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無事的一晚,對平常PC 都是DIY 自組的小弟來說,自我強迫性的習慣就是先把原廠的散熱膏換掉!
無論是顯示卡,CPU,均換上自購的AS5 來增加散熱效率!!
為什麼要換掉原廠散熱膏呢? 通常在散熱膏方面,原廠一向很"阿莎力",小小的DIE 上面一定是"葛"了滿滿的散熱膏,(通常還很容易乾掉的那種...),對於善於DIY 的網兄而言,看到這種情況一定是搖頭的! 大家都知道,散熱膏薄薄的一層就好!!
自我幻想: 換了散熱膏,增進散熱效率,風扇轉動時間減少,電池續航力增加....
心中OS: 分明只是手癢想拆開....
既然沒PO 到S116 開箱文...
看了一下版上還未有S系列的拆機文,小弟就在此獻醜一下啦~
使用的只是很一般的DC ,外加不時手震亂入 ... 請看倌見諒!
STEP 1: 遵照SONY 說的,保固貼紙,"撕毀無效"!

把保固貼紙撕下來後,貼到(這個叫什麼紙...)一旁保留下來。順便把底部不相關的貼紙也都處理掉吧!!
STEP 2: 確保安全,移除電池!

這邊講解一下,如果只要拆下鍵盤,紅色三個圈圈內的螺絲卸下即可。
藍色兩個螺絲卸下後,可移除光碟裝置。 更換硬碟,則是四個紅色方型內的螺絲拆掉即可。
當然,若要整台拆開,就是要把上述的螺絲全部鎖下來了!! 只有這樣嗎?
不是的! 還有PCI EXPRESS CARD 假卡下,還有一隻螺絲要移除!

另外,卸下硬碟之後,原本置放硬碟的底下,還有一顆螺絲,也一併拆下

螺絲長短不一,卸下時,建議複製螺絲原本的位置來放置,這樣收工時可以減少很多麻煩!
STEP 3: 移除機身底部外殼
在卸下全部的螺絲後,退出光碟模組後,先從靠近RJ45的部分開始掀起,此時左半部會很容易的就掀起來。
一直到了3.5 音源輸出那邊時,會感覺有卡損卡住了! 這時候不要硬拆,先看一下拆解後的圖片了解卡榫位置


如果留有指甲的朋友,可以用指甲直接沿著底部縫隙刷過去,卡榫就會解開了!
STEP 4: 卸下後的底殼

STEP 5: 發現目標,處理器與顯示卡的散熱器。

依序各反鎖個兩圈卸下螺絲,以平均壓力避免傷到 DIE
STEP 6: 清除原廠散熱膏


果然是... 十分阿莎力!! 且看了一下,似乎並不是含銀量成分高的散熱膏 ~"~
經過一番清潔後 ...



與重上AS5 ...

在將散熱器所回去後,就大功告成啦~
STEP 7: 隨意亂逛
在散熱器的左側,還有一個被動式散熱的晶片

不得不提一下,連散熱片都這麼注意到小細節,上方還留有凹槽走線呢! 散熱片底下是?
原來是HM55(南橋)晶片呀!

不過發熱量不高,僅使用被動式散熱,且散熱片底部與DIE接觸的部分是採用散熱膠方式處理,這次就不更換囉!
題外話,這種電容,上面有防爆紋... 應該是假的固態電容吧? (如有說錯,請網兄糾正我!)

四處逛逛之後,先暫時忍住更換掉i5 520M 的念頭吧... 只能說~

STEP 8: 收工啦!
裝上機身底殼,將先前卸下來的螺絲通通裝回去吧!!
後記: 尚未測試... 先PO開...殼文! 晚點拿些燒機軟體來跑看看,在將數據貼上來!
只是,小的在更換散熱膏前並無記錄相關數據... 依此無法提供同台機器上更換前後的比較數據,這點就比較抱歉了!