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更換駕駛側雨刷,副駕未更換,這次是在大潤發隨意購買的,26吋單隻$199,挑有TL2的就可以,拆開後要把TL2的接頭調整成R即可使用











前幾天發現雨刷居然分離了











來去好市多購買了米其林雨刷,順便準備一些可能強化防疫的必需品,單價均為$295




內附五個轉接頭,最小的那一顆是預先裝在雨刷上,旋轉180度後輕壓可以退出來,依照外包裝上規格看起來是要用TL4接頭,實際安裝測試過是TL2有興趣自己換的人不用費時測試了






TL2還可以切換L與R,從包裝取出時是L type,必須轉成R type,才能順利插入








駕駛側原廠安裝的是25吋,我同時買了24”與26吋,24”是Tiguan用的,如果26”太長就先拿24”來用,實際安裝起來26”是沒問題的,靜態安裝不會卡到副駕的20”,話說我的Tiguan雨刷從買車到現在沒有換過誒,車齡七年半,里程11萬,太陽也是每天曬,德國的品質真的沒話說






記錄一下油耗數據_2021/03/14


分享一下第三年的保單2021/03/15

馬牌CC6上場,老闆手腳太快,來不及拍胎壓偵測器_2021/03/13










原廠胎七萬下課,我打99分









七萬公里保養唯一拍到的照片是室內PM2.5濾網_2021/03/13

抬頭顯示器的工程模式_2021/03/13

































=================================
本人原為Focus MK2駕駛人,為甚麼說駕駛人呢?因為車主是我丈母娘,車子是我太太認識我之後結婚前買的,結婚後一直是我們夫妻出遊與第一位小朋友的用車,在購入休旅車之後,FOCUS變成我通勤上下班的用車,我大約是FOCUS在里程九萬的時候開始通勤,到二十萬的時候開始注意到FOCUS MK4的資訊,2/24前往看車就訂車了,當天下大雨我就沒試車了,訂車訂了兩天改了車色,業務可能為了業績趕在2/27領了牌,3/2就通知我可以交車了,因為工作關係一直到3/7才交車,交車當天又是大雨,我會持續分享一些心得,我的心得大部份盡量以實用性與駕駛人的角度來看,我也經常跑山,部份細節會與MK2作比較,跑山操控會與福斯Tiguan比較,我跑山都載全家,不是劇烈駕駛,是以乘坐感為主,請讀者包含
道路實駕:以下將持續分享道路實駕影片
1.北斗交流道北上至76快速道路,包含高速公路、大轉彎、平面道路、紅綠燈等等路況
2.
台61線 福興至龍井段北上,
測試自動跟車、自動車道維持、雙手離開方向盤、系統提示、系統警報、警報過久自動減速等等功能
3.
再分享一段實駕影片
在這種微彎道與走走停停但是非都會區跟車跟的很緊的路況開ACC很好用,如果有車切入也可以跟的很舒服
但是
但是
但是
影片中1:00開始,主車道逐漸分離成兩個車道,洽巧前車準備右轉,這時如果ACC設定速度過快,當前車離開ACC的鎖定之後車子可能會急加速,請務必小心這種情況
4.在車子未開啓ACC前,抬頭顯示器依然有針對與前車距離太近的警示,分別有黃色及紅色警示,影片中約第0:20開始,時速低於30則停止警示,個人建議在這個警示加上警報音會更好。
在都會區的車友應該常常有開高架橋的經驗,下高架橋的時候應該很容易遇到塞車下不來排隊走走停停的時候吧,這時候ACC應該可以避免掉一不留神跟太近追撞的意外吧,影片中5:30就有一台重機下匝道煞太慢追撞前車的真實情況給大家参考,祝大家行車平安
5.頭燈控制旋鈕共分成四段位,由左至右分別是關/小燈(停車燈)/大燈/自動;如果自行調整至關的位置,下次開車門後就會自動切至自動檔位
6.拍攝一段儀表板動態影片,影片有點長,有點無聊
畫面轉來轉去是因為架在方向盤內,車道維持轉來轉去請見諒
儀錶板中央資訊屏幕
上方有左至右:
左:有無抓到前車 中:綠葉模式 右:自動開啟大燈
左上:平均油耗
左下:瞬間油耗
右上:區間里程
右下:剩餘里程
下方由左至右:
左:車道維持(反綠代表作用中) 中:ACC跟車(反綠代表作用中) 右:ACC跟車速限
今(3/26)加滿油後將所有數值重設,開了30公里之後架手機開始錄影,開始錄影的時候數據如下
左上:平均油耗 22.0 km/L
左下:瞬間油耗
右上:區間里程 30.8 km
右下:剩餘里程 882 km
0:27 調高車速至80 km/H
0:45 調高車速至90 km/H
5:15 調高車速至100 km/H
5:32 資訊屏幕輪動一次
6:10 撥動進檔換檔撥片,顯示目前檔位為D8
6:38 撥動進檔換檔撥片,顯示目前檔位為D7
6:55 撥動退檔換檔撥片,顯示目前檔位為D6-->D5
7:00 撥動進檔換檔撥片,顯示目前檔位為D5-->D6
7:10 調高車速至110 km/H
7:20 調高車速至120 km/H
7:45 撥動進檔換檔撥片,顯示目前檔位為D8
8:05 換檔模式切換D8-->M8
8:39 調低車速至110 km/H
後面不用看了
後面不用看了
後面不用看了
綜合以上結論:
(1)D檔可以撥換檔撥片不會怎麼樣,只是顯示目前檔位而已
(2)D檔也可以撥換檔撥片進行換檔,但是會有限制
(3)從影片一開始的剩餘里程為882 km,越開卻愈來越多,理論上應該是區間里程加1,剩餘里程就減1,代表了在80~100km/H之間的油耗比前30公里好,所以行車電腦利用剩餘油量計算出來的剩餘里程才會一直增加
(4)當車速提高至120 km/H後,剩餘里程開始減少表示油耗變差了,所以如果想開出好的油耗不要開太快吧
(5)在跟車的過程中會有加減速,如果跟到一台好車可以省點油
(6)錄到最後剩餘里程居然比開始錄還多,好像開免費的歐
以下為圖文區
1.因為在網路上看了很多文章跟影片介紹了,交車當天沒有很多意外,除了輪胎配了HANKOOK VENTUS PRIME3之外,雖然我知道不可能配太好,也打算開個兩萬再換就好,但是這條胎連中文官網我都找不到,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




勉強從英國網頁看到相關資訊,截圖参考


2.後行李箱桿已經加了護蓋,左右都有,還不會太難看,應該是說如果福特發表前就安裝應該就不會被放大檢視了吧

3.後行李箱桿其實左邊內部有安裝一支氣壓桿,後續想改裝電動尾門的人應該有機會可以改


意外發現行李箱支臂內部有一個彈簧,是用來遙控兩下開啟時自動上掀的拉力彈簧,拍照角度是行李箱蓋半關時

行李箱全關

4.對駕駛最重要的置物空間就是排檔前方的空間了,分別以我的i8(4.7")試放於Qi無線充電座及旁邊空間測試



4.7" i8可能會在行進間或轉彎時滑動,大一點的手機應該會好一點

但是如果連接CAR PLAY可能放右邊會好一點,要拿取也比較順手

這個USB恐孔可以充電同時連線CAR PLAY,右邊的點煙孔雖然有蓋子,但是蓋子並沒有自動蓋回去的彈簧,打開之後就維持開啟

5.加油孔改左邊是我最不習慣的一點,因為原來MK2跟我的休旅車都在右邊,很怕開錯車道


以下這個動作請小心,可能很銳利
以下這個動作請小心,可能很銳利
以下這個動作請小心,可能很銳利
以下這個動作請小心,可能很銳利
以下這個動作請小心,可能很銳利

6.行李箱燈改配置於正中央比MK2在最右側好很多,但是亮度不足自行改換燈泡就好

今天拆了他(3/25),燈泡是T10 5W,俗稱小炸彈






7.KEYLESS對於我經常停車買早餐買咖啡很方便
8.交車後第一次加油,因為我沒熄火(這是不好的示範),鑰匙我放在胸口走下車開油箱蓋的時候有觸發警報但是引擎沒有自動熄火,但我還是加完油才回車上
9.電子手煞車按鍵上沒有燈號我比較不習慣,因我我的休旅車有燈號,AUTO HOLD就有帶燈啊,為甚麼電煞就沒有呢

置杯架孔比MK2大,因為照片中藍色水瓶是太和工坊直徑7.5公分的杯子,開MK2的時候因為放不下所以我幾乎出門都不帶,現在塞好塞滿不晃不倒


10.車身有一個17碼的VIN,整個交車資料上都沒有,跟業務要了才有,感覺怪怪的,有了VIN碼才能註冊登入FORD官網系統,登入設定好之後每次登入都會出現在登入頁面
登入頁面長這樣(Samsung連續截圖功能)

11.本來想把車主手冊下載下來手機慢慢看,但是載不下來,問了業務說福特還在更新,還沒上線,有點怪怪的
12.胎壓偵測器是內建的,可以直接在系統看到壓力值,不確定有沒有胎溫
結論是
沒有胎溫
沒有胎溫
沒有胎溫

13.引擎機油蓋上直接標示機油規格為5W/20,原廠官網已經將保養週期拉至10000公里或半年,對於習慣了5000公里保養一次的車主而言不知道會不會害怕,我是不會,因為我另一部車都是15000公里一次



14.煞車油壺位置已經改善,不再像MK2內縮在檔風玻璃下,除了原廠師傅都會準備一個專用漏斗,更換煞車油時添加新油都有溢出的可能,煞車油又有腐蝕的問題



15.開車門是將手掌伸入把手內,鎖車門是把手上觸控點,回家後給小女兒測試,小女兒開心到都飛起來了


16.腳踏墊增加了防滑扣點,不小心把腳踏墊往前推的風險降低了

17.飛旋排檔頭(我自創的名字)真的很炫,其實我並不會很喜歡,主因是我有兩部車,有適應的問題,大部份介紹影片都只提到D檔開車門會跳回P檔,實際上可以轉N檔按一下M鍵(飛旋排檔中間那一顆),開車門不會跳P檔,給大家参考

18.駕駛座車門置物空間比MK2小很多,底部刻意做了一個保特瓶杯座,個人感覺蠻好的


這不是全家的咖啡杯









放寶特瓶應該可以放700CC的,但是限圓形的,方瓶反而不好放,沒有固定效果

19.後座兒童安全鎖已取消機械式開關,改為駕駛座中控電子按鈕,不確定會不會因為每次啓動而復歸解鎖
實際測試後每次開車都會維持上一次鎖車門的狀態


20.整個行李箱下方的物件都固定整齊

但是為甚麼這個地方有甚麼東西被拿掉了阿






今天(3/24)整天陰雨,把打氣機拿出來研究研究
我來替這個打氣機寫一個說明書好了
(1)從打氣機身取出點菸插頭
(2)旋開輪胎氣嘴蓋,接上氣壓軟管,把補胎劑裝入安裝孔,準備接上汽車點菸座電源
(3)開啟汽車電源並發動引擎
(4)按下開關開始打氣,大約需打十分鐘
(5)如果過了十分鐘胎壓仍未高於於紅線區(約1.8 Bars)就準備叫拖吊車了
(6)如果高於1.8 Bars則收起打氣機
(7)如果胎壓達綠線區了則以時速80公里以下開3-10公里
(8)再次檢查胎壓,如果胎壓降至約1.3 Bars以下也準備叫拖吊車了;
如果介於1.3~1.8 Bars之間則再補胎壓一次;
如果胎壓持續維持在1.8 Bars以上則可以以時速200以下行駛
最終還是要換輪胎拉
最終還是要換輪胎拉
最終還是要換輪胎拉


馬牌的貨

正面這個橘色旋鈕是補胎劑罐安裝孔,如果只是單純打氣不要打開,應該說平常使用不要開開關關,否則如果漏氣就沒用了

有電源開關跟散熱孔

從規格來看,最大耗電可能高達15安培(A),可以打到7bars,一般胎壓大約是2.2~2.5,只是這種打氣機跟輪胎店用空壓機打氣的差別是打氣速度,輪胎店補胎壓大概都是壓按幾下,對這種打氣機來說可能要幾十秒甚至幾分鐘了

汽管長度有70公分


電源線長度未拉直約320公分


汽嘴採用旋緊式的,不是壓迫式的,打氣前先旋緊再開開關


因為是旋緊式的所以如果打過頭了要洩氣的話則要用這個AIR RELEASE旋鈕
打氣前要關起來不然會漏氣歐,實際測試這個旋鈕不會完全退出來,事實上要洩氣也不需要開太大

旋緊的樣子

放鬆的樣子

21.行李箱支臂採用會下收的弧形鐵件原以為會造成放大型物件時壓迫,但是實際上從政後方來看是多慮了

目視看起來與後輪弧切齊,除非行李箱塞滿,否則如果是放入旅行箱緊貼輪弧的話應該也不會壓到

22.大燈整合了所有的燈光

依序是
大燈22W
停車燈1W
日行燈14.5W
方向燈11W
SM(不知道是甚麼)0.5W

23.電瓶品牌為雙樹

規格為EFB 70AH

24.駕駛座車室空間

遮陽板左右都有化妝燈,打開就點亮
燈泡是兩顆
燈泡是兩顆
燈泡是兩顆


半關燈就滅了

25.OBD2接口的位置不差異不大,對於我經常保養充電的人來說,很方便,話說我的MK2曾經用過一個電瓶長達59個月

MK2 OBD2充電


26.冷氣的AUTO有三個燈號,是限制最高風量,分別是低中高,也就是自動模式下,設定調為中的話,即使溫差很大風速也不會拉到最高




27.實測點煙孔電源,熄火後大約十秒切斷電源,MK2是不會斷電的

28.後座視角
駕駛座後方把相機拿在眼睛高度緊貼著眼睛拍照,一張有閃光,一張沒有


副駕後方視角
29.後座空間寬度,從後車門把手到把收之間寬度為130公分

30.行李廂空間
輪弧與輪弧之間為最窄處,約102公分

離開口處最寬,約117公分

中心縱深為最長,兩側稍微內縮,中心最身長約105公分

將後座翻倒,中心至前座扶手後緣約190公分


入口下緣寬約90公分
上緣與下緣約50公分




31.駕駛座左膝置物空間,一樣用我的i8(4.7")測試深度


我的用法是放備用零錢再加一包濕紙巾壓著避免跳動


32.紀錄一下胎紋深度,做為日後換胎的比較


33.雨刷規格為駕駛座25"/副駕20"



安裝方式與MK2大不同,MK2為拉起後將雨刷轉九十度往側向拉開,沒有任何押扣式的卡榫,MK4改成有押扣式直插的款式,不知道MK3是哪一種?





參考好市多線上購物唯一一款雨刷型錄,應該屬於型錄中B款接頭,至於長度沒有對應駕駛座正確的25",不確定26"會不會太長,但是因為大家都是新車應該還沒有人替換過吧




34.空濾是引擎是DIY最簡易的一項,應該沒有人這麼閒新車就拆起來吧





35.看了說明書才知道救車搭電負端有專用接點,這一整排焊點還真醜,沒關係啦,又不是外露的


36.ACC模組在車牌正下方

前雷達有四顆,正面靠中間拍一張

前霧燈,與前外側雷達,
為甚麼有一個洞啊
為甚麼有一個洞啊
為甚麼有一個洞啊
為甚麼有一個洞啊
為甚麼有一個洞啊
不小心就在心裏念了五次


37.順手拍了這張貼紙,發現OBD系統是EOBD,查了一下原來第一碼E只是European的縮寫,應該不是一個全新定義的OBD接腳,只要正負電接腳不變,對我保養充電來說應該沒影響,但是熄火後OBD的電源接腳會不會切斷我有空再來試試看了

38.昨天下午稍微放晴,帶小孩出門走一走,停車後走到車頭,有一股燒焦味,因為我另一部車是雙增壓(渦輪+機械),所以我知道是渦輪高溫的味道,這個味道很難形容,不是塑膠或橡膠的焦味,就是高溫鐵的味道,給沒開過渦輪車的讀者参考
39.後座冷氣出風口位置與MK2差不多,左右獨立,下方多了一個點煙孔,以小米官網購買的"車用充電器 2 快充版"實際安裝發現太長了,可能會踢到,如果讀者需要長時間安裝的話,盡量找短一點的,看來如果把FOCUS當計程車用載客,還可以方便後座乘客充電歐



40.實際上路測試了幾天,分享一些”實駕”心得:使用ACC前必需先啟用道路偏移偵測警示(大燈撥桿尾端按鍵),啟用後即會自動偵測道路標線,抓到標線後圖案轉為綠色,如果沒有打方向燈車輛偏移的話,方向盤會震動,震動的感覺就跟壓到道路上減速五線譜一模一樣,真的一模一樣
41.啟用ACC後,可以選擇要或不要開啟車道維持,決定好要跟的車或車速後推一下+號就開始定速行駛,如果抓到前車了就開始自動維持車距,前車減速則自動減速,前車加速則自動加速,但不會大於一開始設定的速度,
42.昨天使用標準模式跟車,加減速很明顯,今天使用省油模式跟感覺比較緩和(我這不是廢話嗎)
43.啟用車道維持後(我個人第一次開有車道維持的車)就像前輪定位不準的時候,一直有一個微微的力量在拉扯方向盤,一開始會手酸,因為會本能地去反抗那個力量,但是漸漸的會適應它,這種感覺很難形容
44.前兩天看到了一個怪怪的地方
後保桿






45.開了一陣子了,發現一些彩蛋
(1)駕駛座與副駕駛座的開門把手與車門置物空間最深處分別都有安裝了一個淡藍色的LED,夜間開門與門邊取物感覺很好,但是如果亮度可調會更好,我個人需要亮一點,這不是一般燈泡所以要自行更換可能有難度





(2)駕駛座與副駕駛座腳部空間的氣氛燈也是淡藍色,不像MK2只有開車門才會亮,應該是連動大燈,亮度可調連動儀表板背光調節,個人建議可否單獨出來做在中控儀表選單內控制,我個人偏好儀表板燈調最暗,但是腳部空間要亮一點
46.駐車燈改為大燈控制的小燈處
47.昨晚夜間行駛在台61線西南下路段,該路段是高架且完全沒有路燈,使用ACC,開著開著自動遠光燈第一次亮起來,頭燈自動微微上昇,感覺上不是直接跳最高(一般車燈是兩個燈泡切換),仔細觀察一陣子發現大概是因為使用ACC而且車速較快,剛好有些路段是微彎道,ACC的鏡頭因為車速較快需要看得更遠的標線而自動抬高車燈,道路恢復直線後就降下來了
48.金今天早上經過一個橋樑與道路的金屬伸縮縫,碰撞預警作動一次,我的判斷是偵測到伸縮縫,因為我與前車距離很遠
下圖是我實際經過地點的Google map的街景


49.行車記錄器安裝
大家行車記錄器都怎麼裝呢?我本來都裝在駕駛座,也就是額頭正上方,因為多了抬頭顯示器後關閉了原本行車記錄器的一些警報功能所以我改裝正中央


50.照地氣氛燈
副駕駛座



駕駛座的


51.倒車顯影視角與實際後保桿與物體相對距離
倒車顯影視角

實際距離


保養記錄
里程:1650 km Date:108.03.27 地點:斗南
更換機油5W20*4.5L+一瓶不喝會醉喝了醉死的妖精
手機隨手拍幾張
繼823砲戰之後最猛烈的一役茍延殘喘沒陣亡的
妞麗凉


屎亮彈簧


寒太胎紋


油底殼


機油濾心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