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23415299 wrote:是嗎? 我國道被追尾 真的靠後防撞 我車沒後防撞 我後車箱基本上都沒了 你確定你的車是因為後防撞鋼樑才保住你的後車箱而不是車子本身的車體縱樑或車體結構的設計 才保住你的後車箱的嗎?你知道高速撞擊時那支防撞鋼樑幾乎是沒有保命效果的嗎??在高速撞擊時能保護你車內乘客安全的主要是你的車體的整體設計..而不是什麼防撞鋼樑所以你高速被撞..你能安全下車..和你的車有沒有後防撞鋼樑基本沒有太大的關係車體的吸能設計和潰縮區還有結構材料這些總體碰撞結構才是你車身安全的主要因素防撞鋼樑主要作用其實從來都不是保命而是為了減損我前面有說美國有規定要裝...因為美國有一個5mph法案限制了汽車在低速撞擊5mph的速度下不得損傷結構這才成為防撞鋼樑普及的重要推手他當年的出發點是為了減少車禍時的損失而不是安全結果現在一堆人都超越人家的車體設計師...一句沒防撞鋼樑就是偷工減料..用你水注注的大眼睛一看就挑戰起人家學了幾十年的車體結構設計師的一生所學偷工減料啦.......你要了解防撞鋼樑不等於安全分數沒有鋼樑不等於馬上出事有鋼樑更不等於可以無敵影片這個比較短..1分鐘..有空建議看一下..沒空看一下43秒到48秒也行...高速撞擊時..他基本上沒什麼功用了..
若原廠有設計而拿掉那就補回來,沒有設計就不用花那個錢了,內鐵的作用多年來都還在吵,只想說外廠所謂的強化都是心靈,不要裝個不知哪來的東西烤個漆吹說鋁合金的謎之未測試台灣奇蹟後內鐵.還有5代內鐵也吵很兇,聰明一點的廠商就跑去美國那搞個美規內鐵回來說強化,結果美規車底樑設計(mpa數高)是沒緩衝盒直接接上內鐵,亞洲規是兩端設計緩衝盒再接底樑(mpa數較美規低),不一樣的東西混裝一起會不會更好撞過才知道,不過我是看美國那也是很多被追尾(台灣這看起來備胎室拉一拉應該無大礙繼續開),美國那就直接報廢的crv5,看起那根粗厚的鋁合金內鐵好像也沒特別厲害.
z123415299 wrote:不囉嗦 直接叫GPT給出歐美相關的實驗數據 你知道FMVSS-223-224是在規範什麼嗎?https://www.nhtsa.gov/sites/nhtsa.gov/files/2022-06/Final-Rule-FMVSS-223-224-Rear-impact-protection-web.pdf
z123415299 wrote:不囉嗦 直接叫GPT...(恕刪) 每個人問法和長久下來使用GPT的習慣會導致回答有些出入。我覺得AI可以參考但還是需要過濾訊息。最簡單就是去查一下有針對前後防撞樑撞擊結果有特別要求的國家或是該國第三方機構會特地測試的。(去了解背景和實際測試項目及標準)通常這些區域販售的車就會有(法規若有規定就一定得裝)舉個例子就是ECE R42,還有中國的GB 17354-2024。在此不贅述有興趣自己去看就好。事實上大家俗稱的防撞樑的誕生,本來一開始就是保障低速撞擊讓各機能可以正常運作。(白話一點就是還可以讓你開回家)題外話:有些人很喜歡吵著說某某車怎樣,可是不管怎樣人家還是就是通過了法規規定的標準才可以上市販售,當然我們現在有TNCAP可以參考了。(還在吵TNCAP可能造假的還是坐時光機回去吧)大家也希望有安全的車,但實際上世界確實不是這麼運作的。不是隨便將現行標準無限上綱或是拿自己的偏見去看世界。為什麼正面撞擊不乾脆拉到時速100,偏置撞擊幹嘛不測試到時速80。後方撞擊為什麼都是低速,且針對人體受傷主要僅是頸部評估,還有油箱、電池,及特定零件不能失效。為什麼各國NCAP側重會有差異,為什麼台灣人甚麼都想要抄歐規?
z123415299 wrote:那也不需要幫廠商解套...(恕刪) 我的說法不算解套吧,是要釐清這東西真實用意。而不是和簡單知識普及一下而已。但你上面引用GPT的資料跟我從非AI管道習得的出入滿大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