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宣告,未來的VAIO已經不是sony的design center來設計製作。

一瞬間所有的回憶湧上來。
Pro上市時稍微有讓我關注了一下,但是我發現還有好多可以進步的地方。
我其實一直在等待,等待VAIO再次奮起,再次給我多年前SZ的那種感動。
可惜看來是沒有辦法等到了。悲痛之餘馬上就想要做點甚麼。
掙扎了很久的日本客製機,想要和我的客製SZ來個前後呼應,
可惜紅色版本的太貴了實在無力負擔。斟酌了許久最後還是購入台灣公司貨。
傷心地和沒有觸控螢幕且輕100g的日製機告別。
經過了幾番折騰終於拿到了Pro 11 外箱就長這樣子。有很熟悉的台灣公司貨的貼紙。

這台只有 sony"直營店"才能賣,這也許也是我最後妥協買台灣公司貨的原因之一。
我想應該是真的有他的特別之處囉 : )
不知道為啥看起來這箱子的平整度就是不一樣(心理作用吧XD

開箱之後的感覺就是這樣子,裡面還有真正的一個內箱。可以感覺到一點點用心。
以前大部分都是直接外箱,其實每次感覺都不太好,
畢竟他以前這麼貴(三四年前,在MIC ODM進入系列以前QQ)

拿出來之後就開始感覺到一點氣勢了。簡約乾淨的霧面黑。就是這樣純粹的。
上面寫著sony。簡簡單單,質感還是留露無遺。


拿出八年前我的SZ-92日本訂製機的外箱出來比一比,是不是更感覺這樣的設計有他的氣質呢:)

小心地打開紙盒以後就可以看到本尊囉! 家中的燈光不是專門拿來拍照的,所以其實明顯的有點偏黑。
這邊的設計沒有像台灣公司貨有絨布包覆的托盤,有點小遜,平均成本嗎:P
機身有用透明的袋子包覆,比起華碩使用絨布包覆來說,質感真的有差囉。

而且這個托盤基本上非常脆弱,拿起來以後要裝回去就很長解體以至於很難再放回去。
我在我心底希望他下次改進的那一瞬間,發現以後就是別人設計了阿...Orz

內容物大概就是這樣,極其簡單! 只有變壓器,還有一個HDMI to VGA。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也都沒有。


變壓器很小巧,這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機身很輕薄但是像當年的SZ磚頭一樣大的話,有點可惜。

磚頭上場!


終於到了本體,背後有VAIO字樣,跟經典505相同讓我很高興!
不過我覺得我這台可能之前有被拆過XD 這個膠帶貼得很普通 感覺隨便開應該都沒啥問題。
台灣sony的機器好像都沒有封條,這其實也是蠻討厭的地方。
會不會他最後被淘汰也是由這些很小的地方累積而來呢?

以後這兩個東西應該就不太可能並在一起了,悲從中來(?

這個紅色很有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個質感。
他既不是亮紅也不是暗紅。鋼琴烤漆的底下還有一點髮絲紋的感覺,透亮透亮的。
總之,很漂亮,很適合拿來作為紀念。等到他退役以後放在家裡當擺設應該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一開始跟機器一起來的擦拭布,這麼貴的機器內容物只有這個算是贈品,
感覺真是好哭哭,至少送個陽春的有線滑鼠嘛QQ
手腕的塗裝也是跟機身相同,一種透亮的紅,很漂亮,也可以看出明顯的髮絲紋。
在這裡的VAIO字樣沒有像Duo那樣的特殊處裡,只是大概印上去而已...


觸控板,蛋蛋有測試過,這個NFC好像不能傳檔案,
然後我就覺得還是當作他就是個觸控板吧...

i7 真的不像是我會買的規格,但是也沒得選XD

就外型來說,還是有sony的靈魂在裡面。
其實pro我覺得最像不知道幾年前,那時候大家都還沒開始搞Ultrabook的時候的X Series
可以注意到他的整體layout跟 最重要的那個電源開關 實在是很神似。
只是好像都沒甚麼人記得X,我真的覺得這台是融合了Z以及X的一些特色而來的作品。
(以上圖片取自網路)
當初曾經有一股衝動決定SZ的後繼機就是X了,可惜他的CPU是ATOM讓我整個冷靜下來。
終於在這麼多年後的現在,Pro真的把他的老大哥TX TT X Z 們的血統繼承下來。
一路上看了這麼多年的VAIO,雖然我覺得Sony應該可以做得更好,不過也許在這樣的環境下已經盡力了。
外型簡潔有力,質感出眾。
敗筆也許是那個毫無用處的(個人觀點)觸控螢幕。
他犧牲了我的重量(約一百克) 他犧牲了我的邊框 也犧牲了我的厚度!!!!!!!
Pro整體看起來最怪異的就是他的螢幕厚度幾乎快跟機身有點差不多了。
每次想到為了這個觸控螢幕害我螢幕便這麼厚我就悲從中來。
大概也是當初Pro讓我完全打消考慮他的念頭的關鍵之一。

比較有趣的是有人說這台的HDMI port 不會一併把聲音傳過去電視。
這個我其實有點不相信,但是我也沒信心去測...
如果真的這個HDMI只能傳視訊...我就... ....也不能怎樣.....
右邊的IO很基本,兩個USB 3.0然後有一個可以支援特殊充電的port

全機只有這兩個usb port
左側是散熱區,我只能說風扇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大聲一點...
當然是已經很小聲了,難道是我找的假想敵(MBA)太過強勁Orzzzzz

這裡有個指示燈,這邊我覺得也是匪夷所思只做一半。
他在沒充飽的時候會亮橘燈。但是他充飽的時候不是直覺地亮綠燈,而是熄滅。
也許沒什麼真的很錯誤的地方,只是這樣使用者就不能用這指示燈來分辨到底是變壓器沒供電,還是已經充飽了....

前面就是麥克風,其實這個位置底部還有一個很低調的SD card reader

底部! 底部有承襲505的經典VAIO字樣! 很開心!(不知道在開心啥)
然後這個止滑墊也用紅色的真是太感人了! 我真的很怕連這都省XD

開箱就差不多到此為止啦!
硬體的測試那些網路上真的是蠻多資料的,我想也不缺我在這邊又再講一次XD

VAIO Pro 11 red edition 規格如下(以下資料由sonystyle官方網站取得)
型號 : SVP1121ZPWR
作業系統 : Windows 8 Pro 64 bit (繁體中文版)
處理器名稱 : Intel® Core™ i7-4500U 處理器1.80 GHz
記憶體 : 4 GB(4 GB(內建))DDR3 SDRAM(最大) (這個是銲死在主機板上的,無法自行增加)
儲存裝置 : 256 GB (256 GB x 1、Serial ATA 6 Gb/s)
圖形加速器 : Intel® HD Graphics 4400 (其實就是i7的內建顯示卡,效能大概就...恩^^|||)
顯示 : 11.6"寬螢幕 (Full HD: 1920 x 1080)TFT 彩色顯示器
環境光線感應器 : 有
(這個東西超妙的,他的光源調整是用跳的,一階段一階段跳不知道怎麼形容,而且會沒事自己一直跳)
重量 : 約870g !!!!

大概主要的規格有這些,其實看規格來說,以這個價位等級的水準算是有符合身價。
只是有些功能還是有點怪怪的,像是我說的環境光源,
還有無線網路來一定要先VAIO update driver後才可比較正常。
有點可惜! 真心覺得他們可以輕鬆得做得更好的阿!
最後來點小小的比較吧:)
Pro 11 vs SZ-92s
老大哥相見歡,發現八年的差距有點大又不會太大。
VAIO的魂魄一脈相承(某些特殊系列)
11" VS 13" 大小重量規格都差得蠻多的,還是有一點時代的眼淚的感覺:P
感謝SZ陪我走過這麼多年,其實應該還是會繼續用,因為還是挺好用的,除了續航力跟有點重量的變壓器XD


來了! MBA也是要來被我壓一下的!!!
雖然單看Pro 11覺得他很小很薄了,但是我發現放上去Air看起來怎麼好像還是有點差距...
我還是覺得是那個觸控螢幕害了我們,不然以sony的工藝應該可以做得跟air差不多薄阿!
螢幕先打平以後,機身看起來應該就不會差這麼多了XD
Air的銳利刀鋒設計也真的是讓機身的薄度更有實感:)

最厚的地方看起來是勢均力敵,但是air用這種收縮到旁邊,肥在中間的這招,硬是看起來更薄一點點。
然後我還是要講一下這螢幕真的是人家的三倍厚XDD

最後結論
如果我是一般的使用者,只是純粹想要加速我的工作效率,需要一台很堅固強韌機動性高,待機時間很長的夥伴。
我想Macbook air還是絕對的首選。他在/外型設計/效能/待機時間/軟硬整合 甚至最現實的價格,都優於Pro 11 (含淚)
唯一輸的應該就是重量,還有air沒有附上轉接投影機的任何轉接頭。而pro至少有一條HDMI to VGA。
(不過價格比較便宜就算再去買一條display prot好像還是以較便宜Orzzzz)
另外就是大家覺得OSX很難用,不過這就見仁見智,加上可以裝BootCamp... 基本上我也不知道能在挖它甚麼缺點(再度含淚)
其實我也一直沒辦法真的下手去買Por的原因也是如此,雖然我對VAIO有深深的情感。
最後最後真的就是因為這個情感,讓我還是決定把它買下來,算是一個有始有終的感覺(?)
Pro 它的美還是無庸置疑的。
它輕,它解析度超高(雖然字超級小...) 它有一股我喜愛的日系設計魂
紅色的外觀質感,內部的工藝設計和細部的處理,還是真的很棒。
外型也是VAIO的最強項,當然這也是很主觀的:P
謝謝VAIO帶給我的感動,謝謝因為VAIO認識的這些朋友還有這些有趣的體驗。
Sony在他最後燃燒的這個火焰,姿態還是很優雅的:)




本文完全是個人心得,完全不專業XD 請多多包涵:)
本文章同步發布在我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