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O Z 的確是使用純粹光纖的Light PeakApple Thunderbolt是另一種技術,所以使用的晶片組也不一樣,而且使用的是純粹的銅線大家可以注意看這次VIAO Z DOCKING 與主機的那條連接線長得像USB 3.0接頭的部分下半部在傳統USB 3.0上是封死的,但是因為提供了光纖接頭,多了兩個透明的"窗子",那就是光訊號傳輸的部分
在YouTube上找到幾段實機測試影片,拍攝地點在大阪SONY Store,這裡也是禁止攝影的,拍攝者取得了拍攝許可證所以能在展場人員協助下拍攝。由入口展示影片帶到專屬展示櫃台,擴充電池、Power Media Dock與兩種變壓器,最後當然是主機。長度近6分鐘的影片,重點在2:03開始的單手持邊角搖晃機身,3:08秒又一次,機身完全沒有因此變形,4:26開始的邊角開螢幕,以及略施力闔上螢幕,(注意:這在初代Z與VPCZ1都是危險動作,請由中間施力開啟,中間施力關上)可以了解新Z機身強度的魅力,另外也可以注意下方鋁板在支撐機身時的機構變化。長度也有5分半左右,開始有帶到機身細部,2分15秒開始有觸控板的操作,2分40秒開始的實際使用操作,重點在開啟軟體的順暢度,3分45秒有側面特寫實際用鍵盤打字,明顯看出短鍵程,是否影響打字就要看個人習慣時間了。(示範者的流暢操作應該是已經習慣了)
joken0126 wrote:ssd的二世代和三世代是依照甚麼區分?我只聽說過製程有分還是是指支援介面sata2 sata3...(恕刪) 最簡單的區分方式就是速度,單純以VPCZ2上的速度比較,以CrystalDiskMark 3.0.1(1000MB)的分數參考,Seq Read、Seq Write、512K Read、512K Write、4K Read、4K Write、4KQD32 Read、4KQD32 WriteVPCZ2二世代128GB:416.1、132.9、265.6、132.9、13.41、33.42、181.0、31VPCZ2二世代256GB:479.0、245.8、259.4、165.6、13.16、27.07、184.4、33.75VPCZ2三世代256GB:941.7、314.0、456.1、409.3、19.17、41.50、357.1、221VPCZ2三世代512GB:860.1、756.2、317.3、573.9、16.71、39.39、331.5、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