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看不下去了,指點大家內鐵的迷思~

hjfrank wrote:
那麼,國內的 CIV...(恕刪)

也許是打算推出4WD賽事的防撞桿腳位^^
我是來亂的~
^^
不過,歐洲車有些車也是沒有您說的內鐵也許有的國家採選配方式,要不要您自己看區求安裝,就像備胎有的歐洲高檔車也不是標準配備
hjfrank wrote:
那麼,國內的 CIV...(恕刪)

那是後繼客戶想要裝內鐵還會保留預留安裝孔位...
有些車都會有預留安裝孔位...
hjfrank wrote:
國內的 CIVIC 8 的後保桿為何還要預留安裝孔位


不好意思喔

那個不叫做"預留孔位"

模具當初開模就已經做了

台規車當然不可能多花成本開發新模具

用一樣的模具做出來的零件組裝

只是不同市場的車款沒裝某些配件就會留下孔洞

這種情形各種車都有

並不是台本怕不安全"自打嘴巴"的做法
停權?? 版規?? 現在在我看來都只是權力的傲慢罷了!!!
uts1026 wrote:
要不要看另一篇文章一...(恕刪)


請問crv3 保桿有無內鐵??
APOMATT wrote:
怎麼都只說civic...(恕刪)


你那隻眼睛看到台規的馬3沒有後內鐵?被偷掉?我現在就把你說的,被偷掉的內鐵,po給你看,我看到你的文章,馬上就跑到車庫,鑽到車底下去拍...


內鐵與車體連結的地方...

紅色框框裡的就是內鐵,藍色的是後保桿下方的塑膠片,沒有考漆的部份...

建議你下次說話前,先查證一下,什麼叫"真的真的"被偷掉?那我買車的時候,是不是台馬佛心來的,送我一根啊?
skymark27 wrote:
印象中美國有規範時速...(恕刪)


小弟看到的資料中美國測試內容包括四項
以車速5英浬/h to 2.5英浬/h正面撞擊車頭及車尾
以車速3英浬/h to 1.5英浬側向撞擊車頭及車尾

保險桿有內鐵能保證10km以下低速撞擊保險桿不會變形破裂
這好像跟安全性沒有很大的關係耶

比較像是低速撞擊維修花費多寡有關...........

http://www.nhtsa.dot.gov/cars/problems/studies/Bumper/Index.html
hcchen0014 wrote:
小弟看到的資料中美國測試內容包括四項
以車速5英浬/h to 2.5英浬/h正面撞擊車頭及車尾
以車速3英浬/h to 1.5英浬側向撞擊車頭及車尾

保險桿有內鐵能保證10km以下低速撞擊保險桿不會變形破裂
這好像跟安全性沒有很大的關係耶
...(恕刪)


沒錯,內鐵就是針對美規低速撞擊所要求的規範而設計出來的。其實這個問題從WISH在2004年上市以來就一直不斷地被重複討論。以前很多美規車都會強調自己是採用美規保桿來證明自己的車是很安全的,而在以前的設計裡面,要通過低速撞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裝一個內鐵在保桿裡,所以美規保桿通常都會比歐規或是日規車要長個1公分左右,但現在的車體設計越來越精緻,即使裝了內鐵也不會改變保桿的形狀,自然車長也不會改變。不過你現在也找不到車子會強調是美規保桿,現在台灣的安全法規設計走的是歐規,多數的車子都是歐規車,所以聽說美國車廠不大高興,現在正跟政府在盧,看看能不能雙軌並行。

至於內鐵對於行人撞擊的傷害,就我認知的部份,降低行人撞擊的主要設計來自於保桿的外型而不是強度,你注意看這5、6年車的前保桿設計,以往都會突出於車體外,現在幾乎都跟車頭成一直線,在新型的車輛裡,你幾乎很少會看到保桿突出於車身之外,最主要就是降低對行人大腿的衝撞,同時藉由引擎蓋採用彈性鋼板,然後再把引擎位置往下移,讓引擎蓋與引擎能多一些緩衝空間,當行人頭部撞擊到引擎蓋時,能降低對頭部的傷害。除了這個之外,雨刷隱藏在前檔跟引擎蓋之間也能降低這些突起物對行人的傷害。所以所謂的行人撞擊防護跟車身強度是幾乎沒有關係的。

以往滿多人會去壓車身鋼板來判斷鋼板夠不夠厚實,但依照現在的設計標準,其實鋼板反而是要更有彈性,才能降低對行人的衝撞傷害。

當然多加了內鐵對於低速撞擊的確是有幫助的,至少不小心撞到了可以降低修復的費用,但如果原始車身沒有這樣的設計,硬加上去有沒有反效果就不得而知?像WISH、SWIFT都沒有在美國上市,車廠在設計的時候也不會特別考慮到這點,自然也就不會生個內鐵給他。
這裡有一段美國 NHTSA 對於保險桿的 Q&A, 其中提到:

2) What is the purpose of bumpers?

The car bumper is designed to prevent or reduce physical damage to the front and rear end of passenger motor vehicles in low-speed collisions. Automobile bumpers are not typically designed to be structural components that would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vehicle crashworthiness or occupant protection during front or rear collisions. It is not a safety feature intended to prevent or mitigate injury severity to occupants in the passenger cars. Bumpers are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hood, trunk, grille, fuel, exhaust and cooling system as well as safety related equipment such as parking lights, headlamps and taillights in low speed collisions.
簡單的翻譯彙整 (節錄自 Autoth.com 論壇 longman 發言):

保險桿的目的
1. 降低低速撞擊時的車身受損程度
2. 保險桿在設計時並不是用來當做重要的車身結構組件,不負責預防或降低車內乘客於撞擊事件中的傷害程度。
3. 在低速撞擊發生時,保險桿是用來保護引擎蓋、行李廂、水箱罩、供油系統、排氣系統、冷卻系統、頭燈、尾燈

換句話說, 保險桿的設計, 跟車內成員的安全, 是沒有關聯的!!, 他純粹只是要保護車子的機件, 以期在低速撞擊時, 車輛仍能維持正常運作.

小弟本身對保桿內鐵並無一定成見, 但由以上解釋看來, 似乎不應將「內鐵」與「乘員安全」相提並論.


raytracy wrote:
保險桿的目的
1. 降低低速撞擊時的車身受損程度
2. 保險桿在設計時並不是用來當做重要的車身結構組件,不負責預防或降低車內乘客於撞擊事件中的傷害程度。
3. 在低速撞擊發生時,保險桿是用來保護引擎蓋、行李廂、水箱罩、供油系統、排氣系統、冷卻系統、頭燈、尾燈

換句話說, 保險桿的設計, 跟車內成員的安全, 是沒有關聯的!!, 他純粹只是要保護車子的機件, 以期在低速撞擊時, 車輛仍能維持正常運作.

小弟本身對保桿內鐵並無一定成見, 但由以上解釋看來, 似乎不應將「內鐵」與「乘員安全」相提並論.


保護保桿後方機件也不就是保護機件後方的乘客?

這種東西其實很簡單,車體強度越好就越耐撞,所以有內鐵是比較耐撞沒錯,但是內鐵的設計是否會影響到車室潰縮,也就是撞擊力道的吸收,而車體撞擊力道的吸收的好,乘客吸收到的撞擊力自然會少,所以還是不更動原廠設計應該是最佳的

WISH尾門沒內鐵也不能說沒問題,假設WISH有通過追撞測試,只能說這樣的設計一旦撞到,一樣可以保護乘客沒錯,但是修車費用卻會讓你的荷包大失血
gladiator wrote:
保護保桿後方機件也不就是保護機件後方的乘客?...(恕刪)
這兩個有很大的不同. 保護機件的設計, 不等於保護乘客的設計. 機件是硬的, 固定死的, 乘客是軟的, 會四處晃動的(即使有安全帶, 還是會晃動). 要處理這兩種東西的受力與保護, 必須從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兩者很可能是互相抵觸的. 而且, 若設計不當的話, 保護機件的設計, 很可能反而變成傷害乘客的設計.....

請看仔細 NHTSA 的其他內容: 保險桿只保護在 5 mph 以下的撞擊, 不是用來擋後面跑來的中高速追撞用的..

所以, 我們不需要討論保險桿在 5 mph 以上的保護能力, 因為那根本就超出設計範圍....

5 mph 有多快? 小弟測試大約是自排車排入 D 檔, 不踩煞車和油門, 自動滑行前進的速度....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