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MIC和MIT的差異, 就是在"TOLERANCE",
MIC << MIT << MIJ
套用一句"將太的壽司"裡的話.
"對壽司師傅來說是100個壽司, 對客人來說只是1個壽司."
零件的品質影響到將來出貨的RMA比率,
每一個零件都有0.01%的不良率, 100個零件就有1%的不良機率了,
一線的大廠, SONY, HP, DELL就是可以用相同的價格買到品質最好的A級品,
因為他們的量夠大, 不管淡季或旺季都有不小的量,
在MIC當道的時代, A級品早就是市面上難得的逸品了.
ASUS或ACER只能買到次級的零件, 能夠拼到這樣已經很難得了,
這是製造層面的問題.
再來是工業設計的問題,
由於量夠大, 所以能夠多做幾次實驗或測試, 確定機構組件的品質,
甚至於一次請三家到五家的模具廠同時開模,
選擇品質最好的來生產,
反觀國內的廠商量的大小遠不及國際大廠,
在這方面多少要自己貼錢或攤在量產品身上,
規模經濟的時代, 量大者勝!
QA也是個問題,
中國人的文化就是習慣"搓湯圓",
當一批料不合規定時, 大廠就是直接退貨, 換批新的, 或是換供應商,
小廠只能基於別無選擇, 只能接受廠商的"搓湯圓"順水推舟的"特採",
台灣大部份的廠商都有通過DELL, HP, SONY, IBM的代工認證,
基本上在生產技術或生產環境上都不會太差,
但是許多的小細節造成現在人們的印象.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