政策問題,再有錢也沒法玩。國際車廠有從大陸挪移到東南亞作為生產基地的改變。日本車廠尤其是本田,在東南亞發展的早,應無這方面疑慮啦!
cksh 505 28 wrote:CBR新的情報我不確...(恕刪) 我也是看到這個,傳聞有三個等級,本田在歐洲註冊了CBR1000RR-R,變triple R了CBR1000RRCBR1000RR-RCBR1000RR-R SP明天是米蘭車展了,之後我們就移去兩輪本田版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