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再看有全速域的車款,擁有過4台車,有美系有日系,
每次爬山時開著國產日系車總是覺得沒有開車的感覺,上坡時引擎聲超吵速度又跟不上來。
最近疫情關係,車流量變超大,每次塞車就很希望有ACC+全速域,
最後選定外觀最帥、內裝也還ok的Focus lommel 5D版本,做深度的租車試駕體驗,
一開始拿到車先拍外觀,並檢查是否有擦痕,租車公司主要看是否刮到見底漆,
這次租的是白色車,有黑點跟變色的地方,必需先拍照錄影,跟店員繞了一圈,
車尾+輪圈超級好看,原廠標配就很帥!!

側面的摺線,阿嘶,會忍不住想多看幾眼

車頭下保桿,稜角銳利

馬丁車頭,配上好看的白光導光條頭燈,燈色不會偏藍或偏黃,看起來很舒服,
雙黃燈是被日行燈分隔兩層,很有層次感,我反而不喜歡日行燈變成流水雙黃燈,有點台。
車頭有兩道摺線,肌肉線條明顯

車尾的尾燈LED導光條也是很有科技感,並且整條紅色很均勻,
不會像某些日系或歐系車的尾燈設計是靠燈殼霧化紅色光,
也沒有用很粗糙的導光管,讓裡面近看起來出現小氣泡。

後行李箱打開,比起四門空間雖然小了點,但是垂直空間很大,可堆疊塞東西,
之後還有放行李箱,但沒拍到照片,實際空間很足夠。

本來想請他教我使用配備,因為有auto hold、電子手煞,還有carplay,
但當時懂車的店員不在,我自己就直接開上路,當時總里程26195km,車子很新,沒菸味。
高速公路一上去就開copilot360,這套系統真的是神,超好用,
整個儀表跟HUD都很有科技感,而且顯示資訊很清楚,可以放雙手雙腳,真的太神奇,
一開始使用會超緊張,HUD也會適時提醒你該握方向盤,不要爽太久。
開到宜蘭完全不會累。



市區也試了一小段跟車,只能說標線斷斷續續,根本無法使用,所以馬上就放棄。
很多人都說車道維持跟置中沒有也無所謂,但這就是沒享受過很舒適的體驗,
才會妄下定論,用過之後就回不去了。
之後開始認真看內裝,值得誇獎的是有滿多便利配備,放保特瓶水有夾緊功能,
但是底下的藍色氣氛燈真的low,靠便宜品質差的導光管繞一圈,
不用近看就看到很多氣泡,其實看起來很像外廠加裝的。
旋鈕的排檔一開始很不習慣,因為它不像滑手機那種直覺感(手勢往左,但畫面會往右),
主要看燈號位置要往左還右;另外一開始要習慣,R檔與D檔間的切換,後來一次到位後,
其實不會慢一般排檔桿的自牌車很多,網路上寫要等1秒,我是覺得這真的太誇飾法。
另外調整HUD亮度跟位置的按鍵放在這,真的很不直覺,使用者體驗很差,
如果在方向盤選單就可操作會比較直覺,怠速熄火每次上車前都要手動按掉,
在台灣走走停停一直震動有點惱人。

中控台設計的比例不錯,螢幕位置不用一直低頭,
但那個碳纖維飾板不管是看起來或摸起來,都很像外廠貼膜或水轉印的,
質感很一般,雙黃警示燈按鍵的按壓手感很淺,壓起來有種廉價感,
有時變換車道或超車完,都會按此鍵閃兩下燈,很常用到。
音量跟冷氣旋鈕則是手感很好,調整時很滑順,但是有個很大的問題,
在調整冷氣溫度跟音量、雷達偵測到障礙物或機車太近時,螢幕會跳出圖示或警示,
但是你在導航要轉彎或看路時,也照樣會跳出來,是顯示在畫面正中心,
這種設計很無腦,整個擋住你在車上開車時最重要的事,sync車機軟體寫的真的很差,
比照日系車廠或是其它國內車機,音量跟冷氣調整如果真的要顯示在螢幕,
也應該在右上角縮小顯示,雷達警示圖也可用BB聲取代,
範例顯示如下(擋超大畫面,冷氣調整也是):

一般人聽到警示聲就會踩煞車注意,根本不用在大螢幕特別看是哪邊雷達
,而且還佔滿導航的整個畫面。最後要說方向盤快撥鍵左右不對稱,
左邊是copilot按鍵數5個,右邊少了2個,應該做成按鍵數目一樣,
把其他功能放在快撥上,像是降檔或sport、取消怠速熄火等等功能

這個Auto恆溫不好用,一般來說開Auto,會根據室外溫度人去調整溫度,
車室風量就會自己控制,但這台是連風量都要按auto自己選擇風量,
那這樣就等於全手動,沒什麼自動恆溫。車室溫度由足夠的風量搭配適合溫度組成,
所以覺得太冷,要按Auto1格,太熱還要按3格。夏天很熱時,有一顆Max AC功能很好用,
一上車就按,車內快速降溫。卡片夾不太實用,現在都手機中油pay了,
留這個只是卡灰塵,重要的卡也是帶在錢包裡。

最不順手的車機導航,想看後面要怎麼走,手指一滑就跑掉,根本沒法看,
而且測速只講一聲,也沒說剩幾公尺,何時過也沒BB聲;
最慘的是也無法載入導航王A3 or A5的資料夾,很不實用,
另外手機接USB線就強迫變carplay的google map,還沒辦法選回車機導航。
用carplay也不能用藍芽聽音樂,強迫進入carplay模式,自由度跟相容性都很低,
在國道上也當機了一次,要重新開機,如果福特不會做車機軟體,乾脆給外包商做比較好。


駕駛座的視線看出去,左右A柱非常粗會擋住大部分視線,左轉時一定頭要晃一下,
車外後視鏡是跟著旁邊相連,不是車門,所以擋視線範圍更大了。


最後前座是我179,後座家人 184cm,兩個高個一定不能坐同向,
雖然說MK4空間已經很進步,但是後座的腳基本上還是卡死了,無法動彈。


一定要提一下,lommel的Ikey非常重,裡面拆開有一個金屬勾棒,應該是實體key,
整個拿起來很扎實,但在實際拿時有些許重量,最不適應的是ikey帶著,
不用按車把手的感應區,就讓車門跟後照鏡打開了,若要確認車門有沒有上鎖,
建議遠離前座車門後,拉後座的車門把手確認較實際,
當然ikey放口袋很容易被手機擋到訊號,導致不靈敏,我就發生了3次這種問題。

最後來談一下lommel 5D版本的操控跟換檔,
高速公路用D檔腳踩,在時速150~160前動力都是隨傳隨到,扭力部分就更不用說,
很有貼背感,若是用換檔撥片,儀表顯示D2, D3,...直接按減號降檔轉速變高,
在大腳油門,馬上按加號升檔回來,此時這加速度會更猛爆。
另外我也開過M檔,M1, M2, M3...但這個差別跟在D檔用換檔撥片差別不大,
還要去找按鈕,喜歡自己控制檔位的可在D檔就直接用撥片,
但不得不說變速箱保護機制很重,會鎖住檔位,所以很多人才說靠油門控制就好。
一開始馬上去新北山區超大上坡開了2次,上坡輕輕一踩動力就超兇猛,
當日系國產車在慢慢爬的時候,你已經輕鬆一踩就可超車往前開了,
山路的轉向也是一次到位,但是就錯在這個方向盤真的太輕手,
他不是操控變比上代差,他是設計得太輕手,比舊的日系車還輕,
會讓人覺得不踏實,有點像玩具車,但是實際在彎道中,
轉一次就可殺進彎裡,操控是絕對沒話說。
最後是下坡,以前都習慣用檔煞、低速檔,少踩煞車,
但這台不管是D檔用撥片或M檔用撥片,檔煞的制動真的太少,
速度降不下來,一定要微點一下腳煞,希望後續軟體可更新,
少了降檔的檔煞,開車的樂趣也喪失了一些。
網路上很常討論的聲浪,我自己是覺得這台車超安靜,都只聽得到冷氣的風聲。
但這台20.5年式的lommel踩油門時聽得到非常小聲的悉悉疏疏聲,應該也是拉索聲,
這台車開了18小時以上,屁股跟腰因為椅子偏硬跟薄滿痠痛,
但真的是很爽,很好開,還車後還一直回味無窮,大推!!!
自己租車試駕後,更能體會到車評講的其實都超不準,隱惡揚善居多。
最後還車也算了這次總油耗每公升16.2km(市區4成、山路2成、4成高速公路),
油耗還ok,我是大腳踩居多。
到外縣市遊玩,很常路邊停車,很多時候趕著預約的點,沒有記錄到汽車停哪,
但是這台車機有連過carplay,可以自動幫忙記錄車子停放位置在googlemap裡,
這樣吃完要找車很方便(如果每次都違停店正門口的人就不會覺得方便


最後放幾張帥照。
近期也有看到社團有兩個貼文變速箱有問題,還有駕駛座皮椅側邊容易破皮,
希望之後妥善率能再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