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l wrote:
阿福大好:你知道知道...(恕刪)
車友您好
汽車聲噪來源很多。
CRV MK5的 DIY隔音建議分內+外兩方向。
外:
*內輪拱
作法-拆胎圈+拆懸屌。將鎖點孔位不噴塗處遮閉好。
前輪多為塑膠內障板,可拆卸噴塗或貼丁基膠制震膠/貼片在內障板內側,貼片是比較好看,避免噴的溢漏到處是。
後輪弧內側,則多為車體鈑金,日係車多為裸露或鈑金裸件+原廠已噴塗一層厚厚置震膠,如有施作,則不需再噴。
歐系車則多為裝貼熱壓製地毯材質於後輪內障板,則拆卸此內障板噴塗制震膠在板料內側,抑制輪胎捲起噴擊內輪弧的異音。


用丁基膠制震膠/墊均云噴塗或貼片,厚度達1-2mm為佳。



車廠比較標準的是用這類的海綿隔音墊。
可找鈑金廠,參考日產TEANA 的NVH製程。
完工後裝回懸屌與胎圈,建議再上定位儀確認定位是否有跑掉,則需順便修整定位前+後輪參數。
在鈑金廠看到這一代CRV MK4拆車,輪弧內障板是有隔音棉層(黑色)。

*前檔雙層隔音玻璃
雙層(夾層)玻璃,大多由兩片鋼化玻璃組成,中間會由不同材料的高韌性膜膠合強固,標準有「PVB、SGP、EBA、PU」等不同材質構成。
可參考Kuga為4-5mm厚,野馬約5.5-7mm厚。



日系車普遍偏薄,如Altis僅約2.2mm單層前檔。
前檔玻璃越厚,成本越高,NVH靜音越佳,聲噪不易穿透。
越厚受砂石噴擊也較不易碎裂。
這個要改變比較難。
前檔玻璃要靜䝂的NVH靜音工程,我們都是在車輛設計CAD就得作好設置,生產供應商大多依照日本原廠規格製造。
車輛交到客人手上線下要變更,很難,除非例如台玻(台灣玻璃)有開強化,質量比原廠高的雙層玻璃舖售AM市場作售後市場,才有得改。
*雙前側門玻璃加厚
一般日系還有過超薄1.6mm。
隔音要越好,就得設超過2mm,如能來到3mm厚的前擋撞風後,來到A柱的擾流風阻,對薄璃風壓產生的共振聲越能受到抑制。
比較好的車,連車側玻璃也會是雙層膠合的隔音材。



*車頂架水盤/漢寶等
這類產品裝越多,聲噪越大。


*底盤平整化防護PP+GF30%材質護板。
原廠有作,則來自底盤的擾流通過性越佳,風阻低,車底便不容易出現亂流,製造風壓聲噪。

例如new RAV4的底盤排廢中段的鋁片隔熱板,日本原廠的鎖附點設置鬆散,鎖點少。(CRV 3好像也有過類似的敲擊聲)
導致原車上路,鋁鈑經風阻壓力產生敲擊共振聲,這都是車廠NVH靜音工程的底盤環節,日本原廠BUG沒抓好。


*靜音胎品
輪胎胎塊與胎溝槽的設計,胎塊經路面輾壓,會與胎溝產生“管溝共振“必然異音。
好的靜音胎品設計,關健就在胎面花草。

另外,靜音胎品主流是添加二氧化矽材質。
如同鍍膜藥水主劑,也是矽。
這是靜音胎品可依循的特色性添加料劑。
*晴雨窗
避免安裝不必要的晴雨窗,這類產品,是A柱過來車側主要的挾風,受外凸後飾鏡,致使A柱側前玻離產生共振聲。


容易從紅圈撞風處泡棉膠劣化脫膠、產生間隙,高速隨即產生敲擊。
*引擎蓋內側隔音防火墊
好一點的,除了一片薄薄的熱壓地毯膠合墊,內側會在設置5~10mm隔音棉材。



*引擎蓋內側隔音飾板
2008年Ford Mondeo MK4 為了抑制TDCi柴油引擎的聲噪,連引擎蓋塑膠板內側也加了10mm隔音棉。
因向福特六和反映隔音棉與高溫管接觸,會有溶燒疑慮,上市半年即推出加裝鋁片阻隔隔音棉與高溫管接觸面。



*葉子鈑內側保麗龍、隔音發泡包等阻絕聲噪
更高級的車,會在夾層中塞入這類隔音材降噪。
*車頂鈑金蒙皮厚度
標準鈑件蒙皮厚度為0.8mm,但自2005年後,日系車蒙皮偷薄嚴重,普遍設置僅0.5mm,手指輕壓即凹,例如FIT車頂,new RAV4,Altis,Corolla Cross,都偏薄。
如車頂棚又無設置NVH隔音材輔以車頂內支撐,過薄的車頂蒙皮,會經車頭撞風擾流到車頂,產生擠壓,薄的蒙皮便會上下共震,如又裝車頂包或漢寶,那車頂的共震異音肯定要吵的。
-----------------------------------------------------------------
內裝:
*車門窗玻璃間隙與升降機座
車身玻璃主要是靠升降機固定與作動,基本上,機構的設置,皆必須讓玻璃與車門鈑件、塑膠板、隔水膠條,皆須保留讓隙,避免玻璃升降產生干涉。
而固定玻璃的升降機品質強度,則會反映在側玻璃高速在風壓共振下是否牢固有關。
如果品質廉價,高速運行,都可以拍到側玻璃在高速下朝內兩側不斷震動。
如結構設置不良,還會產生震動敲擊聲。
而車門的導水膠條質量如不良,朝車頭處有膠條掀翻或產生組裝間隙,高速運行也會產生密集拍打聲噪。
*冷氣管口、出風口結構不良
有些車,可能因為使用環保材質,約5~6年車齡後,PP+GF製的硬塑膠冷氣管、出風口裂解。
或結合處卡扣裂開。
便有可能在冷氣排風產生哨音。
*排擋座與中央扶手缺乏NVH靜音工程設置
以日產高級車的NVH工程來說,只要有拆過,都能從內裝各零組件背面,看到原廠有絨布阻絕貼片。
排擋中船,大多也是硬塑膠製件,物料彼此間硬、軟料在車輛運行中相互擠壓,或過彎車體剛性不足扭曲,也會讓車室各零部件產生微小擠壓。
如沒有設置物料背面阻絕絨布與中央扶手、手套箱蓋、A/B/C柱內側,間隙間上蓋與底座交互碰撞產生異音阻絕。
都有很多機率在車輛運行過程中聽到內裝逼哩叭啦異音。
例如400多萬的X6中船硬塑膠,側壓就會有異音、
2005年BMW X-5後尾門也是一堆異音。
2004年S-Class木紋大面積中控台,手指壓按,內部缺乏支撐,也會產生異音。
* 座椅內側簧墊結構體異音
座椅椅背、椅墊內側的機構,如果設置不良,或衰退,有些車齡約6~8年,座椅內也是會聽到簧圈細微的響聲。
*座椅滑軌螺絲鬆脫產生間隙 / 滑軌設置不良產生摩擦異音
座椅這兩處,也是比較容易會有間隙產生的異響來源。
*中控台前防火牆NVH隔音設置
比較好的車,通常中控台引擎室牆面,都會鋪設隔音材料,將引擎室的聲噪阻斷於前防火牆。
但通常是80~90萬中、高階以上車型才會設置。
例如三菱Mitsubishi Grunder,當年中華設計中心由陳聰仁所長帶領,跟賓士設計名師Olivier Boulay(外觀) 及Gerhard Steinle(內裝)共同設計這台帶有賓士設計血緣的車型。
它的NVH也是有著硬傷,就是引擎擋火牆沒有進行NVH優化。
同樣的級距,單NVH隔音就很難跟當時的日產中島敬設計的TEANA MK1對打。
NVH對豪華車領域來說,是甚為重要的一環。
*地毯複合式隔音材降噪
以日產車來說,拆解地毯結構,通常NVH會看到的組成如下 :
鈑金噴塗2mm厚制震膠+ 隔音簾布+保麗龍墊+10mm隔音棉+防火耐熱地毯+腳踏墊
它的組成有著比較細的各種材料構成。
一般的車,將地毯拉開,就直接見鈑金裸件,什麼都沒有。
從底盤下方的聲噪,就會從四輪輪鼓、底盤等各處直接穿透進車室中。
*後椅背隔音材阻斷聲噪+行李箱隔板(或捲簾)
因為SUV的後椅後方,是屬於開放式艙體,沒有防火牆結構體。
所以後行李箱的共振聲噪,很容易直接從後艙傳遞到乘客室,影響聲噪抑制品質。
比較好的靜音設計,會在6/4分離後椅背進行NVH隔音材的設置。
後行李箱隔板也是對掀背hatchback、休旅SUV、旅行車Wagon、 RV、VAN、MPV車型都會有阻絕後尾箱聲噪的助益。
*A、B、C柱內,保麗龍、隔音發泡包等阻絕聲噪
更高級的車,會在夾層中塞入這類隔音材降噪。
大致上,車輛的NVH靜音工程,車廠的設置如上。
有些可以後工程施作,有些並不適合。
例如有些坊間,會在車門板內噴塗A+B劑發泡,將鈑件內側整個封死。
這是很土炮的作法,對日後鈑修都會造成極大的困擾與施工不便。
不會是車廠正規的NVH作業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