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請一堆車評來賽車場背書,說的滿口拖曳臂真香,就能挽回車迷的心? 只會帶來反效果罷了

ysparray wrote:
不是說扭力樑操控就一定不好,
只是國外高階多連桿,低階扭力樑,
為什麼在台灣我花比別人多錢買到的是國外低階的底盤配置?




已經老生常談摟
並不是國外高階多連桿,臺灣扭力樑,
而是第一第二波上市國家多連桿,第三波以後上市國家扭力樑,
這是福特的說明,給你參考,如果是糾結在國內國外這一點的,可以消解了,
如果有其他情結難解難消,請繼續...

(以這點來判斷,我覺得臺灣小改款會改成多連桿的可能性也很低...,
又如果這麼嫌棄扭力樑又不去看別台車又說加錢沒問題,真的想要買多連桿的MK4,年底可能會有100多萬的正ST)

jackey chang wrote:
台灣賣最好的 alt...(恕刪)


用豐田的玩法
是玩不過豐田的
所以才要強調操控
走出自己的路

結果現在新神A
有可能連操控都贏

原本會購買福特的部分族群
不會跑掉嗎
90萬內要找到這種配備齊全的車

沒有

這就是賣點了。

至於什麼粱還是什麼吊,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關心過。

就算要嘴操控,同價格帶的車,我看也沒得比了,會差到哪去?

真要玩操控的人,也不會看90萬內的家庭房車。去買買86、mx5、wrx 再來慢慢嘴操控吧。

focus再怎麼樣,都是cp值爆表的家庭房車了。

不喜歡,去等神A,還是等要改版醜到翻的馬3呀,有人逼你一定非要福克斯不可?
麥司 wrote:
已經老生常談摟
並不是國外高階多連桿,臺灣扭力樑,
而是第一第二波上市國家多連桿,第三波以後上市國家扭力樑,
這是福特的說明,給你參考,如果是糾結在國內國外這一點的,可以消解了,
如果有其他情結難解難消,請繼續...
(以這點來判斷,我覺得臺灣小改款會改成多連桿的可能性也很低...,
又如果這麼嫌棄扭力樑又不去看別台車又說加錢沒問題,真的想要買多連桿的MK4,年底可能會有100多萬的正ST)

感謝你的資訊,我剛剛上澳洲福特官網去查,
https://www.ford.com.au/
澳洲福特只提供3個車型 ST-Line Hatch,ST-Line Wagon,Titanium
其中ST-Line Wagon是獨立懸吊
ST-Line Hatch,Titanium是扭力樑
然後果然也是很有鬼,澳洲福特官網MONDEO的型錄就會強調懸吊是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在Focus的型錄上就沒有提懸吊型式,可能澳洲鄉民也罵很兇吧?

然後看到一篇澳新聞
https://www.goauto.com.au/news/ford/focus/why-most-ford-focus-models-ditch-irs/2018-07-24/74335.html
這邊主要是提到福特很想因為成本提供全面扭力樑
因為95%的人也感覺不出差距
但是他們也知道這樣很會損失很多客戶
所以因為市場需求針對一些客人比較重視獨立懸吊的市場如歐洲或中國還是提供獨立懸吊,
所以只能說台灣跟澳洲市場太小了,不是很被重視

我是沒有找到第3波後全面改扭力樑的新聞,還是說第3波都是一些市場比較小的國家?
我也同意目前台灣市場買的到多連桿應該只剩ST了!



ysparray wrote:
所以只能說台灣跟澳洲市場太小了,不是很被重視

我是沒有找到第3波後全面改扭力樑的新聞,還是說第3波都是一些市場比較小的國家?
我也同意目前台灣市場買的到多連桿應該只剩ST了!


澳洲的汽車製造業現況很慘,比台灣還要慘,2017年10月22日由於經濟規模無法支撐,
最後一間汽車工廠Holden於2017年10月20日正式關閉。澳洲再也沒有國產車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澳洲人要買新車就是都是買進口車,只是不解的是,
若是這樣,澳洲的Ford可以進口歐洲規格的多連桿車款啊?為何最終還是只進口扭力樑規格?

唯一的解釋是成本考量,一來價格較便宜,再來或許歐歸去進口成本也不划算吧!畢竟市場不夠大。

這點倒跟台灣未來國產車的處境越來越像了。
快樂阿比兄
換個多連桿操控就會贏,你會不會太鍵盤了一點?
OmegaSho wrote:
結果現在新神A
有可能連操控都贏
若把306、Xsara的拖曳臂給裝上的話保證就不會講拖曳臂很爛了

Abby1926 wrote:
澳洲的汽車製造業現...(恕刪)


我覺得其實也不能全部怪台福,
台灣消費者比較重視有沒有DVD跟核桃木,
看之前focus的銷售量
全車好料還是賣的這麼差
應該是福特評估台灣市場現況應該扭力樑就夠了



Abby1926 wrote:
大概約三十年前的掀背鋼砲如106跟SAXO,都是標準前麥花臣後拖曳臂(扭力樑)的設定,
會採這樣的設定除了要將後廂空間做到極大化,後輪徑可能往兩側角落塞之外,
這樣的設定,成本絕對是車廠的考量重點,但是操控也是一大考量,
即便如此,當時這樣的設定,即使採用多連桿設定的硬皮鯊GC8,
在山路上都佔不了這兩台的便宜!

GC8網路上查到的車重是1240kg,以當年的車重來說算重了。

106跟SAXO是小車,前者車重不到800kg,後者則在800-935kg。

以上車重資料都是網路搜尋得來,有錯誤歡迎各方人士更正。看車重數據也知道GC8跟另外兩台根本不同等級的大小,GC8幾乎比對方多50%車重!差異這樣大的車你說扭力樑不輸獨立懸吊,我也是醉了,這跟拓海開86下坡贏過GT-R,就說86比較好是一樣蠢的話。

OmegaSho wrote:
用豐田的玩法
是玩不過豐田的
所以才要強調操控
走出自己的路

結果現在新神A
有可能連操控都贏

原本會購買福特的部分族群
不會跑掉嗎

我開過Focus TDCi Mk2.5,現在改開TNGA底盤的Prius 4,說真的我覺得TNGA沒有大家講的那麼好,可能是設定問題,開起來就是比較晃,開車時的安定感也沒有Mk2.5來的好。

新Altis使用的TNGA底盤,看過影片可發現跟Prius沒有很大差異,我想設定應該也是差不多。不過還是要等新Altis上市才知道。

有人說不知道為啥一堆人一直打扭力樑這問題,我覺得蠻有趣的,不要一直護航,自然不會有人一直打啊!網路上不是只有你一種聲音,別人卻不能說話的。車廠做不好,就不能怪在意的人抨擊。正因為我懷念Mk2.5的底盤設定,所以覺得Mk4全部用扭力樑是一種退步。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