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子平 wrote:下壓力提供多少數據?(恕刪) 好問題,這在車廠作GTR有跑賽道測試的成車測試才有作這類的測試。一般乘用車車廠的套件,作不起成車裝配送海外作風洞+實車壓力測試的。包括本田Modulo、Mugen無限套件、豐田東南亞設計的TRD、Modellista套件、Mazda 日本MS、KS等套件。因為我們便是幫日本這些品牌商及車廠代工,一般車型是沒那個資本去作幾百萬的海外成車套件測試。船運成車送一趟德國,送風洞、送比利時Lommel Proving Ground(LPG)賽道測試中心。抓350萬檢測成本,光攤提個500支尾翼,每支光送測的攤提就7000/每支尾翼(僅測試攤提,不含產品物料、噴塗費、包材、紙箱、物運、倉儲、管銷成本)。根本不用賣嚕!這只有國際車廠,走全球戰略車型,一年賣量超過數萬、數十萬台以上的車型或超跑類高單價品才有辦法攤提這些成本。就算是雙B或Audi,有作過風洞測試,原車未裝前風阻cd 34,套件成車測試能降到cd33,就很厲害了。有測的商品,原廠也會將降組係數標示出來宣傳。這樣的套件商品,比大金標榜日本壓縮冷氣還稀有。一般通用成用車,我也僅只見過Audi的車款原廠套件,有清楚標示過套件降組-1或-2,也不是每台車原廠套件都會有的。雙B的夜色套件、AC,我在車廠也還沒見過有測到這種程度的。那得是賓士AMG整車或BMW M-power整車測試的高檔跑款車才有的投資成本。市售套件,很難。那一支尾翼,就不知道得賣幾萬起跳了。日本車廠市售套件也不會有這種降阻測試條件,包括豐田早期的Z版套件,現在的GR外觀版本。有送送ARTC,該作的一般車輛測試,該作座椅拉力的拉一拉、該做翻滾的翻一翻。台灣連個成車風洞機房都沒有,國內是要測個啥諾!車廠開發中心有個風槍能測個車體導風就偷笑了。幾年前唯一有的風洞實驗室是中央大學,縮小版的,現在不知道有沒有其它大學有投資做更大的,很難攤回本的,學校都快沒學生招嚕,很難有大投資。開發單位要做,得先依照等比例做好微縮整車模型送測。我們搭配車廠做認證件,也不會跟客人唬爛這種子烏虛有的事。讓您知悉! 我們與日本車廠這產業的如果說自己設計的套件裝上去會飛天會鑽地,笑笑就好!這資格,日本車廠也僅只會保留給GTR這類的高性能車。
俞子平 wrote:下壓力提供多少數據?(恕刪) 可以參考下。全球誕生出最低風阻係數cd0.175 - Lightyear 0荷蘭汽車。https://news.u-car.com.tw/news/article/72203一款車要降低cd風阻,通常仍需是整車設計著手。透過氣流導引、底盤抬升會產生的影響,藉由降低懸吊底盤平整化、氣體導引設置、解決撞風面車尾、後視鏡、輪弧等處的亂流影響。達到降低cd係數、減少油耗、減損動能損耗等等。一般轎式cd風阻控制在23左右就已經很不錯。SUV幾乎都是26~30起跳。荷蘭產,風洞依樣得送到德國進行成車測試。德國上千坪的風洞機房測試場,規模是很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