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真誠的感謝鄭蛋蛋與 01 版友們]簡單報告:SONY VAIO SZ 斑馬紋之過去式

cephues wrote:
小第檢查過我的sz4...(恕刪)

剛看了一下我的476,也沒維修過,似乎也鬆鬆的,
就是內框有VAIO那片,但爬文過,那片好像是用雙面膠黏的,
灰塵都會掉下去,沒注意看是不會發現的。
~~只有自己想不想做,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事~~
小弟目前已經在台灣

最慢星期五會聯絡之前連繫好的某報記者
還有家中立委長輩 商談是否採用記者會的方式處理.


小弟會儘量要求不要將MOBILE01牽扯入內
一切以小弟個人的經驗
及其他願意一起出面的網友經驗為主

如果對MOBILE01造成麻煩
很請各位見諒.

有願意出面的網友也請再一次 使用私人訊息 告知小弟一下
謝謝

也許不一定是LED的問題

按照狀況來看, 也有可能是出在後面的導光版或是擴散片, BEF之類的薄膜不平所造成
gendoh wrote:
也許不一定是LED...(恕刪)


重點就是SONY並沒有交待清楚到底是甚麼原因造成斑馬紋
所以才會有現在的情況
大家一頭霧水
只能瞎猜
gendoh wrote:
也許不一定是LED...(恕刪)


我也認為應該是Light Guide的問題,畢竟現在小尺寸Display的光機技術要應用到大尺寸(NB size)上面還是有量產性的困擾,需要時間來突破技術和成本的平衡

以這個問題來說,據信SONY是直接跟TMD拿LCD+LCM而不像Panasonic有時候會自己搞LCM。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存在Sony維修自行調整LED (Light Bar)的問題,因為他們沒能力也不被允許調整,以免日後發生問題時和供應商之間的責任牽扯不清

斑馬紋當然很誇張(如果是我自己的,眼淚都會掉下來),SONY TW的態度也很有爭議,但是小弟希望各位同好在看待技術和科技的進步時,稍微容忍一下初期的不完美。我的意思是,LED BLU有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品牌(SONY)必須把責任扛起來

就這方面來看(和最近一些關於國際保固的爭論),Thinkpad和Dell算是我個人遇到做的比較好(負責)的
我想在容忍度上
大家都很夠了
任何問題不能將問題點踢回去給技術上
當決策要"量產"時 就必須將產品達到一個合理的完成度

像這樣斑馬紋的狀況 真的"合理"?
如果無法達到一個合理的情況
那就不該量產並且銷售.
一台65000-75000萬的NB
絕對足夠SONY對各個細部零件(包含面板)增加品管.
挑選達到合理目標的面板來使用.
的確這樣做會增加SONY及面板商的損耗,也就是增加成本.
但是當SONY決定把SZ定價為這個價錢時
那該有的損耗就一定已經計算在內.

但是事實上這樣的價格
卻出現這樣的產品
難道說沒有斑馬紋的就是幸運?
有斑馬紋的就該自認倒楣,因為技術上問題?
如果這樣的價格 SONY只能拿出這樣品質的產品
說明技術不夠 那不要量產 等更純熟了再來量產
不要拿消費者當小白鼠


小弟自己也是在海外經營工廠的
公司絕對比不上SONY的規模
但是這些是很基本的東西
小弟懂 SONY更懂.
同樣的東西 當顧客要求高品質 要全完美成品
那自然的 小弟給的報價就高 因為製造的損耗大.
如果客戶可以接受有點瑕疵的產品 那小弟的報價自然就低.
因為產品及原料損耗小.

其實上面前輩所說的 我想大家都了解
今天事情會演變到如今的狀況
是SONY自己一開始就沒把整個事情處理好
直到現在還是一副大公司的樣子.
小弟最嚥不下的也就是這口氣.

小弟真的不想找SONY麻煩,說真的也沒那麼多閒工夫.
不過還是那句老話..
是自己的權益權利就該自己爭取.
電腦每天使用超過18個小時.
實在是不想老是心裡有個問題存在那吊著.
sinat00518 wrote:
我想在容忍度上大家都...(恕刪)


各位先進 , 以目前SONY的做法 , 要現在拿去維修戰調整呢 ? 還是再等一下看看SONY的處理方法?
Thanks!!

SZ 476 受害者 Kevin
TNParadise wrote:
我也認為應該是Lig...(恕刪)


單純就技術面討論啦 ^_^:

看了之前網友維修回來的結果,四格以下的亮度還是有斑馬紋,四格以上症狀減輕或消失
,若單純light guide的均勻性不佳,應該是不管任何亮度都有斑馬紋吧,而且現象
應該是顛倒過來,亮度低的時候差異不明顯,高亮度的時候不均勻性被放大才對啊??

我其實不是很懂這東西啦,反正討論討論嘛,還望高手能現身說法
yiing wrote:
單純就技術面討論啦 ^_^:

看了之前網友維修回來的結果,四格以下的亮度還是有斑馬紋,四格以上症狀減輕或消失
,若單純light guide的均勻性不佳,應該是不管任何亮度都有斑馬紋吧,而且現象
應該是顛倒過來,亮度低的時候差異不明顯,高亮度的時候不均勻性被放大才對啊??

我其實不是很懂這東西啦,反正討論討論嘛,還望高手能現身說法


light guide有可能會造成這樣的現象...不過就如同大大說的...

應該不管在哪種階調下都可以清楚看到...

小弟個人猜想多半還是屬於LED亮度不均造成...

畢竟LED是屬於點光源...點跟點之間的亮度本來就會造成一定的明暗差異...

不若CCFL屬於線光源...經由light guide跟一些film材後可以讓光線更均勻...
其實在LED的選擇LED廠會去汰選光強度同樣的LED
在B/l模組其他都有規格就是使用的LED是要挑選光強度多少的
所以再每一串的LED光強度並不會差異如此大,然後再LED光源機種的話
的確會有三角暗帶以及噴射的問題,也會有區間的問題也是沒錯
這些都有可能,但是請記得再量產之前一定會送樣,定要送樣成功後
才可以量產對吧,那如果SONY認為這是量產規格那位何要去調整
還有種就是在組B/L的時候會產生突波突然升高的電壓,超過負荷
會導致LED毀損,但是他不是短路喔是亮度變暗(本人遭遇過這種狀況,在場內全部都是良品但到客戶端卻變成NG品)
然後至於發光面的缺點基本上她們是不會去增加FILM材
這會增加成本,般來說b/l裡面有一個東西要導光板,是會先從這邊改善,真的事完全不行的話才會去考慮
FLIM的架構
另外就是光學的問題每個b/l有規格光學量測的規格
如果依照此狀況光學規格是不會過低,甚至依照
她們的入檢規格這也不可能會過,甚至有些架構很難作她們會蓋PANEL去判定
另外上面的大大說的如果調暗會不明顯調量會更明顯,沒有錯依照邏輯是這樣但是
她就是這麼神奇調亮會看不見,其實跟大家解釋一下好了
LED和CCFL最大的差別就是CCFL他的光線式完全平射出去的
而LED他是有角度的,然後每顆的光線會交叉重疊,當我調到最大時他的光線會將那塊暗區整各蓋掉
反之就是出現斑馬紋的問題在我們稱為窗簾式暗影
以上僅供參考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