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45奈米製程 跨出一大步
2006.02.23 工商時報
胡采蘋/新竹報導
台積電向四五奈米製程跨出重大一步,台積聞名全球的「浸潤式曝光顯影技術」已經達到量產能力,昨天台積電宣布,十二吋晶片測試時,晶片缺陷已經可以降到七個,缺陷密度低到每平方公分○.○一四的程度。
「浸潤式曝光顯影技術」是台積電獨步全球的技術發明,由於在四五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需要更精密的顯影技術,否則無法準確進行光罩蝕刻等程序。昨日台積電宣布克服「浸潤式曝光顯影技術」目前的困難,缺陷度趨近於零,可說為四五奈米製程裝配了重要武器。
台積電微製像技術發展處資深處長林本堅並將在今日聖荷西舉辦的SPIE Microlithograph研討會中,發表上述結果。
由於在高階先進製程中,曝光顯影技術必須更細微、更精確,才能配合越來越小的導線、元件配置作業,曝光時所採用的光波長就必須縮短,否則無法推進到更小奈米數的製程,這是包括IBM在內,所有半導體業者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性升高的原因,目前學界仍常有專文辯論三十二奈米製程是否真的可行。
昨日台積電宣布將相關技術推進到只剩七個缺陷,在測試過程中,甚至發現僅有三個缺陷的十二吋晶圓,大幅增加晶片製作過程中的良率。
附記:
這項技數目前發展是可以達到23NM的..也就是未來台積電代工技術持續在這個方面不段努力的話,將會有有3~5年在這個領域上領先優勢..但隨著cell技術發展是否可以搶到這塊商機..也將是一大關鑑,紅海的戰術..是打不過對岸的..再加上台灣這邊不斷的過去登入...加速對岸的發展..台積電這個發表無疑是對國內打了一個強心針
關於文中提到"浸潤式曝光顯影技術"為台積電的技術= =
不知到是我的資料有錯還是她寫錯了..intel這項技數早就以經在32 nm上試產了.日本的報導以經證實確認...不過在此還是替台積電恭喜..
【Microlithography】IBM和JSR實現29.9mm線寬與線間隔,有望實現高折射率液浸技術
IBM宣佈,通過與美國JSR Micro公司合作,利用ArF液浸曝光完成了線寬與線間隔為29.9mm的圖案成像。這是將JSR公司的高折射率液體與採用IBM高折射率光學元件的雙光束干涉曝光設備“NEMO”相結合後實現的。
此次的結果預示著有望將採用高折射率材料的液浸曝光技術擴展到32nm工藝以後。JSR曾表示可使用折射率為1.64的液體,實現32nm的線寬與線間隔。此次就結合使用的這種液體和IBM開發的折射率為1.67的棱鏡。據稱,光刻膠的折射率約為1.7。為了進一步提高成像性能,今後將瞄準1.9的折射率進行技術開發。該技術在日前於美國召開的“Microlithography 2006”國際會議進行了介紹(發佈資料)。(記者:木村 雅秀)
關於雙核處理器的大肆宣傳甚囂塵上,以致於此一技術的真實面貌被扭曲且脫離了事實。AMD和英特爾(Intel)都在網頁上讚頌各自的雙核處理器的優點。他們的適時宣傳也營造了相當的優勢,讓多數的產業觀察人士都認為雙核處理器將在2006年大行其道。
但是,在這樣的場景背後,以及在眾多這方面的媒體報導中,卻隱藏著一些令人吃驚且不尋常的事實。以下,我們將告訴你一些你可能並不知道的,關於雙核處理器的五項事實。
其一:IBM才是率先推出雙核處理器的廠商
一般人普遍以為,圍繞雙核處理器的競爭一直只在PC領域進行,而且AMD和英特爾亦爭相要做第一家向市場推出此類產品的廠商。但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實際上,IBM早就在這兩家公司之前就推出了產品,盡管IBM推出的是非X86的伺服器處理器。藍色巨人在2001年就已有雙核的Power 4晶片,並用在IBM的RISC伺服器之中。
而AMD和英特爾在2004年公佈了各自的雙核計畫,並在2005年才開始首次供應雙核產品。但是,這兩家公司推出的雙核處理器著實令人眼花繚亂──包括AMD推出的雙核Opteron伺服器晶片和Athlon 64桌上型電腦晶片,以及英特爾推出的雙核Pentiums和Xeons。而且AMD和英特爾仍在持續不斷地宣佈有新款的雙核晶片,讓人實在是應接不暇。
即便在行動領域,IBM也是第一家向市場推出雙核晶片的廠商,該公司的PowerPC 970FX低功耗版本在2005年發佈。但是,該項產品基本是一款OEM產品,並不供應給一般的買家。它的X86也是如此。
在X86領域,英特爾藉其在1月推出的Centrino Duo贏得了行動雙核處理器競賽。該行動晶片支援流行的新款iMac,盡管iMac是一款桌上型電腦。而從其內部拆解分析中可以看出,蘋果電腦的設計概念是把一個大型筆記型電腦塞入一個平面顯示器的背面,新款iMac也是採用英特爾處理器的首款蘋果電腦。
其二:業界被迫接受雙核處理器
基於技術挑戰之故,雙核處理器是被強行推入市場的產品,但業界卻未能事先做好準備。英特爾和AMD採用這項技術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雙核是一種突然出現的一種優秀創意。實際上,晶片廠商本可以非常滿足地不斷推出速度越來越快的單核處理器。但是,這種做法是不可行的,因為隨著時脈速度超過3GHz,單核處理器開始消耗過多的功率。
事實上也是,英特爾在2005年取消了計畫中的4.0GHz Tejas處理器,因為該晶片的功耗可能超過100W。隨著功耗的上升,超快單核晶片的冷卻代價也越來越高,它要求採用更大的散熱器和更有力的風扇,以維持其工作溫度。而利用雙核方案,既可以繼續改善處理器性能,又可以暫時避開功耗和散熱難題。AMD商業解決方案主管Margaret Lewis表示:「這是因為,身為處理器廠商,這是我們能夠在一定的功耗範圍內提高性能的唯一途徑。」
此外,有些人認為雙核並不是萬靈丹。正如2005年6月在Linuxhardware.org上發表的文章《深入了解雙核》所寫:從我們的立場來看,雙核並不是新東西;它只是改頭換面有個新包裝的舊產品(對稱多重處理),在單一處理器基礎上所推出的雙處理器系統,亦將面臨同樣的性能問題。」
Lewis補充說明:「物理法則並沒有改變;我們只是想出了如何進一步改進的方法。」也許此一簡單的解釋,基本上已足夠說明一切。
其三:雙核處理器不等於性能加倍
擁有雙核並不一定就能使你的電腦時脈速度更快,但它可以提升你的PC的整體性能。與單核處理器相較,雙核沒有任何速度一定較快的東西。如果你想要的只是原始時脈速度,就應該買你能夠找到的最快的處理器。英特爾速度最快的單核盒裝處理器是3.8GHz Pentium 4 model 670和3.6GHz Pentium 4 model 660。而目前速度最快的雙核處理器是3.2GHz Pentium D 840,另有一款3.6GHz雙核Pentium D 960訂於2006年第二季推出。
AMD的單核/雙核處理器的最高速度可以相互媲美。單核Athlon 64 3400+的速度為2.4GHz。雙核Athlon 64 X2 4600+的速度也是2.4GHz。但是,在2.4GHz速度上,雙核的性能顯然高於單核。即使兩個核的執行速度都略低於2.4GHz,雙核處理器的吞吐量也要高於一個速度略快的單核處理器。
但是,也許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雙核處理器的性能並沒有加倍。這是由於受到兩個核之間共享資源的拖累。AMD的Lewis表示:「我們看到的情況是性能是單核的1.4-1.8倍,實際情況取決於真正的應用為何。」
「當你把核心的數量增加一倍時,你維持同樣的功率,但幾乎把吞吐量提高了一倍。」英特爾研究人員Shekhar Borkar在2004年接受採訪時是這樣說的。所以當時的Shekhar Borkar顯然沒有考量到共享資源可能造成的性能損失。
許多技術人士就性能問題發出警告,他們就像Wikipedia一樣指出,「多核處理器需要作業系統的支援,以便能最佳地使用第二個運算資源。」簡單地說,這意味著多執行緒是獲得良好性能的關鍵。多執行緒過去幾年在單核環境中出現,而在雙核的世界裡它顯得更為重要。「你每天都在你的電腦上執行一個超強的多執行緒應用,它被稱為作業系統(OS)。」AMD的Lewis表示。「過去始終擁有一個多執行緒環境。它(雙核)使這個多執行緒環境更有效率地執行。」
英特爾亦是多執行緒的支持者。這家晶片大廠強調,其支援超執行緒技術的雙核產品以更有效率地方式利用可能會閒置的資源,能夠同時處理四個軟體執行緒。而對於精通雙核的人來說,在此要給各位一個忠告,迄今為止多執行緒的實際情況,以及現有的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利用雙核處理器的情況還存有相當多的爭議。在作業系統方面,有些Linux是支援雙核的,而Windows Vista將是微軟考慮在設計時納入雙核的首項作業系統。
其四:一般用戶對雙核茫然不知
在所有的PC用戶中,幾乎有半數仍然對於雙核一無所知。最近Harris Interactive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AMD宣佈其Opteron產品已經將近三年之後,48%的PC用戶對於雙核是什麼東西還茫然不知。當然,在企業界又是另外一種情形。人們普遍認為,資料中心經理和CIO應該非常了解雙核運算能夠為企業帶來什麼好處。
在這次針對家庭用戶的調查中,42%的個人電腦使有者表示,他們對雙核有所了解,10%的早期嘗鮮族聲稱非常了解雙核。而在這52%的受訪者中,不管是對雙核一知半解還是非常了解,只有12%的人已經擁有雙核系統。但這個比例不久可能會上升。市調公司Frost & Sullivan預測,雙核處理器將以每年15-25%的速度在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和伺服器領域取代單核晶片。英特爾可能希望這個速度來得更快些,因為該公司計畫在2006年出貨6000萬個雙核處理器。
其五:更多核處理器陸續計畫推出
為了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雙核處理器,英特爾和AMD借用了好萊塢的做法。英特爾最近辦了一個名為「Intel Indies Film Contest」,頒發給該公司認為是最佳數位短片的創作者ViiV PC設備;而AMD的視訊比賽則稱為「The 64 Second Film Contest」,AMD表示,舉辦的比賽顯示,Athlon 64 X2處理器「正把內容創作和多媒體性能帶到一個新的層次」。
雖然這兩個比賽的獲勝者表現都不錯,但除了這些作品都可能在PC上進行過編輯以外,他們表面上看不出來運算的痕跡。雙核並不是最先進運算領域中的最新成就。不出幾年,雙核可能就會成為過時的產品。英特爾已在準備四核伺服器處理器,計畫在2007年推出。AMD也在開發四核晶片。
再看遠一點,英特爾正準備一款代號為「Yorkfield」的八核晶片,計畫在2008年推出。AMD的情況則不太明確,該公司只是說將在2007年使核心數量增至兩個以上。而在非x86領域,Sun已在供應一款八核伺服器處理器,即UltraSparc T1 (以前的「Niagara」)。
看來,多核處理器確實是未來的發展方向。Co-Design Automation公司的創始人Simon Davidmann去年秋天曾對《EE Times》表示:「所有的晶片都將成為多處理器,我們必須學習如何給他們編程。」
(Alexander Wolfe)
來源出處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407861_876045_ceb6cac3_no.HT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