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88 wrote:疑?假設引擎蓋皆為鋁(恕刪)
這個問題在原廠給答覆的時候我就有相同的疑問,針對這個問題,原廠則解釋這邊的「配重」,不是前後平衡的配重,而是車身總重的要求;意思大概就是說,拿掉備胎的重量由鐵下支臂彌補;或是要把車輛總重維持在一定範圍內的意思。
以上,這是原廠給的說法。
另外,有在討論串裡面看到關於拍攝閃避鐵桿和海外試駕照片相關的討論。我們沒有特別針對鐵桿進行拍攝,但也沒有刻意閃避,鐵桿的位置依照客貨車法規限定,除了既有的位置一定都有鐵桿之外,對於後車廂空間也有一定的要求,其實這才是座椅受限的最大主因;若了解相關規定,其實不用刻意強調,是基本概念,若有不足還請見諒,以下引用法規供參考、說明。
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那三根鐵桿,同時在後座固定後,要有一立方公尺的載物空間。相關規定可以參考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7條,還有 109 年 2月 27 日修訂的 第3條 汽車使用性質分類規定。以下附上參考法規連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Rela.aspx?PCODE=K0040013&FLNO=87&ty=L
艾咪 wrote:當初就是因為前一代駕駛座椅大腿支撐不佳,又沒電動可調整,就放棄不買了,這次真的大大改善了,一定要來去試車。
至於乘坐舒適性和空間,應該是不少人相當關注。前座,包含整個內裝環艙設計帶來的好處,使得駕乘者更具安定性,這比起上一代車型出色許多,各項操作更加直覺。而 ST-Line 身為運動化取向的旗艦車型,在此基礎下加入兩張專屬運動化座椅,透過造型與包覆面料適配車型格調,使用材質如類麂皮、紅色車縫線等,質感好、觸感好,而且防滑。雖然美如其名是兩張運動化座椅,不過實則上只是透過包覆面料不同改變乘坐特性,所以乘坐舒適性並沒有受到影響,當然這並沒有因而加添包覆性,整體來說仍是以舒適化取向為主。
此外,左前方的駕駛座,配置的是十向電動調整座椅,比幾右前方的手動座椅可以進行更細膩的位置調整,只是相對速度比較慢,這就看個人喜好取向而定。
附加簽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