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各家Ultrabook相繼發表後,發現幾乎每台Ultrabook的介面都精簡到可怕的地步。小弟是個寧爛勿缺、嚴重缺乏安全感的人,不管買什麼東西總是要找規格最完整的。不怕用不到,就怕要用時找不到。尤其是上一台NB經歷過Modem電話孔緊急幫我收了一次客戶傳真;IEEE 1394 也接了兩、三次底片掃描器和DV的救命經驗。更讓我對目前市面上的Ultrabook充滿了怨念,連個標準VGA頭都沒有是搞屁。Mini VGA?很抱歉,自從目睹好幾次廠商在我們公司作簡報時,用轉接頭接上投影機所發生的各種靈異現象後,我可不想把自己在客戶面前的專業形象搞砸。出糗事小,丟飯碗事大。
於是親自到賣場試玩了各位網友建議的Ultrabook後,心想:沒錯!就是它了。

拿出VAIO T的第一眼,就是亮銀色的金屬上蓋,搭配Sony VAIO經典的髮絲紋設計,表現出誘人的精緻時尚質感卻又不失堅實強固的安心感。從我最早在Sony VAIO SZ身上看到這樣的設計,到現在也八、九年的時間了。儘管現在各家廠商也不斷用髮絲紋作為自家產品設計的元素,但不知為何只有在VAIO身上才會給人一種恰到好處的工藝設計感。而上面的鏡面VAIO經典LOGO,在不同光影反射下也呈現著不同的風情。

背面轉軸外觀部份,是銀色亮面的一體式設計,真正的轉軸隱藏在其中。上面的兩個黑色塑膠墊片有個重要功能:在你打開螢幕的時候,會頂住桌面將機身後部抬高,與桌面產生空隙,有助於下方散熱孔吸氣排熱。不用老是要找一些怪東西墊在筆電下面幫助散熱。Good!夠聰明的設計,散熱對Ultrabook來說可是非常重要。


接下來是我最在意的VAIO T輸出入介面(心中OS:明明是最在意,還是第一眼被外觀吸引去):左側有電源、散熱孔、USB 2.0*1、USB 3.0*1(有關機充電功能);右側則是標準RJ45網路孔、標準VGA、HDMI、SD和MS讀卡機、耳機孔。VAIO T所有的介面都集中在左右兩側,方便隨手使用,不用辛苦地翻到背後找孔插。而且所有接頭都是標準規格,省去帶一堆轉接頭的麻煩。也不用擔心和其他設備對接的相容性問題。

第一次掀開螢幕的手感,那種硬挺的感覺讓我驚喜了一下。從以前的VAIO TX、SZ到Z,超薄的螢幕是Sony筆電最有設計感的地方。但是要付出的代價就是每次打開螢幕都要萬分小心,角度要對、施力點要對、速度也要對。那種細心呵護、愛恨交加、痛併快樂著的感覺,喜歡VAIO的人就知道。這次VAIO T的金屬髮絲紋上蓋,不再是只有裝飾效果而已,厚實的金屬加上圓弧造型,讓你扳開螢幕就像抓著一片鐵板的感覺,讓人十分放心。


掀開上蓋看到的就是銀黑配色的鍵盤和一體成型的超大觸控版。這是我第一次用獨立式鍵盤的筆電,原本還擔心會有適應不良的問題。結果還蠻出乎意外地好按,雖然鍵程蠻短的,但手感清晰,反應明確,真不愧是獨立式鍵盤的始祖。唯一遺憾的是沒有背光…唉!

掀開螢幕看VAIO T的側面,雖然在數據上比一些Ultrabook厚一些,但透過邊角線條的設計,視覺上還是維持纖薄的感覺。而且我真心認為犧牲一點小小的厚度,換來的是完整且標準規格的輸出入介面,以及堅固耐用的機身,才是真正站在使用者角度設想的工業設計。過於追求數字上的輕薄,只是成就製造者的技術宣示,對使用者而言不一定是件好事。以上是小弟這段時間翻遍各大討論區找一台理想的Ultrabook時,所產生的一點小小怨念,請多包涵。

其他是一些VAIO T外觀上的小小特色,就讓小弟用圖快速幫大家帶過:
綠色的電源燈,外凸的透明塑膠可以讓你在蓋上螢幕時,還能看到電源是否開啟。前方三個燈號,分別是充電、硬碟動作和無線網路。

SD和MS記憶卡讀卡機,和相機的記憶卡插槽一樣,可以完全插入,然後輕按一下彈出。

超小型的變壓器,拿在手上一點重量感都沒有。雖然VAIO T的續航力至少可以撐個五、六個小時不用充電。但就算帶在身上,也完全沒有負擔。

最後是小弟很騷包地帶著VAIO T,跑到咖啡廳悠閒地度過一個下午的照片。下午一點進去咖啡廳,坐下直接開機,開WIFI上網找資料,用WORD打了這篇文章。然後用讀卡機把剛剛拍的VAIO T照片存入,稍微調整縮圖。五點多離開的時候,電池還有40%。這樣的續航力太令人感動了。











還找不到你心目中的Ultrabook嗎?快去賣場用你的眼睛和雙手實際接觸。或許Sony VAIO T就是你理想中的Ultrabook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