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Kuga送歐洲撞測疑問?

kuoivan wrote:
不知道客車跟客貨車的...(恕刪)


國產車,同一車型不論是採貨車認證、客貨車認證、純客車認證,車體結構與鈑金用料都是相同的。
例如Toyota TownAce 、CMC Veryca A180。

台灣最熱賣的銷售車型,例如Toyota CC,單月也就4000台 / 高峰6000台。
以平均5500台*12個月銷售數=6.6萬台
這對生產線來說,算是還OK的生產基數。

但相較1996~1999年的日產Cefiro A32時期一年熱銷12~14萬輛來說,還是差異很大。
至於現在多數車單月僅能銷售100~300台,產能其實是可悲的。
要維持國產車一條生產線大約養1000名員工來算,一款車型單月起碼要破千,建立一條產線才有基本盤。
一品牌至少要2~3款車能混線生產約3000台以上,才能維持下去。

產線都快養不活了,怎麼可能去做多種選擇走客製化與多種不同物料混線生產,會被產線譑到翻天吧!

產線最好是呆板,一種模式從頭做到尾,不用下線再上線一天到晚再那邊上上下下搬來運去就飽了,啥都不用幹嚕!
有開工廠的,這都是很基本的產線概念。

例如模具越單純,架上機台,巴不得一次生產多量,不愛架上機台做那一丁點量在那邊上上下下拆來拆去。
產線人員最賭爛這種沒嫁動率的產物。

貨車、客貨認證車,最大的不同,便是因為法規認證,後貨艙鐵桿認證因容積比設定,鐵桿位置不同。
KUGA這類車,因為辦理客貨認證車,所以必須修改二排座椅椅背傾角以符合客貨認證車型容積比,鐵桿設置會與二排乘員頭部干涉。
故二排椅必須重設椅背傾倒角度限位器。

車主交車後解鎖,主要便是將限位器取消,恢復該車原本客車相對位置的變造方式。
但VSCC第一個盯上的,便是因為當年為了 Escape逃跑號弄出來的SUV休旅車 " 客貨認證",盯死KUGA的這個認證車型。
所以全省經銷商,客貨認證車也就不在陳列鐵桿解鎖的款式,都照法規認證辦理來走。
也就是現在處於較尷尬的狀態。

如要克服這問題。
除非福特六和的KUGA也比照中華的得利卡,後艙自己設變加長版,以符合貨艙容積比,去解套鐵桿與後乘員頭部干涉的位置,將鐵桿往後挪移。
但自從2007~2009雷曼金融海嘯,國產車補助取消等影響下,國產車能自行研發的能力變低。
許多品牌端,開發個配件,連車體CAN資料對手件要提供哪些部位給供應商,車廠方菜鳥人員都搞不清楚。
歐系進口車品牌公司小,沒有設計開發、車檢經理等單位,更是直接要求供應商加入海外會員繳年費自己上線申請車體資料。
歐洲車,版本百百種,每個月或半年死活狂改款,配線、模組都在變。
車款高、低配,版本超級多,這些前端設計研發,只會加重供應商的成本。
最恐怖的,如果開發撈錯資料,投入的大量錯誤模具、拉掉的時程得自己吞。

福特六和還有剩存的設計中心人員,加上中壢廠區內有各種新車測試實驗室、路型測試,還有一定的資本可以搭配、輔導供應商開發新產品。
進口車品牌,公司小到連養一個開發經理都沒有。
不懂開發的業務人員兼著搞,就錯誤百出,去做這樣的產品,開發上漏洞、BUG就很多,風險要供應商自己得有底,如果以為中心廠的生意這麼好做,那是頭殼撞到不知死活,賠一庫子底比較快。

說這麼多,現在要設變車體結構,還得取得母廠授權,設變難度相當高。
新車銷售數不容易攤提回來。

和泰車都不願意再進行New Sienta MK2右駕改左駕版嚕!
都直接放生了。
這款車,正常時期單月也有1000台的貢獻值都這命運,更何況單月賣幾百台的車。
Arcus0827

幫推!!!真的實際瞭解工廠生產的,基本就會清楚怎麼可能台福搞整車鋼材結構這種大設變,臺灣才多少量。加根鐵桿、增拔一些設備這類舉手之勞還有可能。

2024-10-30 9:22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