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blesslu wrote:
哈,馬六好看嗎?我...(恕刪)
以車廠引擎內燃機科技面,Ford的內燃機引擎是比Mazda強,馬自達藍天科技內燃機,原理是既有內燃機,藉由括缸、改良鋁合金結構、燃燒室、點火方式等各層面,來升級既有的內燃機技術活化性!
算是為了更強力的壓榨每一滴燃油進化的成果,這方面,馬自達是做得很棒的!
但論科技面的先進度,福特、福斯,仍然是這種全球前十大車廠資源龐大的先天優勢。
可以發展目前主流的四缸更強勁動力的內燃機,甚至福特一連用1.0渦輪新式的三缸等等新引擎,連續數年拿下該cc級距引擎內燃機國際大獎,這不是馬自達過去一年全球只有150萬輛銷售量的小型車廠所能砸的開發。
以馬自達脫離福特集團,全自主日方持股後,背水一戰開發創馳藍天科技,已屬不易!
對我買了福特柴蟒、本田FIT MK3、馬自達3、又回來買kuga 4T來說,買福特車來開,通常不會太安份,這跟品牌設計有關。
本田的油耗會設計於右方以圖像式來表現,操駕時,比較會去注意燃油的節能輸出是否處於最佳瞬間油耗。
馬自達的中央螢幕,則採用圖表+節能樹種植數量表現,只要一趟上路,把畫面設在油耗,就會去注意它!
兩個品牌,我開的時候黃金右腳都會節制比較多,尤其馬3在2丙與不厭亭,都能開出系統4.3/100km的燃油數字,都是跌破眼!
福特車,大多是數字來呈現,由於底盤剛性太好,採到210都還會想再往上探底下去!= ="
上了高速,不塞反而定速順順開,塞車只會暴衝轉速拉上4000以上,kuga這種休旅車都能當房車開,也真是夠機車的設定了!
我開南陽的現行Santa Fe,城林大橋要轉65快速引道,想拉80都不行,得壓在55~60以內,底盤差異很大。
福特車要孬孬的開,真的是不對味了!它的底盤做這麼好,根本是來害人的!!XD
蟒與馬6,幾年前我就發過這篇試駕分享 :
Mondeo MK4 & Mazda 6 MK3真柴實料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0&t=3697807
論底盤,我覺得柴蟒還是略優於當時的馬6 2.2D
以造型來說,Mazda 6 Wagon比較新世代科技美,線條俐落,為了美,還特地縮點軸距,也真是佩服馬自達為了車身美感所做的犧牲!XD
但Wagon車主要有心理準備,它後艙與行李箱容積,勢必會比同級車小一號尺碼,這是為了美所必需的代價!
Mondeo MK5 Wagon是屬於歐系房車的那種美,外觀不輸BMW 5 Wagon的車體設計,主要還是為了後艙的實用價值而孕生,比諸多的歐系中大型房車的Wagon漂亮是有的。
而買Wagon,我個人比較偏愛柴油設定+Mondeo MK5的設定。
福特六和導入的240汽油版本,當時跟六和搭配開發346 Focus組立,有建議引進汽油版本,應該朝向少量卻精緻性運動高性能車取向,走向5系列的性能M版或賓士E系列Wagon的AMG外觀、內裝走向。
建議240應該標配ST-Line全車專屬套件來推這台高性能運動款車型,避免卡在中間,不上不下的!
例如我這種柴蟒粉,壓根對240~245就是沒興趣,跟我標榜動力多嗨都沒用,但上了ST-Line可能就會奇癢難耐,為了不用多掏幾十萬去改歐洲原廠這些套件、鋁圈,每公升噴8公里,我可能會受不了誘惑捐了!XD
但理智最終理想選擇會是低CC數的180 1.5T或花相同2.0T少些配備買TDCi才是我的理想。
最後,選了便宜+大碗的Kuga 4T,90出頭就有,多出的幾十萬,要改車要拿來開模作別台車產品、幹啥都很好用。
而且中古車價跟6T都差不多,買太好會蒸發許多看不到的成本。
油耗問題,都已不是多花20萬能攤提在車價上,自然福特的TDCi車型是越來越難賣!! = ="
高守 wrote:
建議240應該標配ST...(恕刪)
因為我原本Mondeo MK4是有在早期2009透過福特經銷向六和ACSG馬哥那邊訂了歐洲PUR材質全車空力套件。
歐洲原廠的PUR套件,全台灣各歐系品牌,大概也只有福特賣最便宜了,VW原廠套件搞下來起碼都要15~18萬才上得了身。
對福特六和本身的建置成本,零售ACSG訂料肯定是貴的,素材成本至少在4萬起跳+塗裝約1萬成本+VMC安裝到好,加上破萬的射出變異PP材質成型的高檔ST-Line尾翼,成本肯定要抓6~8萬以上.....成本很粗。
一款特仕車,還得另外裝配好拉到ARTC做額外的外觀認證,才能合法!幾十萬成本又噴掉了!
最關鍵的問題,應該還是在歐洲原廠PUR套件成本比較高的問題上!
而國內車市萎縮的狀況下,單一車型每月只有500台都很難在國內開模自製,更何況大蟒來到5代進口,單月已經布道100台,國產套件是玩不動的。(以福特六和亞太的標準來說,都需要到射出品級距,上千萬的開發,攤提是沒這個空間,不可能有毛利產生。不是車友用大陸滔寶那種不入流三級品與價格來看車廠的檢定。)
要能節省成本,車廠得用線上的訂料,取得歐洲原廠直接裝配進口才有機會壓低成本。
也要看歐洲福特放不放這樣的配置給台灣了!(僅以我對車廠的認知,應該是得這樣的模式。但我的看法,不代表台灣福特實際的內部作法,畢竟我不是福特的員工。)
目前福特在亞太地區走得其實並不順遂,日本、澳洲都相繼退出銷售或在地生產,唯一比較大的就是中國大陸的市場。
但一場美中貿易大戰搞下來,美國品牌肯定在大陸討不到好處,還得碰了一鼻子灰。
過往國內車廠還可以生產製造來外銷日本、澳洲、中東、東南亞等地,現在台灣的困境,是簽不到任何有利的貿易協定,國內車廠的自製外銷,一年不如一年。
加上國產化產品的銷售從過去55%降至去年統計低於45%,最跳腳的其實不會是六和了,而是Toyota國瑞,畢竟它的國產化產品與市佔比例縮水最嚴重。
加上台灣意識形態過於分化嚴重,會嘴來批判多於身體力行,並不是很支持國人自製的產品,國內車廠要經營其實很嚴峻,不容易呀!
畢竟生在台灣其實已經很幸福,台灣的汽車品牌與車型已經超級飽和,太多了!
Mondeo MK5 Wagon一個月才賣多少台,我們詛咒它賣更慘,也沒意義!!
看不慣的,其實應該動腦筋去想對自己未來有幫助的活幹!
批鬥它,它還是一個月只是賣不到百台呀!

但我在國內車業,不管怎麼看,我都覺得福特六和的國產車用料都很紮實,是業界難得的國產好車,台灣如果失去這個國產品牌,我覺得是我們國人的損失,不會是車廠。
將來車友要買歐洲車,就準備掏更多成本買+養。
Mondeo MK5都已經變成進口嚕!XD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以車廠引擎內燃機科...(恕刪)
不常上01,偶爾閒來無事上來晃晃,今天看到阿福兄的留言真的覺得大有所獲!
我自己賣車好長一段時間,退下第一線銷售後也搞過零配件的供應開發,對汽車這件事和這個行業,算是小有瞭解,常常在網路上看到網友大量留言,主觀的部分就算了,本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主觀意見,但是看到一些對於車輛特性、業務行情、車廠行銷、或是政府法令的一些臆測或斷言,除了啼笑皆非之外,其實也很無奈。
今天看到阿福兄以自己長期擁有的具體心得來論述,客觀具說服力,分析車種優劣勢一針見血!
滑了一下午手機總算有點收獲。
離題了,個人覺得:柴莽旅行車的問題也許不是簡單的外觀好不好看或是產品編成設定的問題,而是整個福特六和的問題。
福特許多產品都有優異的產品力,但是在台灣都賣不起來
一件事一件事來看,有總公司的錯、有經銷商的錯、有消費者的錯,但,這是經年累月之弊,無解,很無奈
怎麼辦?狠狠地斬斷現在的思維重新打掉重練是唯一的解,但,講都會講,做,很難
與國外喊量的壓力、品牌地位劣化後行銷想做也沒有資源的壓力、經銷商目標的壓力、上下亟欲整頓卻欲振乏力的壓力...
我在福特銷售體系幾年,幾個大官來來去去,有的時候好不容易覺得這次總算來個有想法有企圖心的,結果多半是雷聲大雨點小,幹個兩三年之後又轉調大陸高昇去了,下一棒接手繼續喊口號
消費者還好,喜歡就買單,不喜歡,別買就好,二十年來,最苦的是經銷商。
rabbitwhiskey wrote:
不常上01,偶爾閒來...(恕刪)
在國內電玩業從軒轅劍,仙劍奇俠傳,走到2011開始逐漸轉投資開發汽車配件,二刀流雙修到現在四處混車廠。
這兩年不是只有電玩業不行,汽車業也很嚴峻,但這不單台灣經濟不好,是全球性。
大陸車市自主品牌現在正在全面性崩壞。
有些品牌,年度規劃生產銷售需達到70-100萬量。
更甚者,單一品牌開出200萬量車的支票。
現在11月將過半嚕,一堆車廠庫存超過10萬量以上清不掉。
我跟車廠前輩在聊,都覺得這畫面實在很難想像,滿坑滿谷都是車放在那邊晾。
這要出多大條的事。
如果是在台灣。
一個品牌單一車型現在這時候卡了1000台租借山立拖運公司的場景,放了到處都是車,就已經哀嚎不止了。
超過十萬台庫存是什麼概念........@@
這讓我想到以前電玩業單機時代。
銷售部門每次都開出遠高於產品實際的銷售數量,然後生產壓片作了一大堆好幾萬套,然後銷售部門為了衝高業績先把獎金領到手,就到各門市請託給他塞貨。
這下場,就是一堆成本與毛利泡沫化。
等到老闆發現症狀不對時,已經被自己銷售部門,財務報的虛帳給坑死了。
但這企業這樣被糟蹋很多次,為什麼,因為老闆不愛聽真實的數字,跟他說真實的數字他會非常不開心,因為他喜歡被騙。
大陸要面臨的,就是這種虛報膨脹接下來要產生的惡果。
大企業有些內部問題,裙帶關係太複雜,即使我們跳槽換一家,名片上面印總裁,依然有可能寸步難行。
一個大企業,CEO都不是跳過去2-3年就能透析內部狀況,並在3年內佈建好自己的人際網路與確保資源運作。
打仗容易呀!問題是糧草不濟。
要先解決囤田,存糧,運糧道這些裙帶關係。
這些不疏通,戰略再好,仗多能打,都無法持久。
一個生意要能成功,向來不會只有自爽,不分人好這種事。
推動計劃,往往不是計劃多完美,而是推這計劃,踩了多少人的腳,抵觸多少利益。
例如價格高的配件,如果沒能創造高毛利。
卻要從原本裝配廠拔掉,不給裝配廠作,要C/D成本,轉嫁給經銷去自行吸收。
他就掏掉了原本裝配廠的銀根,也吸引不了經銷商願意投放資源來協助品牌去作好產品。
產品經銷組立不認真作,又會產生這麼多經銷商的保養廠各自為政組裝品質不會一致,無法管控的問題增加。
作產品的也要跟著倒楣。
作生意,這些裙帶關聯都要思考透徹,只有增加搭配者的福利,才能增加自己的效益。
例如保時捷經銷商投放資源成立展點。
他們很清楚客層分析。
基本上買911的客層,哪還需要跟客人談這台車多少錢,展店一杯名牌汽泡水值多少錢,一張桌椅要幾十萬。
保時捷經銷他們在研究的,是賣給客人求的是一種消費感受。
其實,國民車也是一樣的。
如果大家都幹剌價,它就不會貴,只會賤。
U-Car 2009年時的反福特魔人KK曾問我,我為什麼花百多萬買頂級柴蟒,又在這台車上投資幾十萬改原廠純正部品。
買VW都已經不是問題。
請問,如果我們要鎖定與塑造的客人是什麼!
這就是為何我賣產品會把客人,介紹給別人。
因為我們是賣服務,要有對應的成本。
當國外客人來問我自己設計的產品為什麼不能賣淘寶拷貝原廠配件的價格。
我們幹嘛浪費時間去跟一開始就想往死裡殺的客人斡旋,沒這個必要。
客人不會因此感激你給他殺價,他只會認為這是他應得的。
而這種消費感覺,罪魁禍首其實不是客人,是我們賣的人營造出的消費感受。
對我而言,我一點也不覺得Mondeo MK5的設計與乘用,駕馭感受差,甚至比凌志ES還要好。
品牌弱,是因為把品牌作lo掉。
凌志就是賣感覺。
他讓技師拿到零件,光看到包裝就覺得被尊重,客人有被寵。
他賣車也是。
而國民車作lo,養出一堆客人除了價格喊一喊,還不一定真會掏錢買。
套句星爺講的 : (你說我們這樣賤不賤!!)XD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