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給買 Sony VAIO Notebook 的人忠告,就是千萬不要貼保護貼,因為NB品質太爛了。

SONY VAIO NB在我上次花了70000NTD,買了FS-71B後....SONY NB就被列入黑名單了...
有些sony專有軟體跟別家(MS)相容有些問題,不過我想應該是我個人使用軟體問題.但是接著..我重灌system,發現只要copy 檔案進HDD or copy出來...就是只要存取HDD, sytem就慢到不行 (是那種誇張到遊標不太動的那種delay).OK,那我換 HDD跟加RAM總可以改善吧.
HDD換成7K100, RAM從256MB*2 換成512MB*2,這樣總OK吧.........
結果一樣...最後..我發現..似乎是架構的問題...SONY將HDD跟CD串同一個bus.....
這樣HDD再快也只有..CD speed...很好....真是令我無言的設計.....一台70000NTD的東西是這樣.現在這台NB,只拿來當telnet router/switch的console.變成昂貴的終端機.
在商言商,SONY最近幾年都虧損,所以極力的在縮減成本,製造移往china,是全球的趨勢,上下游的廠商都去了,SONY能不去嗎?也許 sony是該對QC的部份再好好的下功夫吧.
網路即生活,生活即網路.

呵...討論區逛這麼久, 很多現象還是沒變~
很多國人對日系品牌的容忍度總是高於國產品牌
花很多錢買日系並說服自己他品質比較好不會有瑕疵
有瑕疵,
MIC ===> 謎之聲: 難怪, 都是china的錯
代工 by F/A ===> 謎之聲:難怪, 都是F/A的問題
MIJ ===> 謎之聲: 唉...都怪我自己運氣不好
千錯萬錯總不會是SONY的錯

花較便宜的價格買國產品牌, 則相反, 都用最高標準檢視
出現任何問題 ===> 謎之聲: 啃...早知道就買日系產品, 一定不會有問題

最重要的掉漆還沒釐清是怎樣掉漆
就在 MIC MIT MIJ的

幾張照片就斷定 一堆人討論誰爛了

反而沒有人向樓主反應 要多一點的照片看得更清楚一點 再來判定怎回事

那幾個脫漆的按鍵 好像上黑下白 保護貼是貼在哪邊?還是影子造成的?
有無保護貼黏上漆的照片?
保護貼的黏度大概在? 一般膠帶台上的透明膠帶 電線用黑皮膠帶(台語:電火布) 3M隨意貼 靜電貼 這幾個黏度大家應該有概念
既然剝落了 那乾脆再剝多一點 看看是不是二次塗裝的按鍵
若是二次塗裝按鍵 原先是哪種圖案
除了按鍵之外 其他黏著保護貼的部份有無掉漆
其實一樣買sony 有選擇權的話我應該會買Made in Japan >MIT>MIC 相信大部分的人跟我一樣,會掉漆自已要負很大責任,我記得多年前有人就有這種經驗,我自已每壹台都有貼,但我會先上一層蠟,所以多年來撕掉在轉手並沒有掉漆的情況,所以你自己要付60%的責任.
大家都是拿MIC做產品出錯的戒口, 我有幾點意見想說, 在海外買電腦的消費者很少會把產地放在一個購買的前題. 我移居北美10多年來, 沒聽說過有人去Sony Store去看是那裡做的電腦. 對於其他品牌也都差不說. 因為一般都認為品牌就是品質的代表. Sony的貴也是因為它堅持的品質, 但是這幾年不管MIC和MIJ的Sony都有出問題. 但這並不減消費者購買的意願. Sony的reputation可見已經深入消費者心中. 雙A在北美也有好口碑, 但是我沒見到完全MIT的雙A可以打敗完全MIC的Sony. 產地只是一個參考, 並非絕對的. 進口商也多半是以價錢和規格來做為採購依據, 什麼MIT, MIC 在他們眼中是沒太大差別的. 很多大廠為了成本紛紛把工廠移到海外, 德國VW, BMW, 日本移中國, 在某種程度上要是這些工廠不能維持高品質的話, 那這些廠也不會亂移. 在北美,一年3次的recall足以把一間車廠的一年利潤吃的光光. 當然NB行業和車子不能比. 因為NB的核心原件多半是一或兩間公司在銷售(AMD, Intel, Toshiba, Fujitsu.....), 出問題時要分清楚, 大多時候都是先天設計上的不良, e.g. 散熱, 支撐不足.... 這些日本或台灣工程師所設計的問題總不可能怪在Chinese手上吧, 打工仔只負責照做而已. 怪他們似乎不太公平. 能怪MIC的多半是人為疏失 (多半中國生產線的控制都不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的人), 另一個因素就是材料了. 扣掉原核心零件, 其他材料也是品質的原因. 外殼的成型和材料和染色. 這幾點MIC控制的是最不穩定的. 但是如果你想想背後提供的公廠也是台資為主的, 那最後要怪的也就是這些提供不良品質的台資廠. 台資的電子零組件廠反而比較好. 在當地也可以已比大陸人廠(陸資, 如果你真想叫的話, 和陸幹, 台幹一起 ^_^)更高的價位來銷售.  總而言之生產是很複雜的學問, 不同地方生產也有不同的問題. 台灣能成為IT生產大國也是因為台灣人懂得生產, 而這個優勢也因為台資大量進入大陸而保留的下來. 但是很可惜的, 因為中國的激烈比價競爭, 產品品質似乎也沒有太優良. 但是不分東西的只怪MIC不如MIT是不客觀的, 因為這些品質還是大多操控再台灣人手上, 但也不代表本地沒責任, 因為本地廠提供了相對來說次等的東西給台資廠選擇, 讓為了銷售不故品質的台資去購買而造成品質的低落. 真要怪其實兩者都有份. 最後一點, 台資廠去中國給當地員工極為低價的工資, 雖然不是一定影響品質, 但是拿這背後的利潤來和台灣比, 台灣能做出更好的產品嗎??? 在中國台資廠給的錢實在太少, 龍華廠的鴻海給產線一個人$650RMB一個月, 小點的廠$550~600, 長江區高點, 像蘇州昆山是$800~1000. 算回台幣不過$4000左右. 難怪當地人說台資很小氣, 我聽了不開心但是我發現似乎都是事實, 而且惡劣的生產環境, 又熱又是很不人性化的工作場合, 能要求要高品質嗎?? 最後 MIT出錯以後恐怕只會越來越少, 因為也買不到了. 我在北美做進口生意, 主要是Power原件和Arcade Supplies, 我在東莞, 昆山, 福州和深圳工作幾年後的感想.
今天SONY在大陸設廠生產 就算大陸的作業員並沒有照著SOP來做
也是SONY應該要負責 你敢賣這個價錢 就要有這個品質 身為一個消費者 我才不管你在什麼地方設廠 也不管你的良品率是多少 就算你只有1%的良品率 你也應該只賣那1%的良品 而不是把這個問題留給消費者 更不是一個說MIC差的藉口 一個品牌公司本來就該做好品質管理 如果你覺得在大陸生產的良品率太低 對代工廠商提出要求的 應該是品牌公司 努力提高良品率 和只賣良品 本來就是一家品牌公司應該做的事 不管你是在大陸還是在剛果還是在土庫曼生產 你敢把產品放上架
你就要負全責 而消費者買到劣質品 也應該譴責品牌公司 而不是一眛歸咎產地 品管才是問題 不需要把產地當成品管不良的替死鬼
十分認同soarer2k的說法
今天buyer不在乎你是哪邊生產的,在乎的是自己的成本
在不斷的削價競爭下,大公司要維護自己的產品才是主要的根源
而不是一再的把話題壓在MIC MIJ MIT上面
今天電腦出貨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詳細閱讀使用手冊?
會仔細看的沒幾個吧?
貼保護模是不是在廠商的保修範圍內?
今天不是幫廠商說話,而是情緒上的字眼不要出現
一個個案發生時,是不是在廠商認定的允許範圍內?
但多數的人就是一直抓著這一個個案不斷的討論,
演變到後來好像所有的都是這樣?
重點應該是在他貼了什麼保護膜?
膠的材質是什麼?
不是在MIC MIJ上面!
品管的責任很重要,但有幾個注重品管?
十分贊同上述的論點..為何要撕開保護膜呢?貼不好重貼,你若用力撕起來當然會脫漆....我以前的HP電腦也會..膠質的黏性也很重要....希望你先到維修站去維修以及爭取自己的全力..........各家電腦都一樣,若是個人施力過當,都會發生脫漆.....若今天是ACER發生一樣狀況,我想大家又要公幹了....
FE..........ASUS的同事說是他們做的,不過狠重要的一點...

他說零件都是日方所選擇的....so....

請別再把焦點放在MIC、MIJ、MIT了。

一件商品好壞不是在產地,而是品管...而品管又分很多細項。

重點是跟朋友聊了後,才了解SONY對台彎企業的態度...

醒醒吧...
yuting0103 wrote:

呵...討論區逛這麼久, 很多現象還是沒變~
很多國人對日系品牌的容忍度總是高於國產品牌
花很多錢買日系並說服自己他品質比較好不會有瑕疵
有瑕疵,
MIC ===> 謎之聲: 難怪, 都是china的錯
代工 by F/A ===> 謎之聲:難怪, 都是F/A的問題
MIJ ===> 謎之聲: 唉...都怪我自己運氣不好
千錯萬錯總不會是SONY的錯

花較便宜的價格買國產品牌, 則相反, 都用最高標準檢視
出現任何問題 ===> 謎之聲: 啃...早知道就買日系產品, 一定不會有問題



其實這裡要追究的應該不是sony品質爛是sony的責任還是MIC的問題,
掛sony牌當然就肯定是sony的責任。

但是當你購買相同品牌但是產地不同的產品時,這就值得去考慮產地與品質問題。
至少不管任何品牌不考慮價錢因素的話MIJ還是首選(要是有的話)再來才是MIT or 其他,
接著才是MIC,我想這個大家都沒異議吧?甚至有的人只認產地不認品牌的吧?
所以小弟認為是沒比較把這個行為解讀成這樣。

另外日系產品有些是具有其獨特性這就更不是誰好誰不好的問題了。
購買具有獨特性的產品就算爛你也只能忍耐@@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