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因為金屬剛剛冶練完成時,金屬硬度比較硬所以讓你有錯覺〝感覺〞車輛的車高是平均高度或是水平高度。
2、我一直強調左/右駕母廠設計國的原因是,右駕國家設計之車輛因為駕駛人員皆為右邊駕駛,所以避震器右邊金屬硬度會比較硬或是原始設計比較長。因為台灣為左駕國家,所以車輛使用一段時間後因為金屬回復彈性後,叫敏銳之使用者會感覺車輛〝左低右高〞
3、這個關係到車輛平均配重的問題,比如說引擎擺放比較靠近左邊或是右邊〈視母廠設計〉而進行的配重調整
如果你有機會將前置引擎前輪驅動車輛前後避震器拆下,你就可以有機會壓壓看避震器的硬度,前輪避震器硬梆梆的而後避震器一定是軟綿綿的,因為要前後配重。而左右配重的部分,我們這兩天一直在討論中。
power.lai wrote:
1、正常,因為金屬剛剛冶練完成時,金屬硬度比較硬所以讓你有錯覺〝感覺〞車輛的車高是平均高度或是水平高度。
2、我一直強調左/右駕母廠設計國的原因是,右駕國家設計之車輛因為駕駛人員皆為右邊駕駛,所以避震器右邊金屬硬度會比較硬或是原始設計比較長。因為台灣為左駕國家,所以車輛使用一段時間後因為金屬回復彈性後,叫敏銳之使用者會感覺車輛〝左低右高〞
3、這個關係到車輛平均配重的問題,比如說引擎擺放比較靠近左邊或是右邊〈視母廠設計〉而進行的配重調整
你的說法讓我覺得有避重就輕的感覺
避振器是由油壓桿和彈簧所組成
那油壓桿內部除了阻泥油以外, 還有阻泥迴路
油量的多寡和迴路的設計就表現在這支避震器的Q度上
可以設計成吸收快, 回彈慢, or 吸收慢, 回彈快等等不同的表現
長度則是決定在彈簧, 那彈簧又有分上密下疏和上疏下密兩種, 這邊就不討論差異了
剛出廠的避震器"零件", 幾乎都是同樣的規格
(長度, 彈簧的K數和圈數, 內含阻泥油的量, 還有阻泥器的類型和調整)
請問~~~~避震器左右是不同的設計規格嗎? 前後又有不同的規格嗎?
我想前後規格不一樣這件事我可以理解, 因為有些車子前後需要的避振器長度不一樣
但是如果連左右的規格都不同, 那一台車的四支避振器不就要開四條生產線來做?
我想這需要專業人士回答
在裝上車子之後, 當然會因為久了而導致彈簧的彈力減弱而負載力變弱
但是理論上應該要是四支避振器同時衰退才對, 怎麼會出現有左右兩邊相差到1.5cm這麼大的差距?
以Civic 8 來說, 已經是輪拱到輪胎兩指寬和三指寬的差別了, 這可是1/3, 33%的差異
你一直強調原廠設計, 然後這是因為左駕改右駕的問題, 我實在很訝異
像你這樣的專業人士竟然沒有去想過這樣的說法是否合乎常理?
你應該很明白, 一台車.....並不是要組裝的前幾天才去跟零件廠商下定單說我要幾支避振器
所以你開頭的第一個解釋, 因為金屬剛剛冶練完成時,金屬硬度比較硬所以讓你有錯覺〝感覺〞車輛的車高是平均高度或是水平高度。
我想~~~會說出這種話只會顯示出你的專業性不夠, 所以~~~講一點正確的說法吧, 不要再誤導別人了.
台本為泰國本田轉投資的事業體,為了降低車輛開發成本,台本引進的車輛為右駕車〈泰國是右駕車〉;而車輛於原始設計時就會將左/右駕車分別設計車輛底盤,而車輛底盤是屬於〝不可變更〞項目,所以台本將右駕車變更為左駕車輛而車輛經年累月使用後,較為敏銳的使用者會發現車輛〝左低右高〞,無關避震器形式及彈簧磅數等。
power.lai wrote:
車輛區分為左駕車及右駕車;左駕車左前及右後避震器阻尼會比右前及左後避震器阻尼略高一些,因為要符合車身配重及動態行駛時的穩定性而設計的當然還有引擎及變速箱‧‧‧等的配重。反之右駕車右前及左後避震器阻尼會比左前及右後避震器阻尼略高一些。
針對你這回答, 再請教一下
既然你說台灣的車子底盤是屬於右駕車的, 所以右前及左後避震器的阻尼會比另外兩支高
也就是代表著這兩支避震器的"支撐力"比較強, 那應該更不容易變短才對
爲何我看到的那台Civic 8 的左後避震器, 看清楚喔~~是左後喔
很明顯的比右後避震器短了1.5cm?
就如同我之前說的, 輪拱到輪胎的高度, 左後是兩指寬, 右後是三指寬
這差異夠大了吧, 請您再解釋, 讓我明白, 謝謝.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