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留言明確指出原因,我也來説說:
1.體感溫度。是的,溫度計不能反映出體感溫度。在大熱天,即便室溫降了,體感溫度一定要晚一點才能下降。我覺得大熱天,通常要等到五分鐘以上才能有溫度降下來的感受。如果在大太陽底下曬超過三小時,冷卻時間挺定延長。
2.空氣對流。冷氣又不是只有降溫,還有氣流。等「冷流」真的能夠傳到後座,而且能感受到,至少要兩分鐘
,這還是前座的狀況,那後座呢?
3.乘坐人數。如果滿座,前座有人,冷氣更慢流到後座。那些表示後座哀嚎整路的留言,大家想看看是不是因為滿座?覺得沒有關係的,是不是大多只有駕駛在車上?
4.實際體驗最準。我舉的例。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坐過Toyota 上一代的超級計程車Wish,七人座的空間,雖然不太寬敞,但是還能擠上七個人。我曾做過一次,在第三排的後座也能感受「涼風」,因為那台計程車改裝冷氣,另外接一條後座冷氣管,新的冷氣口從第二排的上方處「送風」。好處是很快就涼,冷空氣以下降的方式吹出,冷房效果最佳。壞處當然是對著頭吹,很有可能頭部降溫太快會感冒。
說那麼多,冷氣最快有感,還是需要空氣快速流通,
沒後座出風口,就是只能加裝後座冷氣出風口,或加裝風扇,否則就只能慢慢等溫度降下來。
如果您是處於氣溫不算太高的北部地區應該可以接受沒後座出風口。
南部地區在溫度動輒38度以上,還說沒關係,我覺得這種結論,要嘛乘員少,要嘛是忍耐力強。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