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渦輪引擎 與 自動熄火 是否衝突


genelee826 wrote:
各位前輩大家 小弟...(恕刪)


其實台灣人被"熱車"這名字有一點給扭曲化理解了...
熱車和潤滑應該是兩件事分開看


因為寒帶國家機油會可能有凝結,所有需要熱車把油溫升到工作溫度
可是像我們亞熱帶國家根本是不需要熱車,因為油其實都可以達到工作溫度

但不用熱車不代表不用機件潤滑,
因為機油都在油底殼,要靠幫浦抽到引擎,若引擎還沒被足夠潤滑就狂催上路,
對引擎是不太好!!

渦輪在不同檔位時引擎就會因不同轉速,本來就會開開關關
個人是覺版主應該是不用太擔心
davidho wrote:
其實台灣人被"熱車"...(恕刪)

機油...不知道會不會結冰,
不過機油好像是在一般溫度時黏稠度較低,
工作溫度時較黏稠,
比如標示15-40,
就是指低溫和高溫的黏稠值,
我也覺得不太用暖車,剛啟動時轉數會拉高原地吸廢氣也不健康,邊開變暖車頂多就是轉數較高車子比較不好開罷了。
關於潤滑,假設車子放一個禮拜好了。請問一般的車大約發動多久這些潤滑油才能到達個部位?

57803167 wrote:
以速霸陸來說自然進...(恕刪)



拔掉自動熄火售價省5000元我也願意
加裝自動熄火售價多付5000元我不願意

渦輪增壓與機械增壓應該不同吧? 引擎一發動=>渦輪葉扇就轉動?? 好像不是吧?? 機械增壓才是! 熄火再啟動(轉速與機油壓力又不可能馬上達到啟動渦輪所需的設定值), 不過渦輪引擎確實需要注意散熱與機油潤滑度(渦輪是消耗性用品)

sam-liau wrote:
渦輪增壓與機械增壓應該不同吧? 引擎一發動=>渦輪葉扇就轉動?? 好像不是吧?? 機械增壓才是! 熄火再啟動(轉速與機油壓力又不可能馬上達到啟動渦輪所需的設定值), 不過渦輪引擎確實需要注意散熱與機油潤滑度(渦輪是消耗性用品)


引擎啟動時渦輪葉片就會轉...

只是不會加壓.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觀察網路上許多針對零件耐用度的質疑 (不只汽車,其它如相機、電器等也有人提出),很多回文都用同一個理由回答,那就是:

原廠一大堆工程師會沒想到嗎?原廠工程師會比消費者笨嗎?原廠工程師會這樣設計一定是有想到,而且自然會有解決方案。


真的是這樣嗎?


從一大堆新聞事件看來,原廠工程師有沒有想到是一回事,但要如何處理或設計又是另一回事,畢竟出錢請人的老闆最大,飯碗遠比理想和抱負來得重要。原廠工程師最大的目標,不是計設耐用的零件,而是計設低成本、不耐用、但又剛好可以撐過保固期的零件,這樣是符合原廠最大利益,不但可以節省製造成本,又可大賺過保後的維修費。零件最好模組化,而且模組越大越好,一來可以賺更多錢,二來又更方便技師維修 (整組不修直接換掉最容易),三者換下的模組原廠花點小錢修好,又可當一整個整新模組來賣。如果消費者嫌零件太貴不換,正好直接報廢換新車,可以再賺一次買新車的錢。

小弟有幾個高科技廠 RD 部門的朋友,聽他們口述平常的工作,研究如何 cost down 似乎也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


觀察這幾年來,許多原先消費者眼中的 "高價但是高品質" 的廠商,都紛紛走向 "cost down" 這個最高原則,結果是價格未必降很多,但品質一直走下坡,現在就算願意多花錢,也不太容易買到過去那種 "萬年操不壞" 的產品。




另外一個常見的質疑是為什麼新產品會有那麼多問題?很多回文一樣都用同一個理由回答,那就是:

最新的科技當然會存在一些問題啊,就是要一面用才能一面發現,然後解決啊。


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新藥要嚴格測試沒問題才能上市,其他產品就能先上市再來測試?為什麼藥廠要自己花錢徵人當白老鼠,但其他產品卻要消費者花錢買來把自己當白老鼠?為什麼消費者發現自己是那隻可憐的白老鼠後上網抱怨一下,還要被酸說對產品沒有愛就不要買?為什麼買的時都沒說明 (或故意不講) 某項高科技要注意 ABCDEFG..... ,等日後出問題才怪消費者不會使用這些 "高科技" 配備?
skoda的yeti就有1.2汽油渦輪同時也有自動熄火啊,
以原廠來看這樣是沒問題的。
但是耐不耐用往往不是原廠最在意的點…尤其是歐系車。
渦輪本體最怕的是極高溫時
油道內的機油瞬間停止循環而焦化
如果是正常使也不需要刻意的冷車
有的渦輪甚至有水道散熱
現在的技術已經跟早期完全不一樣了
連長時間高負載運轉的重機械都用渦流了
別把印象還停留在過去的改裝車上


而且自動熄火裝置也有很多保護機制
電瓶裝況 外在氣溫值 引擎工作溫度
甚至空調有沒有達到設定溫度都有關聯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