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要賺要買他車客戶的錢(銀貨兩訖,天公地道)
不會因為某些人嫌貴而降價(說說而已不算,請買我的貨才是客戶,會買的就是會買)
因為日圓升值這個藉口而漲價的話
那可以看看等日圓貶值之後
honda會不會降價
假設
這次漲價不過是測試台灣消費者的水溫
基本上,可私底下透過業代靈活運用配備調整升降
把主導權回歸到業代的手上(但是把公開的價格消息放出去)
(切香腸,一段段切給你,因為重視配備嘛!)
(送!消費者只會覺得賺到,而且應該,成本已經都算在裡面,業代和公司也不會損失,其實還是原來的獲利)
它破除消費者期待降價的心態
讓原本打算買honda,觀望的銷費者趕快下場購買
(不快買又會漲價喔!)
也對已購車的消費者有所交代
(還好已經買了!)
配備可以成為業務靈活談判的籌碼
但是不會減損車價
若未來真的有硬仗要打
honda再調降價格也比人玩的轉
在台灣市場,小車絕對不是賺錢的車款
假設FIT只不過是補足產品線的產品
會買小車的會買,但絕對不是多數
同樣的裝配線,同樣的生產成本
還不如把購買小車的族群
慫恿把級距向上提升
至CIVIC,CR-V(熱銷款)
這種c.c數的級距
因為honda知道這是台灣消費者根深蒂固的觀念
c.c數越大價錢越貴(可運作空間大)
所以當然價錢差距不多的情形下
當然買大c.c數的划算
另外,現在honda就等著看RAV-4的情況
看它能這樣撐多久(相信接下來也會漲價,不漲也元氣大傷,整車進口比較傷)
與其好面子撐市場佔有率
不如賺可看的到的銀子
再者假設等到RAV-4國產化之後
兩者的立足點差不多
但honda已經把價格位置卡的死死的
反過來壓力會到RAV-4身上
消費者會一直要豐田降價(不是國產化了嗎?應該要便宜)
或要求和進口品同樣的配備或更好(玩配備是一個,割血割肉又填不完的坑)
接下來消費者反而習慣了honda的價格
再來要加配備,甚至玩價格戰
反而比要面子要市場佔有率的豐田靈活
honda一直在測試台灣消費者的市場和習慣
(可以給你,也可以不給你,想要我的貨只能跟我買,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我的市場由我主導)
反過頭來他只需要控制買它的消費者(也可以說把貨賣給真正想要的消費者)
因為這才是讓它生存的原因
其他的雜音,它根本無須理會
因為,只喊價的消費者不是他真正重視的(買我的貨才是/就是我的客戶)
它重視的是下場購買的消費者
市場佔有率有先天和後天因素
不需要賣多
只要能夠獲利就好
honda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自信
(沒有完美的產品,只要有消費者有購買慾望的那個"點"的產品,"點"越多勝算越大,而且可以透過不同的手法調整)
(不和別人比同樣的比賽項目,要創造屬於它擅長的比賽項目)
(創造屬於honda的"點",想透過教育消費者達到不一樣的市場區隔)
賣多只會把自己的商品給搞爛
而且這樣買到honda產品的消費者
因為價格的關係,使用產品週期長
保養上還能多賺,也不容易搞爛二手市場的行情
或是出現二手市場打壞新產品的行情(自相殘殺)
也可與以前南陽時代的產品區隔
一舉數得
這才是在台灣這種市場規模和生態下真正聰明的經營方式
以上純屬個人觀察和臆測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不要告我
謝謝!
莫問前塵有愧,但求今生無悔
downtownno1 wrote:
感覺honda蠻聰明的
它是要賺要買他車客戶的錢(銀貨兩訖,天公地道)
不會因為某些人嫌貴而降價(說說而已不算,請買我的貨才是客戶,會買的就是會買)
因為日圓升值這個藉口而漲價的話
那可以看看等日圓貶值之後
honda會不會降價
假設
這次漲價不過是測試台灣消費者的水溫
基本上,可私底下透過業代靈活運用配備調整升降
把主導權回歸到業代的手上(但是把公開的價格消息放出去)
(切香腸,一段段切給你,因為重視配備嘛!)
(送!消費者只會覺得賺到,而且應該,成本已經都算在裡面,業代和公司也不會損失,其實還是原來的獲利)
它破除消費者期待降價的心態
讓原本打算買honda,觀望的銷費者趕快下場購買
(不快買又會漲價喔!)
也對已購車的消費者有所交代
(還好已經買了!)
配備可以成為業務靈活談判的籌碼
但是不會減損車價
若未來真的有硬仗要打
honda再調降價格也比人玩的轉
在台灣市場,小車絕對不是賺錢的車款
假設FIT只不過是補足產品線的產品
會買小車的會買,但絕對不是多數
同樣的裝配線,同樣的生產成本
還不如把購買小車的族群
慫恿把級距向上提升
至CIVIC,CR-V(熱銷款)
這種c.c數的級距
因為honda知道這是台灣消費者根深蒂固的觀念
c.c數越大價錢越貴(可運作空間大)
所以當然價錢差距不多的情形下
當然買大c.c數的划算
另外,現在honda就等著看RAV-4的情況
看它能這樣撐多久(相信接下來也會漲價,不漲也元氣大傷,整車進口比較傷)
與其好面子撐市場佔有率
不如賺可看的到的銀子
再者假設等到RAV-4國產化之後
兩者的立足點差不多
但honda已經把價格位置卡的死死的
反過來壓力會到RAV-4身上
消費者會一直要豐田降價(不是國產化了嗎?應該要便宜)
或要求和進口品同樣的配備或更好(玩配備是一個,割血割肉又填不完的坑)
接下來消費者反而習慣了honda的價格
再來要加配備,甚至玩價格戰
反而比要面子要市場佔有率的豐田靈活
honda一直在測試台灣消費者的市場和習慣
(可以給你,也可以不給你,想要我的貨只能跟我買,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我的市場由我主導)
反過頭來他只需要控制買它的消費者(也可以說把貨賣給真正想要的消費者)
因為這才是讓它生存的原因
其他的雜音,它根本無須理會
因為,只喊價的消費者不是他真正重視的(買我的貨才是/就是我的客戶)
它重視的是下場購買的消費者
市場佔有率有先天和後天因素
不需要賣多
只要能夠獲利就好
honda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自信
(沒有完美的產品,只要有消費者有購買慾望的那個"點"的產品,"點"越多勝算越大,而且可以透過不同的手法調整)
(不和別人比同樣的比賽項目,要創造屬於它擅長的比賽項目)
(創造屬於honda的"點",想透過教育消費者達到不一樣的市場區隔)
賣多只會把自己的商品給搞爛
而且這樣買到honda產品的消費者
因為價格的關係,使用產品週期長
保養上還能多賺,也不容易搞爛二手市場的行情
或是出現二手市場打壞新產品的行情(自相殘殺)
也可與以前南陽時代的產品區隔
一舉數得
這才是在台灣這種市場規模和生態下真正聰明的經營方式
以上純屬個人觀察和臆測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不要告我
謝謝!
分析的相當不錯,很少有機會在01看到這種類型的發言。
不過上述的說法在台本剛進來台灣的時候,我個人覺得是成立的,因為當時台本以純日商公司進入台灣市場,並用高水準的經銷商體系來打出知名度,所以光靠著CRV、ACCORD這兩台車就可以讓台本進入前五大,但到了今天,產品線已漸漸補齊的情形下,還用獲利的角度切入,對品牌還是對實質獲利來說都是相當不利的。
汽車市場跟其他產業有點不同的地方在於如何建立品牌忠誠度,因為除了房子以外,車子是用最久的商品,少則3年,多則10年,如何讓車主在購買車以後仍持續對品牌有忠誠度,除了車輛本身的品質之外,有沒有適當的商品讓車主在3、5年之後持續換購,對車廠來說都是很嚴肅的課題。以FIT這類型的小車來說,很明顯的就是希望能吸引到年輕的客人,但我想這樣的高價策略,只能吸引到口袋夠深的年輕人,多數FIT買家可能還是中產階級,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HONDA即使品牌年輕,但客人的廣度不夠時,對於擴展未來的市場其實是不利的,除非台本就打算持續這樣小本經營的方式。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時候,當經銷商投入如此大的資本額去成立一個完整的保休廠跟展示間,台本卻只想要小本經營?這是完全說不過去的,以目前台本的車價就已經限制住銷售台數,即使目前的車有高獲利,但後續的保養費是需要相當數量才能支撐的,以一個成熟的汽車品牌來看,車廠獲利的來源只有1/3是新車銷售,另外的1/3是保養而剩下的1/3則是來自於像是保險、車貸之類的衍生性商品,所以即使只有1/3獲利來自於新車,但你如果沒有把新車賣出去,你是沒有其他的2/3的,所以以目前台本的做法來看,只會把經銷商餓死了。
downtownno1 wrote:
因為日圓升值這個藉口而漲價的話
那可以看看等日圓貶值之後
honda會不會降價
假設
這次漲價不過是測試台灣消費者的水溫
基本上,可私底下透過業代靈活運用配備調整升降
把主導權回歸到業代的手上(但是把公開的價格消息放出去)
(切香腸,一段段切給你,因為重視配備嘛!)
(送!消費者只會覺得賺到,而且應該,成本已經都算在裡面,業代和公司也不會損失,其實還是原來的獲利)
它破除消費者期待降價的心態
讓原本打算買honda,觀望的銷費者趕快下場購買
(不快買又會漲價喔!)
也對已購車的消費者有所交代
(還好已經買了!)
配備可以成為業務靈活談判的籌碼
但是不會減損車價
...(恕刪)
買的人多
他的漲價策略就對了
大家不買單
他會選擇降價還是
包袱款款回日本?
downtownno1 wrote:
在台灣市場,小車絕對不是賺錢的車款
假設FIT只不過是補足產品線的產品
會買小車的會買,但絕對不是多數
...(恕刪)
可見你完全沒先瞭解一下
台灣的實際狀況
小車當道的時代
故意把F$T賣很爛
這是好策略?
2008年12月
台灣國產乘用車銷售排行
01. TOYOTA Yaris 608
02. TOYOTA Corolla Altis 566
03. TOYOTA Camry 468
04. NISSAN Tiida 431
05. NISSAN Livina 352
06. TOYOTA Vios 336
downtownno1 wrote:
honda一直在測試台灣消費者的市場和習慣
(可以給你,也可以不給你,想要我的貨只能跟我買,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我的市場由我主導)
反過頭來他只需要控制買它的消費者(也可以說把貨賣給真正想要的消費者)
因為這才是讓它生存的原因
其他的雜音,它根本無須理會
因為,只喊價的消費者不是他真正重視的(買我的貨才是/就是我的客戶)
它重視的是下場購買的消費者
市場佔有率有先天和後天因素
不需要賣多
只要能夠獲利就好
honda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自信
(沒有完美的產品,只要有消費者有購買慾望的那個"點"的產品,"點"越多勝算越大,而且可以透過不同的手法調整)
(不和別人比同樣的比賽項目,要創造屬於它擅長的比賽項目)
(創造屬於honda的"點",想透過教育消費者達到不一樣的市場區隔)
賣多只會把自己的商品給搞爛
而且這樣買到honda產品的消費者
因為價格的關係,使用產品週期長
保養上還能多賺,也不容易搞爛二手市場的行情
或是出現二手市場打壞新產品的行情(自相殘殺)
也可與以前南陽時代的產品區隔
...(恕刪)
這段看起來
像是剛上完行銷管理
把上課聽到的
沒有先做市調
而憑空想像的猜測
尤其是這句:
"賣多只會把自己的商品給搞爛"


若車商的行銷策略
真的如你說的這樣
OK! 我想已經買的人
會感覺越來越孤單
陵墓喪有種敢玩,但本田的這塊招牌與信譽值得要跟他一起玩嗎?萬一他玩輸了台本要跟著一起陪葬嗎?
對於這種經理人擺明著要跟台灣消費者對幹,要我們聽他的,當然要他好好的吃苦頭!
是市場的聲音比較大還是他的聲音比較大?
Honda在台灣還只是小老弟,他要玩市場,那他把真正的老大-Toyota放在那裏?
Toyota目前還不覺得Honda是個大威脅所以沒有要他的命,所以才讓陵墓喪囂張!
至於品質,台本的原大慶廠的設備也沒多好,QC有問題在01上也有人PO,HONDA的本質只有在美規或日規身上看到,台本的本質並沒有落實,所以台本車並不等於美規或日規本田,只是價格敵不過別人只好這樣說!
台本真的把市場給做小了,美國與日本的本田經理人絕對不會這樣的沒志氣,所以陵墓喪這種經理人的出路只能在小市場發展,大公司內經理人間的競爭與內鬥也很慘烈,所以他真的只能在小市場內轉來轉去,我們就等著看他未來的出路是不是如此!
我是本田迷,我在美國與台灣家都是買Civic與Accord,第一次買RAV4真的很感慨這次真的沒買HONDA車,台本車真的不等於本田車!
台本的總銷量不好,但台北市的據點還不差,我的朋友說國都與台本的北投據點的12月銷售量差不多,台本北投點二十個人賣80台,所以以後買的起Honda的真的只有住台北市的凱子買的起了!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後果車廠得自己承擔"

12/01~25掛牌數:
Yaris:801
Vios:477
Fit:223
男人的大玩具: X5 + B-Class + SantaFe + U6T + Livina*3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