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看不下去了,指點大家內鐵的迷思~


日本的車輛安全測試是由
日本國土交通省與獨立的法人機構-日本自動車事故對策機構,
2者合作進行國內車輛撞擊安全測試
測試成績可以在下列網址看到
http://www.nasva.go.jp/mamoru/carassess.html

測試項目有100%正面 55km/hr撞擊.40%非對稱 64km/hr正面撞擊以及55km/hr 側面撞擊
3各主要部分..


台灣的車輛安全中心美其名是獨立的基金會運作,但是出錢的大多是車商,撞擊測試資料都是不公開,
不知道成立這各要做啥..專門做排氣檢驗收稅收?!

wlong117 wrote:
前後保桿沒有內鐵,這...(恕刪)


看不下去??

不好意思

小弟更看不下去了...

有沒有內鐵...不懂有什麼好迷思的?!

美規車保桿有內鐵就安全??

這麼說來歐洲人都是笨蛋囉??

歐洲車都不注重安全??

請自己去查查看歐洲車有多少是NCAP撞擊測試五顆星安全標準的

而這些五顆星的車前後保桿有沒有內鐵??

保桿有沒有內鐵完全是不同法規跟成本考量之下所產生的差異

並不能完全跟"安全"畫上等號!!

真正撞擊的時候

請注意!!這裡指的撞擊是足以影響車內人身安全的撞擊!!

保桿裡那隻小小的鐵皮是不會發揮所謂"抵抗"的作用的

是否能承受撞擊

安不安全完全是看"車體"的設計

你也許可以說台規車沒內鐵是省成本的做法

這當然無庸置疑

但若是硬要把沒內鐵說成多不安全多不耐撞

有內鐵多麼有保障保桿都撞不壞

那未免也太看得起那根鐵皮了.....



停權?? 版規?? 現在在我看來都只是權力的傲慢罷了!!!
基本上保險桿總成就是
由外至內 塑膠殼------保麗龍-----內鐵-----(組裝上)車体
受力潰縮 舉例時速 1公里以內 1-3公里 3-5公里 5公里以上

就是説有裝內鐵車輛 時速5公里以上撞擊 車体才會受力潰縮
沒有裝內鐵車輛 時速3公里以上撞擊 車体就有可能潰縮
以上數值只是舉例 各車廠設計不同 . 數值也不同

沒有了內鐵 當然有好處--省工 省料 省成本 又可減重 再省油
出了車禍 再賺一筆維修費
修正一下

有內鐵
由外至內----------- 塑膠殼-------保麗龍------內鐵-----(組裝上)車体
受力潰縮 舉例時速 -1公里以內 - --1-3公里 ---3-5公里----- 5公里以上

沒有內鐵
由外至內----------- 塑膠殼-------保麗龍-----(組裝上)車体
受力潰縮 舉例時速 -1公里以內 - --1-3公里----- 3公里以上

就是説有裝內鐵車輛 時速5公里以上撞擊 車体才會受力潰縮
沒有裝內鐵車輛 時速3公里以上撞擊 車体就有可能潰縮
以上數值只是舉例 各車廠設計不同 . 數值也不同


另外車子裝了內鐵也不會變成無敵鐵金剛
還是要小心駕駛注意安全
就算是裝甲車也是會撞爛的



台灣國產的Mazda3後保是有內鐵的~~~

小弟簡明的說一下想法,

後座如果離後保桿較遠,可能內鐵只是減少損失和增加油耗,

如果後座離後保桿較近,那內鐵就是保命用的囉~~~

有什麼車後座離後保很近又沒有內鐵??

應該不少喔~~~




前保桿的那片"薄薄的鐵片",每台車都一定會有,其實薄薄的鐵片只是外層吸收衝擊的一個結構,

"薄薄的鐵片"是固定在車身主要防撞結構樑上的。

另外,如果保桿的材質是PP的話,彈性較大,基本上對行人的傷害是較少的,

再加上引擎蓋中央有衝擊吸收區來保護行人的頭部(如果車子速度較慢,行人能確實的撞到引擎蓋,而不是前擋)。
APOMATT wrote:
怎麼都只說civic...(恕刪)



馬3的後保 怎麼看 就是不協調的凸出

全車設計的很漂亮 怎麼會有那支失敗的保桿.. 奇怪..
就安全性來說, 有沒有內鐵, 速度快到一定的程度, 有沒有內鐵就似乎沒那麼重要

但是低速撞擊的話, 有內鐵的車子, 至少可以讓你少修理一些東西

至於廠商為什麼不裝內鐵??

除了國內沒有規定, 少了內鐵可以少成本外,

更重要的, 沒了內鐵....一撞幾乎就是直接潰縮, 以前看過wish的車禍照片, 輕輕一撞, 連後行李廂的門都掛了

看在車商眼裡, 多高興...輕輕的一撞, 就可以讓一票東西換光光, 而且還可以告訴消費者, 因為那是潰縮區....

理由充分又可以賺錢...多好
談內鐵前先說說基本概念

撞擊會產生能量
這股能量會同時向撞擊物與被撞物傳遞
能量不滅定律
代表這股撞擊能量必須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拿車子的結構來說
理想狀態下要吸收這股能量
靠的是材料產生的永久形變 (plastic deformation)
不同材料在相同體積密度下
能夠產生越多形變(即吸收越多能量)越理想
假設一部車能夠設計的非常堅固
碰撞下都不會產生形變
這股力量沒辦法由汽車結構吸收
最糟的結果就是由車裡的人吸收
這也就是為什麼汽車大廠強調所謂的潰縮區
能夠在強烈撞擊下吸收掉這股力量
當然
車子的結構設計必須在 最大有效形變 跟 保持車室完整 上達到平衡點
這樣才是安全的車 (對乘客來說)
行人安全還不在這個討論範圍

下面是幾個迷思:

1. 撞牆

就是上面所說的, 由於一般的水泥/磚牆無法產生有效形變, 這股力量會反彈回車室, 使車子承受幾乎所有的撞擊能量
歐美的撞擊測試機構也是在這種情形下做各種測試. 前幾天吵的沸沸揚揚的CV8撞牆時速會引發爭議也是這樣.

2. 鈑金輕輕壓會凹下去

這跟整部車的設計有關係, 實際上市面上絕大部分的車外殼都是僅由1~2mm厚的鋼板製成.
在發生撞擊時保護生命安全的絕不是這些鋼板, 而是良好的潰縮/能量吸收設計跟有效的避免撞擊能量進入車室
外殼板金的厚薄對一部車的安全與否沒有絕對的關係, 實際上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減少車重
在撞擊時產生的能量會比較小, 對安全是有正面幫助的.

3. 沒有內鐵不安全

這也還是跟整部車設計有關. 一根實心的鐵棒裝在前面跟一整塊高密度保麗龍哪個能夠吸收較多的能量?
答案是不一定. 但如果在沒有經過精密計算的前提下貿然裝上內鐵或外加自以為安全的設施,
其實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下次聽到或看到某某人的車子撞了一點外傷都沒有
其實真的不必太高興
車子過度的堅固對安全是絕對沒有好處的.
一點意見歡迎指教
pest wrote:
VW Golf GT...(恕刪)

我的TDI保麗龍拿下來就可以看到內鐵了, 我不知道GTI有沒有...
pest wrote:
VW Golf GT...(恕刪)


我的TDI把那個保麗龍拿下來就有看到一根很硬的鐵條,

用鑽頭還很難鑽, 這個應該是傳說中的內鐵吧...

我不知道GTI有沒有柳~~~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