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為了能加速車輛電動化發展,Honda將旗下的高效率電動化相關技術統一以「Honda e:TECHNOLOGY」作為總稱。而四輪領域當中的雙馬達油電技術「SPORT HYBRID i-MMD」,也因此從2020年2月開始販售的4代FIT和10代Accord起,改名為「e:HEV」。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10代Accord搭載的2.0L e:HEV部分,純粹是基於策略進行的改名,和其他國家市場販售的10代Accord Hybrid所搭載的2.0L i-MMD是同樣一套系統。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4代FIT所搭載的1.5L e:HEV,則是以Insight搭載的1.5L i-MMD系統為基礎進行開發。為了能讓這套系統更適合FIT的車格和目標需求,Honda透過縮小馬達體積,並重新設計進氣岐管,同時將空濾相關周邊部件改置於引擎上方,讓引擎室內的動力單元架構,在長寬部分都能有效縮減20%以上。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 架構比較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Insight搭載架構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4代FIT搭載架構
 
 
馬達部分,採用全新開發的H5型交流同步電動機,伴隨磁力強化的轉子及定子的耐電壓性能提升,儘管馬達厚度較以往縮減12%以上,依然能提供最高出力80kW、最大扭力253N-m的動力表現。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 採用高性能磁石的新設計轉子:透過採用微細磁性粒子的高性能永久磁石,有效抑制因為熱產生的減磁現象,並提高扭力。此外,藉由新開發的轉子內磁路最佳化,提升磁束密度,達成高轉速高出力的性能。
- 採用高耐電壓皮膜的新設計定子:全新設計的定子採用了空孔PI捲線,透過在樹脂製絕緣膜上設置孔隙,讓新品不只擁有更薄的覆膜,同時獲得更高的耐電壓性,以及實現高轉速高出力的表現。
- 降低切換損失:馬達的切換裝置採用全新的控制模式,在高轉速域中的切換次數為以往的5分之1,大幅降低切換損失。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1.5L Atkinson DOHC i-VTEC引擎方面,在鏈條箱中設置了減振材,從引擎的放射噪音源頭進行抑制。並透過電子VTC的最佳化控制,降低啟動時產生的振動,從怠速熄火模式恢復時,引擎也能柔順的重新啟動。此外,除了排氣淨化裝置採用新式觸媒外,引擎本身的貴金屬使用量也降低了約30%,環保性能較過往更為提升。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另外,本次的最大亮點,在於新增了能提升駕馭感受的「線性換檔控制」。以引擎產生電能驅動馬達的Hybrid系統來說,為了使用引擎效率最高的轉速域,導致加速時,會產生速度感和轉速提升速度有落差的現象。對此,全新改款的FIT採用了可以針對行駛狀況,調整對應引擎轉速及馬達輸出扭力的高精度控制技術,實現能讓駕駛人車一體的駕馭樂趣。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在中度油門開度加速的狀況下,系統可以確實使用到該轉速下,引擎扭力的最大值,並確保馬達行駛所需的電能,同時控制符合加速感受的引擎轉速。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而在油門全開的加速下,提供有如換檔般的引擎轉速控制和引擎聲浪。
 
【技術情報】Honda 1.5L e:HEV 對比 1.5L i-MMD 的改良點
 
以「ベタ踏みちゃんねる」的0-100km/h加速影片來說明,可以發現無論是CR-V Hybrid搭載的2.0L i-MMD,或是Insight搭載的1.5L i-MMD,在全油門加速下,車速不斷提高,但引擎轉速最終是維持定速的詭異感。而新增「線性換檔控制」的FIT e:HEV,則提供了更符合駕駛預期的加速感受。
 
CR-V Hybrid

 
Insight

 
FIT e:HEV

 
動力單元性能數據
 
Insight(LEB-H4)
1.5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代號 LEB)
排氣量(cc):1,496
缸徑×衝程(mm):73.0×89.4
壓縮比:13.5
最大輸出(kW[PS] /rpm):80 [109] /6, 000
最大扭力(N・m[kgf・m]/rpm):134 [13. 7] /5, 000
 
馬達型式:H4 交流同步電動機
最大輸出(kW[PS] /rpm):96 [131] /4,000 - 8,000
最大扭力(N・m[kgf・m]/rpm):267 [27.2] /0 - 3,000
 
動力用主電池(種類/個數):鋰電池/60
 
 
FIT(LEB-H5)
1.5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代號 LEB)
排氣量(cc):1,496
缸徑×衝程(mm):73.0×89.4
壓縮比:13.5
最大輸出(kW[PS] /rpm):72 [98] /5,600-6, 400
最大扭力(N・m[kgf・m]/rpm):127 [13.0] /4,500-5, 000
 
馬達型式:H5 交流同步電動機
最大輸出(kW[PS] /rpm):80 [109] /3,500-8,000
最大扭力(N・m[kgf・m]/rpm):253 [25.8] /0 - 3,000
 
動力用主電池(種類/個數):鋰電池/48
 
資料來源:
https://www.honda.co.jp/factbook/auto/fit/202002/
https://www.honda.co.jp/Fit/
https://www.honda.co.jp/INSIGHT/
新型フィット、2モーターハイブリッド向けに小型・高出力の新モーター
2020-02-24 10:38 發佈
HONDA翔 wrote:
 為了能加速車輛電動(恕刪)



感謝版大分享!

但…這顆引擎今年確定不會跟著四代Fit來台灣


春酒業代有確認,今年年底開始預售

銷售手法會比照新馬3

用新外觀跟新內裝,搭配現行款1.5升引擎。


新款1.3升引擎因台灣稅制關係也無緣

油電系統要等到屏東廠4年後完工才有可能

其實比照台本這幾年的銷售手法跟改款速度

真的不謀而合,完全不用期待什麼。


台灣本田的車迷,跟台灣本田的市佔率一樣

慢慢的流失中
王龑 wrote:



感謝版大分享!...(恕刪)

若真如王兄所說
還真沒勁,
不過可愛的外型或許會吸引一些女車主

不知道會不會有HS
有的話還有點吸引力
HONDA翔 wrote:

 
為了能加速車輛...(恕刪)

下一步可能真的是油電混合動力,不過還是希望車廠在當地的後勤維修完全準備好再推出,車子是買來開的不是買來修的。
台本真是“一步一腳印”😂😂😂
很沒有意義
HONDA翔 wrote:
 為了能加速車輛電動(恕刪)

這個好,技術類的文章才是本田,感謝分享,幫加分

看了本田新聞稿,IPU跟PCU也有縮小體積說明,朋友這段沒翻到,你看得懂日文喔,再幫忙翻譯一下


本田自家開發的H5型馬達,越縮越小這對散熱沒影響嗎

我覺得本田的行銷這次將i-mmd改成e.HEV 不是很響亮,如果是要推廣雙馬達系統,本田得加速全球布局...
singal303 wrote:
這個好,技術類的文章(恕刪)

本來有在猶豫要不要列入,因為PCU和IPU的部分是跟3代FIT的i-DCD做比較,後來想說重點擺在Insight那套i-MMD和FIT搭載的e:HEV的差別,所以就沒列在內容裡了^_^|||

晚點再來補充整理一下XD

我也覺得改叫e:HEV很難闡述這套系統的精髓,純粹為了e Technology和Honda e而改…
影片 FIT4 0~100 = 7.56 Secs.
真猛。可惜台灣無緣
王龑 wrote:
油電系統要等到屏東廠4年後完工才有可能


所以本田這四年都不會有油電國產車出現了喔
【補充】
●IPU (Intelligent Power Unit) 達成2倍以上的出力密度
All New FIT採用了全新鋰電池,儘管電芯數量與3代FIT相同(48 cell),但最高出力提高62%。而由於冷卻系統及控制用ECU的架構設計更為緊湊,重量與體積跟3代FIT搭載的IPU相比,縮減約25%。因此,全新的IPU模組的每重量單位出力密度,為過往的2倍。
 

 
●PCU (Power Control Unit)大幅縮小體積
透過採用雙馬達油電系統,徹底達成體積小型化與高效率化的設計目標。由於主要裝置的體積縮小化,包含將全新導入的VCU (Voltage Control Unit)以及12V DC-DC轉換器整合於PCU內,成功縮減10%體積。PCU的設置位置,也因此從尾廂改置於引擎室內。
 
  • 減少功率半導體數量:透過採用散熱性較佳的RC-IGBT(Reverse Conducting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減少功率半導體的使用數量,實現大幅縮小體積的目標
  • VCU整合於PCU內:VCU主要功能為將電池的172V電壓,升壓至馬達所需的570V最大電壓。透過薄型化設計,整合於PCU內。
  • 採用水冷系統
  • 整合12V DC-DC轉換器:將電池電壓降壓供給空調等電系專用12V電壓的12V DC-DC轉換器,以薄型化設計整合至PCU當中。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