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BMW與Honda的操控差異!?


guardian92 wrote:
我自己在蘇花上開車的感受是

在右上坡灣上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右側輪壓力比較大,儘管是左駕的車子

是很難去用言語來形容,但實際開車時會有跟理論不一樣得感受

相反的在左上坡彎時,因為左駕的關係,左側輪壓力更大了,有時候速度快一點

左後輪就拐出聲音了

可以請教一下一般來說前驅車比較會有轉向不足的毛病,但是如果安排前輪 toe in (out) ?設定的話或許可以改善嗎??


你的感覺有問題.... 不可能會這樣,全都反了
爭什麼~參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就好啦~笨蛋~
大家好~
guardian92 wrote:
可以請教一下一般來說前驅車比較會有轉向不足的毛病,但是如果安排前輪 toe in (out) ?設定的話或許可以改善嗎??


右轉應是左側輪受壓較大.........不知是筆誤還是怎樣,我就不討論了。



若是只有調整前輪的Toe in 或 Toe out,效果其實很有限。

Toe in 只能整治初期的轉向,而做太多也會造成輪胎不正常磨損。

要讓轉向不足減少,我想先去瞭解為什麼會造成轉向不足?

轉彎時前輪抓地力,低於後輪的抓地力,就會造成轉向不足。

若是前驅車調胎,會發現前輪的磨耗遠遠大於後輪。

這表示前輪使用量比後輪還要高。

驅動,煞車,轉向都靠前輪,加上引擎為前置,配重偏車頭,自然磨耗比較多。

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換更好的輪胎。

只是隨著使用時間,前輪的抓地力衰退的會比後輪高,自然轉向不足會越來越嚴重。

很多人會利用增加前輪camber來增加前輪的支撐力解決轉向不足的問題。

只是過多的camber在直線時會讓輪胎內側磨損增加,並且減少車輛加速與減速時的抓地力。


這種問題我自己覺得與其去動角度,還不如從避震特性去著手。

增加後防傾的硬度,當前軸側傾時,後軸因為防頃桿拉扯讓內側後輪壓縮與外側前輪接近,所以內側輪會舉腳。

自然後輪因舉腳而大部份只靠外側輪的抓地力支撐下,自然抓地力會比較差。

所以前輪的不足會被後輪的滑動所抵消,自然轉向不足減輕了。

還有一種方式是增加後輪避震的硬度,或是減少前避震的硬度,讓前輪的側傾增加,也會有類似防頃桿加硬的效果。


可是問題來了,在某種速度與壓力下,減少轉向過度的措施能夠讓車身動態更中性。

但是壓力超過一個程度,可能會出現轉向過度的情況。

轉向不足,過度,都很容易失速,自然你希望兩者都不要發生。

可是當判斷錯誤時,任何一種情況出現,輕則失速,重則出事。

你應該最希望的是,不管是轉向不足或是過度,你希望車輛能夠提早讓你知道這些訊息,並且提供足夠的時間讓你反應。


所以,減震筒的特性與相對彈簧的配置就非常的重要。

你希望減震筒能夠在彈簧壓縮的時候,提供足夠的阻力讓彈簧不要被壓縮的太快。

當彈簧回彈的時候,你希望減震筒能夠拉住彈簧,讓上升速度不要太快。

這邊舉個例子: 減速時,與其你希望車子不要點頭,若是你加硬前彈簧,的確車子在重煞下不會點頭。

可是問題來了,車頭低下來的程度有限,自然車尾比較不會因荷重而抬起而失去一些抓地力。

因此後輪抓地力在煞車入彎前的狀況很好,變成入彎都是靠著前輪的抓地力在進行,無法影響後輪。

最後方向盤越轉越多,但是車子好像越轉越推。

並且當你釋放煞車時,因為硬彈簧的回彈力道相對大,自然車頭抬起的速度更快,那轉向在出彎的時候就更不足了。

更別說油門的時間,車頭都抬的過快,自然在轉向不足的情況下,出彎油門更不敢踩了。

但是軟的彈簧會發生什麼事情?

當煞車時,車頭整個垮下來,後輪胎起來,你會發現車尾變得很不穩定,變得你也不大敢轉。

出彎更不用說了,油門一踩整個抬頭,推到不行。


若是說入彎的時候,阻尼有效減慢彈簧壓縮的速度,後輪的抬起就會很線性,駕駛也較能夠掌握後輪抓地力的情況,進而幫助轉向。

而出彎時,阻尼有效減緩彈簧因加速而拉伸的動作,自然可以爭取到更多的轉向與加速的抓地力。


而也有很多前驅的避震調較方向,是故意讓前面靈活,阻尼的程度較輕,並配較硬的彈簧。

但是後輪用較軟的彈簧但是阻尼很強,並且故意利用較硬的後防頃桿配製讓車輛在側向壓力下後輪抓地力較前輪差。

所以就算車尾出去,動態是相對平順緩慢,讓駕駛有足夠的時間反應,利用加速時利用荷重往後將過滑的車尾壓住並拉正。

當然,這樣的設定通常比賽的圈數少,輪胎消耗大,平常駕駛並不適合。


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需要考慮進去的因素就是,輪胎抓地力好,自然壓力傳回避震,車體的壓力就會高。

側傾,點頭的動作,相對於抓地力較差的輪胎就會變得更大。

以前聽過很多人的經驗,包括自己的經驗,剛開始使用爛胎練習,車子都開的很順,可是換上好胎反而不會開。

原因也是抓地力較差的輪胎,一下就到達極限,駕駛反而很快就知到極限到了。

又加上爛胎會滑,所以抵消許多到達避震與車體的壓力,自然所有底盤的動態都變得緩慢了。

相對的,駕駛就有足夠的時間做反應。




改車若是不想要用太好的胎,相對就要盡量避免過硬的避震設定。

若是車台本身剛性較差,並且沒有足夠的預算強化,其實最好不要勉強配置過好的輪胎與較硬的避震。

若是避震硬的情況下,當這個壓力傳到避震與車體被反彈會來,相對的輪胎的胎耗就會高。

所以硬底盤配爛胎,不是很容易不足,要不就是很容易過度。


轉向中性或是一點點過度的前驅車,對於會開的人來說,比較多空間發揮。

轉向不足的車子,就算有經驗的駕駛,能夠真正發揮的空間有限。

可是若是駕駛本身不具備相對的駕駛技術與知識,開轉向中性或是過度的車子很容易出問題。


我相信每個人,只要有興趣的都能夠掌握開車的知識與技術,至少在入門階段,最好還是以平順車身動態的車輛為主。

不要一下跳到硬邦邦的車上,越硬,越彈的避震,車輛反應越快,相對的駕駛更需要快速的反應應對突如其來的問題。


我又很忍不住囉哩八嗦寫了一堆,主要還是希望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人,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的車子調較成轉向中性,甚至過度。

畢竟轉向不足比較好救,收油,減速,方向盤回正爭取前輪接地面積都是蠻有效的方式。

我之前有寫FR的車種在轉向過度的時候比較好處裡,是因為當FR因為油門注入過多造成轉向過度時,

駕駛可以利用收油與方向盤反打回正的動作減少後輪的滑動,而這樣的動作對於一般駕駛是很自然的。

因為出了問題,一般人都會收油與減速,甚至反打方向盤,這幾乎是不需要太多訓練就會的東西。



可是前驅車若是轉向過度,駕駛必須油門踩很深,希望瞬間讓車頭抬起把車尾下壓以增加後輪的抓地力。

加上加速抬頭時前輪抓地力不足會造成前輪空轉,這樣可以抵消掉後輪的滑動。

車尾失控重踩油門.........這樣的救車的救車動作其實是很違反一般人駕駛的習慣。

更好的方法是煞車踩到底,直接讓車子轉一圈,可是一般人也不大會這樣做。

通常都是用力的左轉右轉左轉右轉..........希望把車拉回來。

可是每次左右轉一次,彈簧反彈的力道會越來越強,最後避震觸底就一定打滑到救不回來。

連我自己有時候都不了解,為什麼失控的時候一般人常常捨不得踩煞車。

我自己的猜測是,平常只有在前方有物體出現時駕駛才開始踩煞車。

若是車輛開始側滑,駕駛只會控制方向盤,而怕任何踏板錯誤的動作會讓事情更嚴重。





當然,若是FR過快入彎,加上荷重過多而讓後輪滑動的轉向過度,那是真的不好救。

又沒有前輪可以幫忙拉,除非車子沒有ABS,瞬間重踩煞車故意讓前輪鎖死而失去抓地力。

不然最好還是煞車踩到底讓車子自己轉一圈停下來比較安全。


老實說我聽到有車友對於想要把FF變成轉向過度,我都很緊張,因為自己經歷過前驅轉向過度許多次。

除非是車輛是由有經驗的人做出良好的設定,不然沒有一次是愉快的。

甚至有人將後輪調成Toe out,那樣車子連開個直線都很困難。

或是後輪改小或用爛胎,速度快一點後輪就滑了。

若是你的車子必須開在一般道路上,上述兩種方法我都強力的不建議。



888eric wrote:
基於工作需要, 小弟有意購入BMW 3 series sedan or coupe做為家中第2台車, 目前是開Civic8, 感覺操控蠻不錯的, 雖然馬力soso, 但160以下的速度還蠻穩的, 夠靈活, 轉向精準, 夠晰利
目前還未開過BMW, 不知道會不會不習慣或是少了那種NA高轉的FUN!?, 鄉民們的經驗是如何呢?
...(恕刪)

家裡剛好都有過這2輛,Civic 5代3門,6代coupe,BMW 325coupe,
Civic 差多了,市區慢慢跑無所謂,上高速後就是BMW 的天下,
中高速100直上200,BMW是一氣喝成,開過就知道.

太久沒上來看看了,一上來就看到honda神!!
期待已久的HOND神出現了,終於有國產車能與寶馬進口車相提並論了!

oddchung wrote:
可是前驅車若是轉向過度,駕駛必須油門踩很深,希望瞬間讓車頭抬起把車尾下壓以增加後輪的抓地力.............


更好的方法是煞車踩到底,直接讓車子轉一圈,可是一般人也不大會這樣做。

通常都是用力的左轉右轉左轉右轉..........希望把車拉回來。

可是每次左右轉一次,彈簧反彈的力道會越來越強,最後避震觸底就一定打滑到救不回來。

連我自己有時候都不了解,為什麼失控的時候一般人常常捨不得踩煞車。
...(恕刪)

身為前驅車 轉向過度 車禍的 倖存者...小弟我可以提供一點意見~

當時以時速120以上的車速疑似右前輪爆胎...

車身很快的被拉向道路右邊的民宅...

就在我車頭快面對民宅時...我靠本能把方向盤用力向左反打...

結果是車身打滑大約向左旋轉了150~160度...

右前方車頭撞上分隔島後翻回道路上...
(事後查看發現右前輪的胎&圈都破了~)

車身以"翻肚"+"倒退嚕"的方式"犁田"滑行幾十公尺~
(車頂&引擎蓋都有很深的"犁田"刮痕~)


生平第一次遇到遇到高速失控只能用 驚慌失措+無力回天 來形容...

我當時到底有無"放開油門"...到現在我還是記不起來...

當時已經沒有能力去控制腳踩煞車了~

只記得在撞上分隔島的前一刻已經做好坦然接受死亡的準備...


結論就是...

一般駕駛沒有接受相關訓練的話..

在緊急事故意外過程中只能讓本能反應"介入亂搞"囉~
尼斯 wrote:
家裡剛好都有過這2輛,Civic 5代3門,6代coupe,BMW 325coupe,
Civic 差多了,市區慢慢跑無所謂,上高速後就是BMW 的天下,
中高速100直上200,BMW是一氣喝成,開過就知道.
...(恕刪)


這和排氣量有關吧。
civic 5/六代和325這台車排氣量差快1L,馬力更是一段差距,你應該拿318比,多了200cc還不一定會贏。
不然你去比比IS250,上高速公路直線你以為325還會贏嗎?
尼斯 wrote:
Civic 5代3門,6代coupe,BMW 325coupe


Civic 5代3門 1.6 最多125匹 搞不好是1.5的那馬力更小
Civic 6代 coupe 1.6 了不起Si 170匹(B16A) 不然一般款也12X匹
BMW 325 最少192匹(E36)
原來排氣量差了快1公升這樣也能比............
國產車我認為有這種操控性已經是物超所值
重點是後續保養費之類的都很便宜
如果你今天開的是BMW我想很難有那個心臟去民間廠保養吧

小酷林 wrote:
身為前驅車 轉向過度...(恕刪)


我轉向過度的經驗比你的輕太多了.........人沒事真的是不幸中的大幸。

道路上還是慢慢開就好,畢竟變數太多,像是爆胎,路上油漬......都能夠讓車輛失控。

更何況速度太快,會放大任何問題的反應。

若是像這樣突然爆胎的情況,我想就算是職業賽車手在高速下能夠救的機會也不大。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