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gyeightborrow wrote:
以前大家都會說要買什...(恕刪)
客貨認證車的關係,有那支鐵桿就不能用。
這跟廂車變更自走式露營車、營業用車道理相同。
例如TOYOTA TownAce VAN只有2人貨車版本+5人客貨車版本。
湯A注定不能申辦VSCC審驗變更為自走式露營車,也不得用來改福祉車、營業用車。
CMC J-Space因為有純客車認證,就能申辦上述車型變更、福祉車等營業使用,車輛市場範圍較廣泛。
說穿了,客貨認證車原本是另外開闢出來-10%貨物稅,要讓車價控制下來能方便民眾使用的一種變形的車輛認證機制。
但現在已經扭曲,10%貨物稅車廠放口袋裡,車價還比進口同級車貴,還要怎麼跟VSCC拿客貨車要申辦變更、營業用等等,當然就被當作逃漏稅看。
不被允許申辦是很正常的。
以客貨認證車轉純客車認證,從中華汽車的一車具備貨車、客貨認證車、純客車認證車三車型,同等級、同配備頂規車型的Zinger、J-Space便能看出約莫5~6萬差價。
這範圍內客貨同一等級車輛申辦客車認證的溢價,合理範圍就在這費用條件內,超過,就是多的溢價轉為純利了。

除非同款車+同等級,客貨轉純客,車廠還有多給東西墊高成本,不然VSCC認證費用都是固定的。
價格會差異大,就多賺,安捏況無謀!

目前這級距同級車用來營業當計程車最多的,應該還是RAV4。
營業人員為啥要買這台車營業用,當然就C/P值高。
國產車再怎麼堆高,就不能壓垮自己,但許多母廠想錢大概想瘋了。
現在要反過來說,進口車賣國產價,國產車要溢價大,量就小,總公司爽著少做賺多,但經銷商衰小填坑大、沒車量數投資上億蓋蚊子館,攤提困難,往往淪為品牌車廠的陪嫁,要自己長眼呀!
經銷商退場,已經是很多品牌進行式。
國產車廠如果不醒醒,一條產線養1000名員工,很快就等著收一收,轉成百人貿易車商規模。
或許品牌車廠還真想這樣幹,但如果想不開,國產車品牌這樣搞,例如福特,就越來越像厚蘇!耶!我賭它就得退出台灣市場!
因為這品牌,就不是這樣玩的。
一個走錯路線,大概率就被從福特跳槽去寶嘉的寶獅、雪鐵龍幹趴了!

台灣其實也是很捲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