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轉貼 "車體剛性"最完整解析 國產車&中價、高價進口車篇

最近討論熱度很高的鋼樑強度
在商周網站有一些相關的文章喔
作者是中央物理碩士

裡面有提到同一款車
國產和進口用的鋼材強度有可能不一樣
例如神A
難怪撞擊測試車商不敢自主公開
我們的政府是不是該想好好一下如何解決這個議題?

http://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m/GArticle.aspx?id=ARTL000088965&p=1

抱歉
名稱太長作者學歷誤植
中央物理學士
臺科大工業工程管理碩士
2017-05-28 14:16 發佈
相信很多人看過奧德賽違規迴轉被聯結車正面撞擊導致一死四重傷的新聞影片,只要是人就會有犯錯的機會,而主被動安全(包含鋼材的強度)就是要彌補因為人的疏失所造成的遺憾!

所以你說鋼材的強度重要嗎?
而且是在一台100多萬的國產車上!
值得這個價嗎?

企業獲取利潤天經地義,但是是否也應該加上良心因子?
預算高的人就可以得到較高的生命保障(六安);預算低的人命就比較賤(二安)。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ocal/20170515/1118886

espresso wrote:
相信很多人看過奧德...(恕刪)

六安和二安成本頂多差3萬多,這些國慘車真是很無良
我覺得這件事似乎演變成國產車跟進口車的爭論!
就氣囊數量,有些國產車型如福特kuga,現代tucson/elantra都把六/七氣囊做標配了,而且低至6-70萬等級,把「國產車」全拉下水並不公道。
當然台灣人喜歡看得見的設備,如大大的中控螢幕,天窗.,豪華皮椅...等偏好,加上銷售量過度集中某些品牌,也才使得部份車商有恃無恐偷一些看不到的安全設備。今天廠商敢這麼幹,其實部份責任來自消費者自己。

jasonct88 wrote:
最近討論熱度很高的...(恕刪)

話說 神A那張圖完全沒標示多少MPa 作者說超過1000MPa資料從哪邊來的
剛剛稍微google一下
超過550MPa可以稱為high strength steel
超過780MPa就稱為ultra high strength steel了

espresso wrote:
相信很多人看過奧德賽...(恕刪)

日本車好像比較注重省油,美規或歐規才注重安全。以下Odyssey日規和美規就不一樣!
日規




美規

雖說一分錢一分貨,但是有些無良(貪心)國產車商給消費者的是較便宜偷料鋼材的車體,賣的價格卻是媲美進口車價,不僅無視進口跟國產的稅賦差異,更把奇葩的客貨車減免稅賦拋在腦後,價格沒便宜確有拿到次等貨的感覺,討論會這麼火的重點應該是在這吧!

至於是那個(些?)車商,最近在汽車版討論的十分熱烈,就看你自己要不要當盤子買單了@_@
小車看起來只有 fiesta 以及 S5 可買,不然就只有買 進口車 ,如: 馬2 ... 了。
個人認為只要是同一台車型就是一樣的。
因為開發並不會因為市向地就特別設計不一樣的材質,這樣整個開發過程非常花錢。
美規與日本的odyssey根本是不同的車型,不論引擎跟大小都不同,根本不能比較,就好像previa怎麼比sieena一樣?
圖面到生產國會因為該國家鋼材不同有所差異沒錯,但這些都是有規範的找尋與圖面材料相近強度的鋼材,這些原則上不是隨便可以亂改的,根本不需要擔心這類問題。
差異比較多的地方通常是鍍層、烤漆、熱處理、焊接精度、公差這些。沒有任何廠商會拿自己的名聲開玩笑,如果擔心這種問題我想問:BMW 3系列都在南非生產,X系列都在美國生產,難道跟德國生產的鋼材會一樣嗎?
台灣可以價錢上打敗美日靠甚麼?
簡單到不行就是cost down,
又沒有研發技術也沒有大量憑甚麼成本比別人低,
2016年度歐美汽車都用到1400和1800MPa,
台製車六十公里就會撞爛A住,
政府不公布撞擊就知道擺爛,
官商勾結有多嚴重,
美其名照顧國內產業結果,
國產車價等於進口車價,
拿補助又沒有量產車,
講了十幾年的遊覽車車體跟汽車6安有任何改變嗎?
不要怪台灣人不買國貨光從這次車體結構就讓人灰心...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