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在天 wrote:
這段話是在說做生意的心態
但我不是賣機油的...(恕刪)
那我誤會了,抱歉...
以下節錄自網路(http://www.holyson.com.tw/answer.asp?sn=124)
這個比較完整,也比較正確(前幾樓我憑印象寫的,難免疏漏)
一個複級機油的SAE番數只能告訴你兩個資訊:
1.前面的數字告訴你低溫流動性的好壞,數字越低,低溫流動性越好
2.後面的數字告訴你100℃機油黏度在哪個範圍,數字越大黏度越高(黏度不是越高越好)
完全不能告訴你這瓶機油的好壞
這點是大家必須要有的概念
許多網友有很嚴重的錯誤認知
以為5W-50是比較高級的油品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
不管是5W-30、10W-30、10W-40、15W-40、20W-50、5W-40、5W-50
都是告訴你這機油的黏稠度跟低溫流動點範圍
並不是告訴你這個油的等級高低
機油的等級高低是要看 API 或 ACEA
其中仍以API最為普遍使用
而且最好是API正式認證的等級 (也就是有API Donut 的油品)
另外,API有認證資料庫 (http://eolcs.api.org/) 可以讓大家查詢(ACEA沒有資料庫可以搜尋)
只要是API有認證的油品一定可以在資料庫中搜尋到
以台灣這樣的溫度來說
其實複級機油前面的數字並沒有非常大的差異
因為台灣幾乎不會出現零下的低溫
有出現零下的低溫的區域才有必要刻意去考量低溫的流動性
但是要達到低溫流動性好,精煉的過程(脫蠟)需更為繁複
所以價格 0W > 5W > 10W > 15W > 20W > 25W
當然 "真的" 0W的機油是很貴的 (自己亂標亂寫的不算)
反之,20W、25W當然就比較便宜
所以也就造就了大家認定20W-50是低價油品的概念
常常看到有人在問: 5W-50、10W-40誰比較黏
這指的應該是在工作溫度下的黏度
SAE J300 的規範是用100℃的黏度(cSt)去作區劃
20番100℃的cSt: 5.6~9.3
30番100℃的cSt: 9.3~12.5
40番100℃的cSt: 12.5~16.3
50番100℃的cSt: 16.3~21.9
60番100℃的cSt: 21.9~26.1
所以,不管是0W-40、5W-40、10W-40、15W-40、20W-40
同屬於40番的範圍,當然會有些許的差異
但一定會100℃黏度在12.5~16.3的範圍
舉兩個例子:
Petro-Canada Arctic 0W-30、Synthetic 5W-30、Synthetic 10W-30
100℃黏度分別是: 10.4、10.3、10.3
Petro-Canada Duron Syn 5W-40、Supreme 10W-40、Supreme 15W-40
100℃黏度分別是: 15.5、14.1、14.6
5W-50的黏度一定會比10W-40的黏度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