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不是進口車不好,而是國產車進步很多

風會告訴我 wrote:
歐洲車的剛性好底盤穩 是因為它的高速公路
當臺灣可以跟歐洲一樣開那麼快的時候 就是國產車開始變硬的時候了

這就是我說的文化的差異造成國產車與進口車的差別的一部分內容
今天剛好去參加一個車用電子產品的研討會
這是小弟第一次接觸到車用產品的規範
感想就是,人家歐洲政府和車廠對於安全性要求的態度
政府法規對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
對照這台灣政府對於車廠的要求
以及長久以來台灣廠商對於規範"尊重"的態度與程度

"文化"才是造就安全性差異的最重要因素!!
風會告訴我 wrote:
歐洲車的剛性好底盤穩 是因為它的高速公路

當臺灣可以跟歐洲一樣開那麼快的時候 就是國產車開始變硬的時候了

因為現在台灣的高速公路無法跟歐洲一樣開得那麼快 所以就可以先不用重視車輛的安全性?
撞死了算你倒楣 誰叫政府速限訂太低 所以車子可以不必做得很安全?

還是說
若台灣國民所得可以跟日本一樣高的時候 那就是國產車變便宜的時候了?!

什麼跟什麼? 這是兩碼子的事吧!

打造更安全的汽車及研發 是永遠不嫌多的
端看車商的造車理念是如何吧
(保護我的車主及路上行人 或 只要賣相好就好其他就其次)

小孩的功課差 就牽拖是學校老師不會教 盯不緊 或考題出不好
千錯萬錯 都是別人的錯
而沒了解究竟學生自己花了多少時間精力在課業上
不想唸書的人 就算有老師盯 目標也只求60分能應付交差即可
想念書的人 不用任何人施壓 自動會自我要求 不斷進步

但現實中,買國產車的車主 能有多少的選擇呢?
dick0314 wrote:
其實這樣的比較很多都只是"我看過...我聽說...甚至我撞過"...但這請原諒小弟無禮說一句話...."個人撞過也是單一經驗"
這種事情是需要統計的數據...不能因為單一測試就推翻該車種的安全性...而且測試過程還要相同才可以....
...(恕刪)

您說得很有道理!

若哪天您也親身經歷了 是否麻煩您也能跟大家分享您"個人"的實測體驗與結果?

最後 並祝您好運!
風會告訴我 wrote:
歐洲車的剛性好底盤穩...(恕刪)


同意

但是政府的車測中心應該做多一點事來"推"台灣的國產車安全進程

進度太慢了
讓錢工作,讓愛自由
aaronlin25 wrote:
2. 1998年購入二手美規喜美四代, 自排, 附前座電動安全帶
不愧是美規, 板金硬是比國產厚一倍吧, 安全陪伴我兩年


不曉得這厚度是怎樣量測的?三陽的本田國產四代喜美板金厚度只有0.5mm!?最好是本田會同意三陽這樣幹,拜託不要以訛傳訛了,本田沒點頭三陽根本不可能也不敢亂動
音浪太強-不晃會被撞到地上 wrote:
SWIFT 網路上客...(恕刪)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其實很牽強,比如說引擎蓋偏軟,並不代表全部都軟,也不代表就會異音,更不代表底盤性能就會不好,更不能代表組裝品質。而且什麼叫做偏軟?是人的感覺?還是撞擊測試後的結果?更何況現在的車輛設計早已跳脫鋼板越硬越好的思維,而是以整體的安全性、經濟性的平衡為出發點。

另外,網路上的抱怨並不能作為準據。

第一、這些車主擁有過多少台車?或長期用過多少台車?有不少車主都是首次購車。他們對自己的車有多少的期望或是說幻想?我這一部swift之前是NISSAN QRV,再往前是 MARCH,再往前是喜美,對我而言 SWIFT 可以說隔音不好,但是要比較異音,卻比 QRV 少非常多,但是不能說 QRV 不好,版件大、組件多,要沒有異音,困難度有多高?最重要的是,我買 QRV 才多少錢?買 SWIFT 才多少錢?在付出的金錢跟所得來比較,我認為可以接受。

第二、SWIFT 的品質與用料,我想我也說過,這是第一批車,日本進口件的比例有多少?遮陽板內的化妝鏡是在右側,後照鏡沒有方向燈,你認為這些料件的品質會差到哪去嗎?現在抱怨的車主,有沒有發現國產件的比例有多少?

第三、我沒有擁有過或是長期用過 TOYOTA 或是現在 HONDA 的車,所以在我發表的言論當中,我不做任何的批評或是結論,因為以我的立場來說絕對有失公允,縱使我也一樣看到網路上說 TOYATA 軟腳或是 HONDA 的問題一樣,我只認為那是要求與需求不同,並不會說那就是不好或是好。我只針對我的車與其進口車的差異做出一個感想,至於能不能代表國產車的立論,我提供一個反向的問題,有哪一個廠牌能說他就是國產車的代表呢?

第四、個人認為,討論應該就事論事,盡可能不要失之偏頗,各品牌都有他的優、缺點,但絕非可以用鋼板的硬度做決勝的關鍵。

airjim wrote:
鋼板最強應該日本車吧
愛信高丘 和 豐田鐵工廠的 1470MPa
據說也可向上到 1800 MPa
印象中 全世界最出名的俄羅斯潛艇是 1000MPa



MPa(應該是指拉伸強度或降服強度吧)只能代表材料品質,不能代表鋼板強度,鋼板的實際強度除了和MPa的參數有關外還跟厚度有關,強度1800Mpa但厚度只有1mm的鋼材甚至比不過強度只有500Mpa但厚度有2mm的鋼材來的耐衝擊,相較下來,厚度比強度實際的多了.........
車種決勝的觀點個人認為不是在於進口還是國產
完全在於品牌
整個討論串下來
很明顯發現
一面倒說國產車不佳時,總是有一個(或是兩個)品牌還是不斷的被分別出來頌楊有多棒
相對於進口
還是會有某牌不斷的被批評
不論是討論國產進口,鋼板厚度,安全與否等等
最後都是這樣的結果
如果要論對於安全係數的要求,實際的要求排列如下:

美國車>歐洲車>日本車

若要論整體車體強度,我會說看車廠設計的態度,還有國家文化對於生命的重視程度,一般來說車重說明了一切,但是一般來說跟上面的排列差不多,不過設計功力好的車廠,或是不以輕量化和省油為主的車廠,車體強度確實較其他車廠為佳。

另外不要再說國產車有問題了,國產車目前已經不是吳下阿蒙,不要老是拿十年前的印象,來比較現在的新款進口車,或是拿十年前二十年前模糊的印象,來說以往的國產車有多爛,當年的進口車也沒好到哪去,當年BMW等進口高價車老了還不是鏽的一塌糊塗

另外沒有得到任何原廠的授權,國內被授權的車廠或是子公司,根本不可能去做任何變更,另外板金件設計上的變更,原廠一定會要求運一台回去做撞擊測試,結果一定要符合母廠自己的要求,看到幾個人在這裡吹捧進口車有多棒,這種不明究理崇洋媚外的態度看了真是令人心寒,難怪當年進口美規喜美可以賣到八十萬,但是修起來跟BMW有拼的貴,換檔振動一樣有,老了一樣是鏽的一踏糊塗,說國產車子容易斷成兩截的,應該是沒看過Benz斷成兩截的,任何車子超過一定力道的側向撞擊力道,不斷成兩截才有鬼,斷成兩截的力道你又沒量測過,你怎麼知道國產車特別爛
我是國產車(其實嚴格來講應該是國產組裝車)的車主,大家討論那麼熱烈的國產車與進口車............的,其實~
有錢沒錢只是一個原因;安不安全也只是一個原因.....種種因素!
開國產車的不必去否認進口車的好,開進口車的也不必去否定國產車的進步!
國產進口不也都是在路上跑的嚇嚇叫,如果生死簿上有列出來了就算開坦克也會死的(可能被飛彈打到吧)!
國產車確實是日益進步,進步的幅度也不小(基本上國產車的進步是在組裝及內裝上),但進口車也是在進步,只是進步的地方可能是轉型到看不到的地方去了!例如歐洲車好像都有所謂的防爆油箱加上自動斷油裝置、BMW及BENZ及TOYOTA等也都已經有所謂的撞擊前防護機制...等,這些都是國產車還需要繼續進步跟進的地方!
至於大家談的撞擊測試,就算國產車都要去ARTC撞一撞又真能代表什麼?國外是有獨立機構隨機購買市面上買的車直接撞,國內的制度呢?
清音俗世留 紛爭幾時休 誰能破名利 太虛任遨遊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