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有人從本田跳到豐田的車主嗎?

基本上買國產車喜歡某項品牌的就會不斷的支持這項品牌就好像支持某個政黨一樣,除非是從國產跳進口,或是想嘗鮮。
常常聽到很多人說現在路上的honda老車比較多
這....是在台灣嗎?
還是看到T牌都刻意視而不見?

tocj wrote:
難道開Honda遇到...(恕刪)


這是一個理論基礎與機率的問題,沒必要兔槽人家
賽車場上的車子操控都很好,但是意外的機率高啊~ 了嗎?
以前我就說過了,殘存下來的老Honda車子,大多是不逞強的車主
第一次接觸Honda是小學時看香港汽車雜誌上寫的二代Accord (透露出年紀了...)
從此對那低低的儀表控台, 又大又斜的前擋風玻璃, 坐姿也略低的駕駛座深深感到著迷
家中陸續入手四代喜美;四代雅哥, 後來也一直支持F1/HONDA直至洗拿去世後就沒看F1
之後HONDA於F1復出後,自己也有一定經濟能力,又跑去SPA/SUZUKA看F1支持HONDA (還有Hakkinen)
只是這幾年來, 覺得HONDA已經不再是以前的HONDA, 特別是宗一郎大師仙逝之後!

- 造型方面, 像NSX/四五代Civic/Accord的低伸引擎蓋不再出現, 車身也不再低扁
- 內裝方面, 較低和延伸的儀表控台,大大的前擋變的較少,Civic 8算有, 但坐姿和以前比也較高了
- 引擎方面, 這個日本官方的 Honda Engine Technology 網頁已經很久沒有更新了! Honda最近較好的作品就是R系列引擎,當初發表時,01有人提到VTEC啟動時的揚程有點不同,小的我經查資料後,當時首先提出這根本就是類似Mazda的Miller Cycle, 只是Mazda需要用機械增壓來增加進氣, Honda 則是加大揚程和開大節流閥來維持足夠進氣量(所以R系統引擎只有在特定條件下,VTEC來能作動). 即便如此, 我還是認為R系列引擎算是很有創意的. 至於K系列..雖然可變汽門是Honda首先量產,但像K系列的VTEC+VTC合一, Toyota可是早了一步, 雖然那顆1.8L引擎表現不怎麼樣. 且K系列抖動問題連我之前在歐洲開過的手排K24也有.
前一二年,最讓Honda迷期待的就是 A-VTEC, 這Advanced VTEC標榜連揚程都可以無段調整,雖然BMW早就已推出了類似技術的Valvetronic, 但身為Honda Fan,還是頗希望Honda能將此技術平民化量產到各車系..., 但迄今沒有消息.
自從汽油引擎的直噴技術漸趨成熟後,可變汽門的重要性已不像以前一般.以前汽油引擎是混合氣在進氣岐管內混合後進入汽缸燃燒, 因此汽們開啟的揚程/角度和時間會直接影響到進氣量的大小, 但直噴技術,要用多少油就噴多少油,汽門的啟閉只要能提供足夠維持空燃比的空氣就好了, 所以, 儘管是A-VTEC,整體技術層面和實際成果(包括馬力/排放/油耗等)對上直噴技術也很難有明顯優勢... 此外,R系列和K系列引擎雖然不錯,但在改裝方面,就不像以前產品般有較大的彈性.
- 操控方面, 這點Toyota最常被拿來砲,但實際上,若有開過以前四/五代Civic的人,再來開八代Civic,就會感覺,其實Civic開起來也愈來愈像Toyota了..., 說Honda操控好的人, 應該去試一下歐系車, 不需要到雙B, 光Peogeut就夠了..., 實際上, 就個人開車二十幾年來的感覺, 若都照速限行駛, Toyota/Honda 感覺差別不大, 和歐系車相比, 是同一Level的.
近來造車工藝進步,都是一體式車身,早就沒了以前所謂的"底盤",那些說車子"底盤"好的人應該再去好好查個資料一下. 目前所說的底盤, 像Altis和Wish底盤共用,是指車身底部的電線油路管線走向設計,懸掛/副車架支點是同樣設計的, 但這並不代表軸距會相同..., 個人是認為, 現在的房車, 若都有五星級的安全性, 那一體式車身(連底盤)的鋼性應該都差不多, 影響操控較明顯的是懸掛系統, 若嫌操控不夠明確, 換個好點的彈簧和避震器應該會改善很多.

Anyway, 話說回來, 隨著年紀的增長, 從一位支持Honda的小子, 我現在應該在板上也是被歸類為"不懂車"而買Toyota的人..., 包括另一也是喜愛Honda的好友, 婚後有了小孩後, 現在也開GS300了..., 不為什麼, 只因為我們現在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 車子就只是代步工具罷了..., 以自身經驗, 以前家中的 Honda車, 含氧感知器和汽缸墊片要當消耗品..., 但Toyota就真的好不少, 就連六年前買的Wish, 當時被人說"Toyota已經不是以前的Toyota了", 可是偏偏六年來只正常保養過(開八萬多公里), 連燈泡都沒換過一顆...

話雖如此, 衝著對宗一郎大師的尊敬, 我還是希望Honda能回到以前的特色, 或許有一天孩子大了, 經濟能力比現在更好時, 若Honda有復刻版的車款, 我一定會實際買一台來緬懷當年的歲月....
個人猜測原因:

1. 年歲增長...對車的需求改變

2. 目前Honda車的確沒啥特色...以前常推薦K7是國產車中操控最優...現在呢?
同是天涯愛車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maverick14 wrote:
第一次接觸Honda...(恕刪)


真是清流阿 好文

朋友可以改看motoGP阿

今年本田已經把賽事重心放回兩輪上了

A-VTEC應該是難產了....雖說我對本田的無段揚程還是很期待...哀

但連HCCI也沒消息...囧

CNN昨天有篇新聞 講的真是一針見血

本田太沉醉於過去CVCC的光榮與驕傲中...導致本田的工程師像活在溫室裡的花朵般...越來越沒創新...

maverick14 wrote:
話說回來, 隨著年紀的增長, 從一位支持Honda的小子, 我現在應該在板上也是被歸類為"不懂車"而買Toyota的人(恕刪)


請問大大開山路時真的沒差嗎?

我有兩個長輩親戚,去年買CAMRY,也是說沒差,現在只要開山路都會被罵,被說開車技術不好,搞到很沒有成就感。我在旁邊只能聽,但心中慶幸做了明智的決定。當然對不常出遊的人來說,N牌或T牌或是H牌都是差不多,還不都是國產車。

雖然H牌不是很爭氣,但也不會選T牌,除非HONDA車全改用toyota的多連桿。

去看看LEXUS的IS與GS是用獨立雙A還是多連桿,就知道答案了。

還有換檔撥片。。。。。
插花一下,雙A臂和麥花臣版上之前已經討論過了,主要還是要看車廠調教功力.幾年前的某世代,講究操控的BMW大都用麥花臣,而較舒適的BENZ卻用雙A臂.法系小車,用個最簡單的前麥花臣後拖曳臂(ALTIS上被炮的要死),在TIS上也幹掉過不少馬力更大的德系車.

HONDA/TOYOTA同級車在山路,正常駕駛應該差別不大,極限環境下才比較容易有差別.但是上一代的雅哥在美國C&D雜誌實測的側向G值還比CAMRY低(同樣美規),懸吊設計就算有差,但換個較好的胎,應該也可以加強不少操控性.

LEXUS用雙A臂,證明T牌並不是做不出雙A臂.事實上前幾年F1的成績,T社比H社還好一些(雖然都被歐洲車隊巴假的...),會用那種型式的懸掛系統,自有車廠的綜合考量.

maverick14 wrote:
第一次接觸Honda...(恕刪)

真是中肯客觀又實在...給你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